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阴和俊汉族1963年1月生山西古交人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研究员。 [9] 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 [14-15] [19-20] 中文名. 阴和俊. 性 别. 男.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籍 贯. 山西古交. 出生日期. 1963年1月. 毕业院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太原工学院.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目录. 1 人物履历. 2 担任职务. 3 职务任免. 4 研究领域. 5 获得荣誉. 人物履历. 播报. 编辑. 1979.09-1983.07 太原工学院(今 太原理工大学 )物理师资班学习.

  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陰和俊 (1963年1月14日 — ),男,漢族, 山西 古交 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治人物。 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二十屆中央委員。 現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黨組書記、部長。 生平 [ 編輯] 198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3年7月,畢業於 太原工學院 物理師資班。 1983年9月參加工作,留校任教。 1989年,獲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無線電物理專業碩士。 1989年3月到1992年9月,任教於 太原工業大學 。 1995年,獲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工學博士學位後留所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所長助理。 1999年8月,任電子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2001年8月,任電子學研究所所長。

  3. 生平. 参考资料. 阴和俊 (1963年1月14日 — ),男,汉族, 山西 古交 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治人物。 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二十届中央委员。 现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党组书记、部长。 生平. 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7月,毕业于 太原工学院 物理师资班。 1983年9月参加工作,留校任教。 1989年,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无线电物理专业硕士。 1989年3月到1992年9月,任教于 太原工业大学 。 1995年,获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所长助理。 1999年8月,任电子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2001年8月,任电子学研究所所长。 2006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局长。

  4. 2023年10月24日 · [14-15] [19-20] 中文名. 陰和俊. 性 別. 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山西古交. 出生日期. 1963年1月. 畢業院校.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太原工學院.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目錄. 1 人物履歷. 2 擔任職務. 3 職務任免. 4 研究領域. 5 獲得榮譽. 人物履歷. 1979.09-1983.07 太原工學院(今 太原理工大學 )物理師資班學習. 1983.08-1986.09 太原工學院(今太原理工大學)助教. 1986.09-1989.01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攻讀無線電物理專業. 1989.03-1992.09 太原工業大學(今太原理工大學)數力系講師.

  5. 2024年3月5日 · 在工作中,給年輕人提供機會、搭建平台、營造環境。 在生活上針對他們的急難愁盼」,特別是薪酬待遇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等重點關切會同各方共同努力幫助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新三樣去年出口增速喜人. 另外陰和俊指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出現一片新的氣象。 從投入看,去年全年研發投入超過3.3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8.1%。 2023年,中國在量子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的原創成果。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正式投產,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化的運營。 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組件「新三樣」在去年的出口,每一樣的增速都非常喜人。

  6. 2023年10月7日 · 陰和俊也是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並在中共二十大後當選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7. 2024年3月6日 · 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第一個在部長通道亮相。 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去年全年研發投入超過3.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國家自然科技基金項目中80%的項目由45歲以下青年人承擔,鼓勵一半以上基礎科研費用投到35歲以下年輕人。 他用一組數據介紹去年中國創新驅動發展的部分成就。 投入方面,全年研發投入超過了3.3萬億,比上年增長了8.1%,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4%,其中基礎研究投入為2,212億,比上年增長9.3%。 產出方面,2023年新簽訂技術合同達到95萬項,成交額達到6.15萬億,比上年增長28.6%;授權發明專利達到92.1萬件,比上一年增加了15.3%。 陰和俊說,從成效來看,量子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領域都取得一批重大的原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