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2月3日 · 電影主角於訪問中建議片名應改「法律俠」——韓非子說:俠以武犯禁。 因為公義,以專業知識挑戰制度,聽上去非常吸引。 然而,何謂公義?

  2. 2024年1月22日 · 2024年1月22日星期一. 通往公義的曲折路(文:烈顯倫) (09:00) 圖11. 在公法領域,法院要求行政機關人員做到程序公平。 當一個人被剝奪某些權利或利益,他有權其能夠明白的方式知道原因。 雙重標準. 但當同一件事出現在法庭,法官卻可以延遲數月才頒布判決,用累贅、晦澀、長篇及模糊的措辭去表達自己,以致無人能夠理解其邏輯或明白有關結果的理由。 當法官跟隨着律師所提出繁複晦澀論點的引領時,就往往出現如此情况。 QT訴入境處長案. QT訴入境處長(FACV 1/2018)一案為例,該訴訟始於2014年10月的司法覆核申請,挑戰入境處長拒絕向申請人發出受養人簽證的決定。 高等法院於2015年5月作一審審理,法官花了10個月才頒布判決,駁回申請;其後進入上訴,原訟法官的裁決被推翻。

  3. 2020年6月17日 · 2009年,尼泊爾裔男子林寶被一警員在何文田山邊射殺,觸發千計市民上街遊行,要個公道。案件中,開槍警員堅稱自己當時開火只為自衛。他多番廣東話要求林寶展示身分證明文件不果,其後林寶手持木櫈逼近,由於他擔心生命安危,決定開火。

    • 參考國家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承襲華人社會傳統價值觀
    • 重新演繹「自由」「民主」
    • 「法治」「公義」意思需澄清

    第一,是參考國家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於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及在全國提倡的。核心價值觀共12個,分3個不同層面:國家層面方面,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方面,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個人層面方面,準則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國家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港人持守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價值觀念,字面上可說十分相近、分別不大。港人感到較為陌生的,可能是富強和愛國兩個觀念。港人本來就沒有什麼國家觀念,對國家的發展,過去也缺乏認識,並不了解國家怎樣從一窮二白到今天的「小康」社會。所以,對於國家以富強為發展目標,其背後的原因和理據,港人多沒有好好掌握。 這欄過去討論「愛國」時,曾引起一些人的疑問:港人怎會不愛國?九成以...

    第二,香港是華人社會,九成以上住在這裏的都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龍的傳人」;所以,要重塑港人的價值觀,也不能忽視傳統以來中國人信奉的價值觀念。政府在宣傳短片中,也一再重申,一些傳統觀念如孝敬、勤奮等,都是值得港人薪火相傳的價值。筆者過去談論港人價值觀時,有以下的看法:「我認為在這些『核心價值』(作者按: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背後,港人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價值……包括誠信、廉潔、仁愛和克制。」(《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頁130) 承襲傳統價值觀念,並且應用於今天的香港,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香港是多元化社會,港人對價值觀念的看法並不一致,以「孝敬」為例:30多年前,我問學生是否有責任供養自己的父母,當時八成以上的同學表示認同;幾年前,我問學生同一條問題,40多位同學中只有兩三位舉手同...

    第三,是重新演繹港人價值觀念中一些關鍵詞語(key ideas),其中以自由和民主最難取得港人共同接受的解釋。「完善選舉制度法例」出台後,政府解說此舉是令選舉制度更有代表性,避免選舉對社會帶來破壞;不過,民間卻有不少聲音認為,這樣的選舉安排是民主倒退,香港居民的選舉權受到嚴重傷害。事實是怎麼一回事?政府需要澄清,市民多不明白完善後的選舉制度的意義和目的。 《港區國安法》訂立後,港人對自己享有的自由和權利,也有不少迷惑。政府雖然一再強調,港人不做危害國家和特區政府的事,港區國安法對他們的生活不會有影響。但港人安心嗎?還是心中仍有疑慮?筆者講過,港人移民原因之一,是他們不相信香港是他們可以安心居住的地方。港區國安法的制定,自有其必要性,否則2019年下半年出現的暴力和破壞不會得到遏止,香港或許真...

    最後,還有兩個觀念需要澄清:一是「法治」,二是「公義」。港人對「法治」的理解一向以來並不複雜,簡單來說,法治就是依法辦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近年,不同人士對法治有不同說法,港人開始迷惑了。同樣,公義與否從來沒有單一的標準,「行公義」雖是十分崇高的理想,但公義不是一己的私見,唯有以謙卑的心,理解和容納別人的意見,公義才會彰顯。 我們得承認,港人向來持守的價值觀念,今天出現了無比的混亂,如何重塑港人的價值觀,看來港人必須加倍努力,尋求共識,否則互不相讓,各走極端,香港不會是公平和關愛的社會,更可能返回上世紀60、70年代的情况——港人的價值取向,一切以金錢(搵銀)為準,所謂香港精神,離不開個人的財富和享受。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4. 2024年1月22日 · 2024年1月22日星期一. 烈顯倫. 下一篇 上一篇. 烈顯倫:通往公義的曲折路. 【明報文章】在公法領域,法院要求行政機關人員做到程序公平。 當一個人被剝奪某些權利或利益,他有權其能夠明白的方式知道原因。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原版上載: 每日報章原版及昔日報章原版** **桌面網頁版:由訂閱日起計最多10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閱讀工具:

  5. 資源套中「人權與法治」主題一項,強調「權利及自由附有責任」,又寫到「不能以『公義之名違法及施行暴力」。 有通識科老師質疑以後能否在高中通識課講授「公民抗命」議題。

  6. 2021年9月30日 · 除了結果本身,另一個關鍵問題是:究竟委員會是根據什麼準則裁決?這裏可借助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個案說明(註3)。事緣在2021年1月6日,美國一群示威者闖入國會大樓,抗議剛舉行的總統選舉結果,事件造成人命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