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1月21日 · 【明報專訊】我細細個就看《文學放得開》,當然知道有黃嘉瀛(KY)這個主持。上一次我們訪問了工筆畫家陳鈞樂,讀者可能會記得他腼腆溫文,全心全意畫工筆畫。KY是陳鈞樂在中大藝術系的師姐,性格與風格則截然不同:多面向、愛恨分明、毫不害羞。她有好多身分:藝術家、策展人、評論人 ...

  2. 2021年1月29日 · 「嘯傲之相:酷兒之影像習作」展覽由香港國際攝影節主辦,緣起是謝嘉敏主持的工作坊,名為「見證、記憶、行動、認同——給香港彩虹族群之影像工作坊」,由2019年6月開始,原定於2020年3月舉行展覽,因疫情延至今日。 工作坊總共有9名影像創作者參與,每一個都帶來獨一無二的作品,謝嘉敏說因為準備作品的時間延長了,參與者都帶來更有深度的創作。 酷兒比LGBT更多元. 在談酷兒藝術(queer art)之前,先要了解酷兒(queer)是什麼。 「Queer」本來有奇怪、怪胎等負面意思,在以往是恐同的人用以辱罵同性戀者的字詞,所以在早期的同志運動中,此字也是受排斥的;直到1980年代,同志運動的參與者嘗試擁抱此詞語,以酷兒一詞高舉自己的與別不同,為自己獨特而感到驕傲,酷兒理論也由那年代開始。

    • 也斯的文學評論
    • 文學家和評論家雙重身分
    • 也斯的論述建基於「後殖民」
    • 從對立面反向了解也斯位置
    • 也斯的現代抒情
    • 想問也斯這個問題

    鄭:首先要恭喜你整理好博士論文,出版了《也斯的香港故事》,我相信日後任何人要研究也斯,都會參考這本書的真知灼見。為什麼當初以也斯的文學史論述為研究題目呢? 王:謝謝你!選定博士研究題目的時候,是也斯去世的第二年。當時有大量的評論和研究陸續發表,很多學者着手整理也斯留給我們的文學遺產,但是似乎較少人專門整理他的評論。我們研讀香港文學的時候,往往在各種重要的課題上遇見也斯,不止是他的文學作品,還包括他的香港文學評論和學術論文。他的見解左右着相關的研究框架和基本認識,顯然極為重要。但是他的評論數量很多,散落在報章專欄、雜誌、多種評論集和選集之中,各篇文章即使在談論相同課題,但是他每次都談出不一樣的新見解,或由不同的角度作出補充。如果我們能夠把也斯對香港文學的看法系統地整理出來,就能夠在他建立的論述...

    鄭:許多讀者閱讀也斯的詩、散文與小說,而你集中焦點,大量閱讀也斯的專欄雜文、評論與學術文章,對照也斯的文學創作與文學論述兩者,是否帶給你很不一樣的體會呢? 王:如果我們翻開各種香港文學論文集,會發現也斯是非常少數既以學者身分發表論文,同時又以作家身分被其他學者研究和談論的,這種「雙棲身分」是他非常獨特的一點。身兼文學家和評論家的身分令也斯不滿足於學院式評論,而發展出甚有個人特色的、介乎散文和論文、文學評論與文化研究之間的寫法。不止可以說他的評論風格特點受其創作影響,他所評析探研的課題也往往是來自他個人參與的文學經驗,論述也多由個人回憶的展陳、提升、總結再加以延伸到公眾層面。這種特點在他討論一九七○年代的時候最為明顯。他集中談論的基本上是他所喜好的課題,本意不在反映香港文學歷史的全部面貌,而是...

    鄭:《也斯的香港故事》共有五章,分別從「後殖民」、「現代主義」、「都市文化」、「生活化新詩」及「抒情」五個角度切入討論,談「後殖民」一章很精彩,觀察到也斯一九七六年的兩篇文章〈孤寂的迷宮〉與〈兩種幻象〉,有墨西哥詩人帕斯(Octavio Paz)的文化理論的影響,而也斯在九十年代就對法農(Frantz Fanon)的後殖民理論,有限地選材吸納。以時序而言,「後殖民」一章的討論重心是也斯在九十年代的論述,時間上相對是較後,但你將「後殖民」一章放在全書最前,是因為你覺得也斯的「後殖民」論述有特別重要的位置嗎,還是別的緣故? 王:「後殖民」是也斯所有香港文學論述的重要背景,其他課題的研究皆是建基於此,所以我把「後殖民」放在第一章。也斯的後殖民論述主要關注的不是殖民地香港與宗主國英國的關係,而是香港...

    鄭:印象中,你的博士論文裏,也斯的香港現代主義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是整體一章,如今將現代主義文學與都市文化分為兩章處理,為什麼有這個新的章節安排呢? 王:當時把「現代主義」和「都市文化」這兩個課題合併討論,一來因為兩者關係十分密切,二來有意比較這兩個論述框架處理相同案例的效果,例如馬朗和劉以鬯是也斯經常討論的重要個案。現在把它們分開,主要是考慮到章節結構的均衡,其他四章都是以單一關鍵詞為題的。而且把現代主義與都市文學分開討論,可以更完整地探討這兩個課題,這次出版之前就擴寫了「都市文學」的部分。 鄭:我覺得你談七十年代生活化新詩史的建立一章也很精彩,王良和的博士論文《詩觀的衝突與主流的競逐:香港八九十年代詩壇的流派紛爭——以「鍾偉民現象」映照》,已整理余光中的「余派」與也斯的「現代派」之間,主...

    鄭:關於抒情,是文學研究界的重點話題之一,你在《也斯的香港故事》的最後一章,討論也斯現代抒情的抗衡,在你的研究中,也斯曾拒斥批判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似乎是不斷抗衡,處處作戰呢。也斯傾向現代抒情,你以小說《剪紙》為討論之一,我沒有看過原來《快報》的連載版本,只看過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單行本,連載本與單行本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王:我寫過一篇文章比較《剪紙》一九七七年的連載版本與一九八二年由素葉出版社初次結集成書的單行本,基本的情節主線以及著名的魔幻寫實段落,在《快報》連載的時候已經定型了。最大的不同是小說中拼貼大量粵劇唱詞,這些其實是出版的時候才加入的,包括「我」和瑤、大姊對唱《紫釵記》,在影城神秘的二女對唱《再世紅梅記》,以及行文間不時引用的粵劇曲詞,一律是後來加上的。 其次是結局的重...

    鄭:你雖然未能夠向也斯當面請教,但你對也斯的充分了解,足以教人感到難能可貴。其實你心目中也斯的形象是怎樣的呢? 王:我僅僅在大學本科一門文化研究的選修課上見過也斯先生唯一一次。任教那門課的何慶基教授居然邀請到也斯來為我們分享他的幾次跨文藝實驗展覽,又即席念了幾首他的食物詩。可能因為我不算真正認識也斯,我對他的印象都是來自文本材料的。 鄭:又如果你可以向也斯當面問詢,有什麼問題你很想問他? 王:想問的問題很多呢,比如如果由他主理一套香港文學史,他會怎樣設計?但是其中一個我最好奇的問題是,到底他是怎樣維持《快報》那個長達八年的專欄,每天寫作從不中斷的呢?

  3. 2021年4月18日 · 因為,世界就是殘酷的。 」第78話,瑪利亞之牆奪還戰,貝爾托特與艾倫等好友對決。 雖然國家重任在身,但畢竟曾做過出生入死的伙伴,仍有猶豫。 最後決志:「這也是無辦法的事。 因為世界就是如此殘酷! 」。 最後第80話,調查兵團團長艾爾文向新兵下令要放棄生還的念頭,以死衝向獸之巨人,大聲疾呼:「這就是唯一能對抗這個殘酷世界的方法! 士兵啊,憤怒吧! 士兵啊,呼喊吧! 士兵啊,戰鬥吧! 」(下文再詳述。 回應殘酷處境 尋「安身立命」 人類學家Jarrett Zigon借用海德格的存在主義哲學,探討人生在世(being-in-the-world),如何能棲居(dwell)其中。 人從一出生開始,就在各種的處境中:人際網絡、結構、文化、歷史、國族,處境錯綜複雜,非語言能完全講述。

  4. 2021年8月11日 · 文章日期:2021年08月11日. 創立品牌:品牌Sauvereign創辦人Bertrand Mak在英國長大,家人是醫生,大學修讀化學,經歷似乎與奢侈品完全不着邊,但他從腕表中發現工藝與細節的美,並在畢業後投身奢侈品行業。. (受訪者提供). 腕表收藏:Bertrand鍾情獨立製表師Kari ...

  5. 2024年3月25日 · 尖沙嘴海港城聯乘著名法國藝術家Camille Walala,即日至4月21日舉辦「Planet Walala@海港城」彩色公共藝術企劃,推出三大項目,包括兩個戶外藝術裝置,以及個人畫展。 在飽覽維港景致的「海運觀點」,高3米、闊6.5米的香港城市標誌「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會長期展出;另設置Camille首個戶外迷宮藝術裝置「A-MAZE」,讓大家在3500平方呎的七彩迷宮內探索及遊玩。 海港城美術館舉辦Camille首個個人畫展「Metropolis」,展出12幅全新抽象藝術畫,創作靈感來自香港及世界各地的獨特建築風格和生活文化。 海港城更會舉辦親子Art Jamming、Insta360攝影教室,讓大家一同參與藝術、享受藝術。

  6. 2021年4月11日 · Claude夫人是傳奇人物原名Fernande Grudet的她上世紀60年代在巴黎是賣淫行業的領頭人物,號稱率先經營應召服務,旗下有數百名漂亮女孩效力,來消費的客人都是政商名流,包括美國總統甘迺迪及著名影星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n);片中其中一幕就描述Claude夫人知道馬龍即將上門,群鶯急忙收拾地方之餘,隨即一字排開讓對方挑選,當然這巨星角色,只見背影,省卻找個似樣演員的煩惱。 據報現實中的Claude夫人挑選應召女郎十分嚴格,取錄後還要上堂學習不同語言,接受文化薰陶,甚至不惜付款讓她們整容。 Claude夫人的應召生意走高檔路線,收費不菲,自然收入也豐厚,傳聞她高峰期,每年可賺60萬英鎊(約600萬港元),並擁有很多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