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許世友 (1906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原名 釋友 ,字 漢禹 ,法號 永祥 ,男, 湖北 麻城 (今 河南 新縣 )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 軍事將領、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 。

  2. 许世友 (1906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原名 释友 ,字 汉禹 ,法号 永祥 ,男, 湖北 麻城 (今 河南 新县 )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 军事将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 许世友出身贫苦农村,少年時曾在 少林寺 出家 並學習 中國武術 , 红军 时期在 红四方面军 任职,曾任 红四军 军长。 长征 到达 陕北 后,因中共中央有意鬥爭 张国焘 的缘故,而與王建安等十餘名高級幹部一度計畫脫離紅軍。 抗日战争 时期,任 八路军 129师 386旅副旅长, 八路军 山东纵队 第三旅旅长,山东纵队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员。 国共内战 时期任 华东野战军 第九纵队司令员、山东兵团司令员。

  3. 許世友(1906年2月2日-1985年10月22日),原名許仕友,字漢禹。 出生於湖北省麻城縣許家窪(今河南省新縣許窪),是中國共產黨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軍事指揮員。

  4. 0. 许世友. 播报 上传视频. 开国上将、军事家. 许世友(1906年2月2日-1985年10月22日),原名许仕友,字汉禹。 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洼) [1] ,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 [15] 。 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 上将 军衔 ,并担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 副 总参谋长 、 南京军区 司令员 、 广州军区 司令员 、 国防部 副部长, 中共中央 军委常委等。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 第八届候补 中央委员 ,第九、十、十一届 中央政治局 委员。 在 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 中央顾问委员会 常务委员、副主任。

  5. 2019年6月5日 · 許世友是我軍公認的一員悍將戰功卓著。 紅軍時期,他就是紅四方面軍的主力軍軍長。 抗戰時期在劉伯承129師任副旅長,後任膠東軍區司令員,多次粉碎日、偽軍頻繁的「掃蕩」和蠶食,打得敵人心驚膽寒。 解放戰爭中,許世友任「華野」九縱司令、山東兵團司令。 毛澤東說;“陳毅南邊聽粟裕的,北邊聽許世友的。 在韓戰後期,許世友任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指揮金城以南戰役,殲滅敵軍5萬多人,收復土地148平方公里。 迫使南韓接受停戰,此仗是解放軍現代化的重要轉折點。 許世友14歲那年失去了父親,當年家中的八個兄弟姊妹,只有許世友一個倖存了下來。 許世友從小就十分孝順母親。 自參加紅軍後,許世友睡夢中常常因思念母親而淚流滿面。 其部隊兩次路過河南新縣敵占區的家鄉,他都冒險回到家中探母。

  6. 2021年3月13日 · 許世友(1905—1985),出生於河南省信陽市。 他自少家貧,於是便到毗鄰的少林寺當雜役。 其時少林寺還設有武僧及僧兵團,傳授少林武術,許世友便順道跟寺內武僧學習少林武術。 之後因為想念家人,便離開少林返回家鄉。 1920年,許世友投靠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其後被編入國民革命軍湖北省防軍第一師,擔任第一團四連連長。 不過去到1926年,吳佩孚部隊在北閥戰爭中被滅,許世友被遣散回鄉,為乘馬崗六鄉農民義勇隊大隊長兼炮兵隊隊長。 1927年,許世友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次年被編入紅軍。 自此,許世友正式踏上了輝煌的戎馬生涯。 他幾乎參加了中共日後所有重要戰爭,包括黃安戰役、商潢戰役、潢光戰役,以及國共內戰時東北戰役等。 甚至在近七十歲高齡時,他還親自指揮西沙之戰,與南越交戰。 民國政客的武術世界系列:

  7. 許世友,1906年2月2日生於湖北省麻城縣,1927年8月入黨。 許世友英勇善戰,屢建奇功,表現出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他襟懷坦白,光明磊落,堅持真理,敢於斗爭,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和優良政治品質﹔他親民愛民,毫無架子,視人民群眾為親人。 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在南京病逝。 1958年,毛澤東與許世友親切交談。 “大刀團長”為革命屢建奇功. 紅四方面軍打黃安城時,許世友任紅12師34團團長。 在許世友的教練下,34團人人都會打拳劈刀。 敵人兩個團向34團陣地發動進攻,妄圖打開缺口南逃。 在炮火的掩護下,敵人仗著人多勢眾,向34團陣地扑來,有的沖進了前沿陣地。 許世友見狀,從背上拔出大刀,挺身殺入敵群,同敵人展開肉搏。 敵人被砍得死傷狼藉、魂飛膽裂,不一會兒就退回黃安城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