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繁體. 工具. 香港. - - - - - 1955年 - - - - -. 香港在1950年代 正處於 二次大戰 後的復原期,但國際局勢的動盪及中國大陸政權的更替,都對香港相當大的影響。 在二次大戰後, 中華民國政府 一度要求取回香港,但礙於 國共內戰 旋即爆發,中國國民政府不但沒有取得 美國 的支持,在中國大陸的戰事更節節敗退,無力向 英國 取回香港。 國共內戰期間大量逃難的難民湧入香港, 國民黨 政府在內戰失利後於1949年退守 台灣 , 共產黨 於同年10月在中國大陸建立新政權, 中國大陸 有數以十萬計的居民因為逃避共產黨的統治而遷居香港,香港人口於是由1947年約為175萬急增至1951年的201萬 [1] [2] [3] 。

  2. 參考資料. 1950年香港. 大事記. 1月9日,匪黨械劫 中環 皇后大道中 15號公主行地下大通銀行掠去四十餘萬元 [1] 。 1月11日, 九龍城 木屋區大火 ,燬屋4,000間,27人受傷,15,000人喪失家園。 [2] 1月 , 巴士 及 電車 爆發工潮,電車工潮持續至 2月 。 2月26日,600名 英軍 抵港換防。 2月28日, 國民黨 戰機空襲 深圳 , 駐港英軍 加緊邊界佈防。 3月2日,中、英建交談判開始。 3月17日, 港督 葛量洪 在 石崗 閱兵,5,000人出席。 3月25日,巨型軍車在 葵涌 失事墜田,5死7傷。 4月2日,7架停泊在 啟德機場 的飛機遭炸毀。 4月4日,當局實施3級制水,5月15日撤銷。

  3. ^工商晚報, 1950-01-10 第4頁 ^ 各界救委會調查此龍城災情 被焚災戶二千五家災民萬五. 華僑日報港聞二. 1950年1月14日. (繁體中文) ^ 華僑日報, 1950-05-14 第8頁 ^ 元朗大火死十二人 雜貨店東全家遇難 起火原因一說有人縱火. 工商日報第五頁. 1950年5月20日. (繁體中文)

  4. 2024年4月5日 · 2种语言. 讨论. 大陆简体. 工具. 各年份 香港.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香港在1950年代 正处于 二次大战 后的复原期,但国际局势的动荡及中国大陆政权的更替,都对香港相当大的影响。 在二次大战后, 中华民国政府 一度要求取回香港,但碍于 国共内战 旋即爆发,中国国民政府不但没有取得 美国 的支持,在中国大陆的战事更节节败退,无力向 英国 取回香港。

  5. 2024年4月20日 · ^工商晚报, 1950-01-10 第4页 ^ 各界救委會調查此龍城災情 被焚災戶二千五家災民萬五. 华侨日报港闻二. 1950年1月14日. (繁体中文) ^ 华侨日报, 1950-05-14 第8页 ^ 元朗大火死十二人 雜貨店東全家遇難 起火原因一說有人縱火. 工商日报第五页. 1950年5月20日. (繁体中文)

  6. 香港繁體. 工具. 1950年代,被譽為現代文明的轉折點,是一個充滿了經濟繁榮、科技創新和社會變革的時代。 這個時期是二戰結束後的重建與復甦時期,許多國家努力重建戰後破壞的經濟與基礎設施,並且致力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1950年代,全球經濟迅速增長,許多國家開始進行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轉型。 這是個消費主義興起的時代,人們開始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並且對於家庭用品、汽車、電視和家庭電器等物質消費品表現出日益增長的需求。 這種經濟繁榮帶來了就業機會,並促進了不少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 科技方面,1950年代見證了許多重大的突破和發明。 原子能的應用推動了核能發電站的建設,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核武器的擔憂。 電視成為了家庭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可以在家中觀看新聞、電影和娛樂節目。

  7.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04:28。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共享創意 署名-相同方式分享 4.0協議 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 (請參閱使用條款)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 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按美國國內稅收法501(c)(3)登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