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李安的电影是附和中西价值观口味的,他本人是脚踏商业与艺术两条船的。鉴于李安电影成熟后的典型风格,我们以下谈及的多半是他第三阶段的东西。二、贯穿李安电影的“家庭”轴线 电影故事的发展靠的是矛盾冲突的制造,剧本上讲的是“建置+对抗”。

    • 导演经历
    • 个人生活
    • 人物评价

    1990年,李安完成《推手》的剧本,获台湾政府优秀剧作奖。该剧本不仅为李安赢得了40万元奖金,而且使他获得了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机会。 1992年,李安执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这部反映一家在纽约的台湾人生活中存在的文化代沟和差异的喜剧片在台湾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的提名,并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此外,该片还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1993年,李安推出他的第二部电影的《喜宴》。这部关于传统伦理观念的通俗剧,是一部完全以好莱坞模式制作的中国电影。该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在西雅图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此外,该片还获得了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 1994年,李安拍摄的《...

    李安的父亲是台湾教育家李升,母亲是李杨思庄,胞弟李岗和李安一样,既是编剧也是导演。 1978年,李安在美国留学期间结识了妻子林惠嘉。1983年,二人在美国注册结婚。婚后,李安与林惠嘉生有大儿子李涵和小儿子李淳,全家居住在纽约州拉奇蒙特。

    在华人导演中,李安无疑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两种不同文明的冲击造就了李安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兼具东方传统的温文尔雅和西式的洒脱不羁。 李安有开发不同题材的创作勇气,并获得卓越的艺术成就。 从《饮食男女》、《冰风暴》、《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拍摄了各种不同的电影题材,无论是伦理、武侠、喜剧甚至科幻,他都能从容驾驭,独特的经历让他能以世界舞台的高度,在东西方文化里游刃有余。李安的电影手法质朴自然,对白风趣幽默,情节细腻别致,剧情圆融流畅。其导演的华语片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开拓了国人视野,传达出人性普世的价值,对当前台湾社会具有提醒与鼓舞作用,为台湾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李安执导英语片亦同样能结合东西方艺术与商业元素、准确...

  2. 2013年2月26日 · 李安说有一年他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个 纽约大学 的师弟,当年拍的学生片红极一时,但是至今没有真正拍片的机会。 而我们的这个朋友,虽然总是被大家用李安的人生与之相比,但谁都知道李安太少,人生中却充满了李安的师弟。 做这种丧心病狂的梦是一种能力,实现它则是另外一种。 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过是一种都没有而已。

  3. 导演李安(知乎周刊). 爱看电影的人一定不陌生李安。. 也不排除有人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赋闲在家六年+两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励志鸡汤。. 无论是出于对电影的喜爱,还是对这个著名导演的好奇,市面上古老的传记已经无法满足我们解读的欲…. 世纪之交的 ...

  4. 那么,真实的李安真实的李安与夫人是怎样的?这本张靓蓓用第一人称叙事编著的李安传记,简单介绍了李安的童年之后,余下便以他的作品为线,一路侃侃而谈,直到末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给我们介绍了真实的李安,真实的李安夫人。

  5. 1992年,李安执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 1993年,李安推出他的第二部电影的《喜宴》。 1994年,李安拍摄的《饮食男女》,是他第三部电影作品,主要诠释了家庭问题和新旧冲突的主题。 1997年,李安执导电影《冰风暴》。

  6. 李安自诩是一个外人,于台湾——是外省人,于国外——是外国人,回到大陆——是台胞。 “外人”的身份让李安很难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归属感,他转而把眼光投向了电影,于电影世界中寻归宿。 1978年,李安准备报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戏剧电影系,父亲对此十分反对,给他列了一份数据:在美国 百老汇 ,每年只提供两百个角色,却有五万人在争夺。 可李安还是去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