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4日 · 完全要看懺悔者心力的強弱,以及修持四力對治,清不清淨,圓不圓滿,勁道猛不猛,歷時長短,持不持續等因素而定,所以懺罪效果是沒有一定的準則。 總之,對治有多少力量,就有淨除多少惡業的力量,ㄧ絲ㄧ毫都不差。 諸契經中及《毘奈耶》皆說,「諸業縱百劫不亡。 」意謂未修四力對治,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修,雖順定受,亦說能淨。 佛經和《毘奈耶》都提到:「縱然經過千百劫,業也不會消失。 」這是指不修四力對治的結果而言;若是依照前面所說,如法淨修四力對治,即使是必定受的業也能懺除清淨。 《八千頌大疏》中云,「謂若凡是近對治品,可損減法,彼由成就有力對治,能畢竟盡如金穢等。 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說法,由此正理,則妄執心,所作墮處可無餘盡。

  2. 2020年5月21日 · 廣論消文142 141頁9行-142頁12行. 如是八因,若具三緣,能感最勝諸異熟果。. 於其三緣,心清淨中待自有二,謂修彼因所有眾善,將用迴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 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 八種異熟如果具備了三種緣,那些異熟果將會更加超勝。. 這三緣是 ...

  3. 2020年6月9日 ·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這些業果的自性,已經由因位轉成異熟位的體性,即使以四力對治,也已無法產生功效,將惡業除盡。 假定它還在因位,尚未感果的階段,或者是正在起意、正在造作;由於經過對治,或是依著正法,當下生起和造惡時完全相反的思惟,正好是能對治惡業的,那就有機會徹底地將它淨除乾淨。 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娑嚩迦,殺父及無憂等。 設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餘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 例如經典中記載,殺九百九十九人的指鬘、弒父的阿闍世王、弒母的娑嚩ㄇㄛˊ迦、暴虐無憂王-阿育王等公案,都是靠著佛陀開示的教法來對治,最終罪淨仍能證道的故事。

  4. 2020年12月8日 · 心捨有情者,若緣總有情,謂我不能作此許有情之事,心棄捨者,即捨願心,極為明顯。. 關於“心捨有情”方面,如果緣總體有情,認為我不能做利益有情的事業,而發自內心捨棄,便是捨棄了願心,這極其明顯。. 若緣別有情,謂我終不作此義利,若起是心 ...

  5. 2021年2月11日 · 精進的內容,是攝集善法和饒益有情;精進的意樂,是內心勇悍、無有顛倒;精進的加行,是以此意樂所引起的三門動業。 所謂“心顛倒”,即執苦為樂,執束縛為解脫,執無意義為有意義。 比如,外道修各種苦行,執顛倒禁行為解脫因,或者世人通宵狂歡,執苦為樂,都是顛倒。 以“心無顛倒”簡別世間和外道的勤作並非精進。 以精進意樂所引起的身口意的造作,即各種身體、語言、意識的活動,稱為“三門動業”。 比如,照顧病人時,以勇悍心發起身體的動作——熬藥、攙扶等,語言的慰問,意識的觀察、考慮等,即是精進的加行。 唐譯《瑜伽師地論‧四十二卷》說:“云何菩薩自性精進? 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燃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

  6. 2021年3月2日 · 今初。 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 智慧總的來說,是對於所觀的事能簡擇諸法,即能夠辨別一切所知法,同時能夠斷除疑惑,此處則特別講述通達五種明處等的智慧。 《成唯識論》說:“云何為慧? 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 ”(慧的體性,是簡擇所觀察的對境,其作用是斷除疑惑,即在觀功德、過失和非功德非過失的境中,通過慧的推求而獲得決定的緣故。 )所以,慧有分別事理、決斷疑念的作用,也就是通達事理的作用。 如《菩薩地》云:“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三、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

  7. 2019年7月16日 · 消文63 64頁8行.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 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 第七項、以四種特法修持的軌理. 生起一個合格的暇滿人身,想要獲取心要,必須思惟以下四法。. 第一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