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30日 · “ 由施能生他世樂。” 由佈施能產生來世的安樂,佈施什麼就能獲得什麼。比如:施財,得富貴自在;施法,得大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施食,得身強體健 ……

  2. 1.佈施中具有遠離慳吝的佈施體性,是攝布施; 2.具足饒益有情戒,是攝戒; 3.佈施時安忍邪行、勞苦,堪能施捨受用,是攝忍; 4.對佈施有信心、恒時行,是攝精進; 5.佈施時不被散亂所奪,是攝定; 6.通達佈施的大小、真偽、淨染等法相,是攝慧。 新譯廣論. (問:)我並不是說不需要佈施等事情,而是在無思之中完全具備佈施等等,不執著作佈施者、佈施之物、受佈施者即能,圓具「無緣佈施」,同樣亦能圓具其餘各種波羅密多。 因為在佛經之中亦說每一種波羅密多亦圓具六種被羅密多。 卯二、破彼. 一、若無所思中具足六度,應成外道與聲緣也具足六度。 若僅由此便為完足,則諸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當具足一切波羅蜜多,於住定時亦無如是執著故。

  3. 2020年12月29日 · 第一先講布施,又分四點:第一是講布施波羅蜜的特質;第二是講了解了布施度的特質之後,啟發你去修的方法,方法了解了,然後照著這個方法去修;第三是說布施的時候,還有種種不同;最後是再把它綱要地說明一下。 首先說布施波羅蜜的特質。 【《菩薩地》云:「云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 」謂善捨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 《菩薩地》說:“什麼是佈施的自性? 即菩薩不顧惜自己的身體和所有財物,能夠施捨一切應施之物的無貪俱生之思,以及由此思所引發的能施一切無罪施物的身業和語業。 ”這是說,佈施的自性即是善捨思以及由此意業所發起的身語諸業。 《大智度論》中也說:“檀名佈施,心相應善思,是名為檀。 有人言,從善思起身口業,亦名為檀。

  4. 2020年12月16日 · 國王的圓滿身像比喻空性,諸畫師比喻佈施等,如果佈施等方便有所缺少,就如缺頭缺手等的畫像,並非圓滿證空。 卯四、教典中遮破僅承許唯修智慧之理. 又若執謂惟應修空餘不應修,世尊親為敵者而善破斥。 謂若果爾,則菩薩時多劫行施、護尸羅等,悉成壞慧、未解了義。

  5. (一)立功:兼善天下「齊家、治國、平天下」,以身示道,行功了愿,化眾生陷溺的心靈能離苦得樂。 立功化眾生都要計劃,計畫就是有為。 如果不清楚修行路,就會走向偏斜。

  6. 艾爾頓·冼拿·達·斯法(Ayrton Senna da Silva,1960年3月21日-1994年5月1日)為巴西著名的賽車手,曾經於1988年、1990年、1991年三奪取F1世界冠軍。 冼拿於1994年聖瑪利諾站一場事故中身亡。

  7. 2020年12月31日 · 此偈頌是以教理證成大乘的發願福德無量。 亥四、斷除佈施障礙的眷屬和財位. 又能障礙捨心增長,增長慳貪,能令捨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有眷屬及諸資財,先已有者不應攝持,若他施與亦不應受。 日常法師開示. 上面所說的那些道理是從正面來說,另外一方面我們現在要修的是捨心,萬一有一些事情會障礙捨心增長,反過來增長慳貪,使你的捨心生不起來,或一生起就退失,譬如眼前放不下的這些東西,那要趕快把它送掉,擺在身邊反而增長你的慳貪。 你已經有的都不可以留著,如果說別人來送你的更不應受。 理論了解了,事實上也策勵我們,處處地方應當先把布施的心策發起來。 消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