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2日 · 姓名:劉先生及太太. 年齡:同為48歲. 職業:大發展商項目管理及策劃、註冊護士. 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分別12歲及10歲. 【現有資產】 港元及外幣存款:100萬元. 強積金累算權益:150萬元. 股票及基金:400萬元. 自住物業:1,700萬元. 自用車位:200萬元. 香港及國內收租物業:3,020萬元. 資產總值:4,170萬元(扣減未償還1,400萬元) 【家庭每月收支】 收入. 每月收入:15萬元. 租金收入:3.88萬元. 開支. 供樓:7.24萬元. 家庭開支:3.6萬元. 個人開支:1.5萬元. 退休金供款:5,000元. 保險保費:1,400元. 【每月結餘】 盈餘:5.9萬元.

  2. 2023年10月18日 · 資深投資者林一鳴 今日就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50歲提早退休」的故事,透露當時「感受到『退休可能會快D死』的壓力」,因此重新規劃人生,再度活躍於社會。 林一鳴是資深投資者,活躍於股市、樓市以及各項生意,亦有多本有關投資的著作。 退休唔使做的生活 或與預期有出入. 林一鳴今日在社交平台分享,說他原以為退休後生活會多姿多采,但「退休後每天都『唔使做』的生活,未必與你預期中一樣的」,在退休約一年之後,他就有感可能會「快D死」,因此改為人生規劃,包括在運動方面,到遊艇會訓練帆船及賽艇;嘗試自己創業做Startup,建立教育平台;亦建立有關海外物業買賣的業務。 他指出,一切事情都是為了保持自己忙碌,推遲腦退化的日子。 為何他會選擇「重出江湖」? 他分享退休前後的4大轉變。

  3. 2022年1月6日 · 一、退休規劃. 退休規劃分為累積階段及支出階段。 除了不用工作的人士或是因不同原因而很年輕便致富人士,一般人的期望退休歲數都在55歲到65歲之間,所以45歲前通常都是累積階段。 不論你想何時退休,不要被期望退休年齡限制了累積財富的時間,因為不管在甚麼年齡退休,退休後的支出階段都有可能超過20年,甚至因更早退休而需要面對30多40年的退休支出階段,這便是現代世界時常提及的長壽風險。 應對長壽風險的工具,必須能夠按真實退休期而派發收益,所以一些沒有派發期限的工具必須包括在財富組合中,包括年金、派息股基金及派息股票等。 每種工具必然有其特性,但不可能有「低風險,高回報及靈活性大」三大特質集於一身的理財產品。

  4. 2023年7月30日 · 總裁的退休哲學:不要太聰明、堅守3S策略. 退休規劃. 發布時間: 2023/07/30 10:30. 分享:. 在現時的高齡社會下,不少年輕一代已經超前部署退休,備妥未來保障,希望過上安穩的生活。. 信安亞洲區總裁張維義(Thomas)接受本網專訪時分享其退休哲學3S策略——盡 ...

  5. 2020年7月29日 · 「減低負債」是對進入退休階段人士來說很重要的理財安排。 阿美很贊同Alvin的提議,她表示不少專家都只建議她如何能夠增加風險去提升收益,又或是延遲退休,未有為她認真考慮現金流入和流出的規劃,而Alvin卻能夠從這角度跟她分析,及在過程中還未討論到產品的配合。 3. 兩方面製造穩定收益. Alvin強調理財第一步便是先要維持正現金流,而退休規劃的重點亦是如何能夠減少支出和製造穩定收益。 阿美現時保存的可製造收益資產約550萬元,扣除應急需要及保險保費儲備後,建議可以分為兩部分,包括平穩收益組合和長遠增值組合。 平穩收益可以是透過年金製造穩定及終身收益,也可以是不同類別年金和保險類儲蓄產品配置一起的組合,一方面提供保證收入,另一方面能夠有潛在較高的收益。 4. 部分資金宜投資進取資產.

  6. 2023年8月9日 · 我告訴Kennie,她的情況並非投資選項出問題,主要是市場動盪導致大部分投資者的資產組合都有波動,甚至虧損。 而另一個Kennie比較關注的問題,是現時居住的物業樓齡已超過60年,雖然居住上沒有問題,但如果運用現有物業申請安老按揭,可能不能夠通過借貸銀行要求,所以亦不知道應否在居住上改變,例如賣出現有物業,轉為一個較新物業居住及申請安老按揭。 曾經向我諮詢的個案亦有類似情況,但就算樓齡超過50年,亦不代表一定不能夠申請安老按揭,所以若然Kennie亦不打算將物業留給兒子,而居住亦覺得環境舒適,她更加應該留作自住,然後向銀行申請安老按揭。 以目前物業市值800萬元計算,透過安老按揭每月能夠得到的收入介乎1.76萬元至3.2萬元,視乎收款年期而定。

  7. 2023年8月23日 · 今年52歲的他,跟51歲的太太沒有子女,計劃未來兩年內便會退休。 由於不用照顧孩子及家人,夫婦二人需要不多,想了解是否能夠退休後可以維持每月4至5萬元被動收入。 雖然Sydney從事金融業工作,尤其是和投資顧問有關,但他個人對於風險偏向於保守,所以目前的組合只有極少數是屬於進取資產,港股及基金只佔扣除自住物業後的資產值的9.4%,加上MPF也只有22.8%,相反定期存款卻有50.3%。 在這年加息的環境下,Sydney說他做過的銀行定存息率有3.5厘至5厘不等,但考慮到定存利息並非長綫向上及加息周期對利息收益的變化會影響長期退休入息,所以他只利用定存息率3.5厘來估算將來來自定存的收益,亦相信不會長期有這息率。 定期存款佔資產5成 憂高息未能長期持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