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 ( 烏爾都語 : محمد ضیاءالحق‬ ‎‎,1924年8月12日—1988年8月17日) 巴基斯坦 前軍政府領導人、曾任 巴基斯坦 總統 。 生平 [ 編輯] 早年生活 [ 編輯] 齊亞·哈克生於 英屬印度 的 北方邦 ,後隨家庭遷往 旁遮普 賈朗達爾 ,1945年畢業於台拉登印度皇家軍事學院, 二戰 末期在 英國 部隊中服役,於 東南亞 作戰。 印巴分治 後,齊亞·哈克在巴基斯坦 奎達 任指揮官和軍校教官。 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前往 美國 裝甲兵軍官進修學校和參謀軍官進修學校進修。 1969年,被派往 約旦 援助其選練軍隊。 回國後於1972年升為巴基斯坦第三軍軍長,受命審判當年針對 阿里·布托 政府發動未遂政變的軍官,同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2. 2021年12月6日 ·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英語Muhammad Zia-ul-Haq1924年8月12日-1988年8月17日),曾任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軍政府總統1978年9月16日至1988年8月17日在任)。.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生於 英屬印度 的北方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末期在英國 ...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为政举措
    • 人物评价
    • 遇刺争议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军政府原总统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英语:Muhammad Zia-ul-Haq;1924年8月12日-1988年8月17日),曾任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军政府总统(1978年9月16日至1988年8月17日在任)。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生于英属印度的北方邦,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英国部队中服役,参加英印军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作战。印巴分治后,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在巴基斯坦奎达任指挥官和军校教官。1965年、1971年参加印巴战争。1975年晋升中将,1976年年3月1日越级出任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晋升上将,被认为是阿里·布托的亲信之一。

    1977年7月5日,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发动政变推翻阿里·布托政府,自任军事管制首席执行官和军事委员会主席。1978年9月接任总统。1980年宣布巴基斯坦经济伊斯兰化的三年计划,使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跃居南亚地区首位。1977年、1980年和1982年曾3次访华。穆罕默德·齐亚·哈克于1985年3月年正式连任总统。但1988年8月17日,穆罕默德·齐亚·哈克一行在乘专机返回伊斯兰堡时,专机发生爆炸,他和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享年64岁。

    军中早年

    1924年8月12日,穆罕默德·齐亚·哈克生于英属印度北方邦贾朗达尔一个中下层的阿拉因家庭,阿拉因人是英属印度时期的小自耕农。 1945年毕业于台拉登印度皇家军事学院,1945年在英国军队中服役,参加英印军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作战。印巴分治后,齐亚·哈克在巴基斯坦奎达任指挥官和军校教官。1955年毕业于巴基斯坦指挥和参谋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9年、1963年两度赴美国装甲兵军官进修学校和参谋军官进修学校进修。 1965年和1971年,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参加了印巴战争,1968年晋升为准将 。1969年,穆罕默德·齐亚·哈克派往约旦援助其选练军队。1971年阿里·布托执政后,1972年改组军队的领导,由总统担任军事力量的总司令,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四星将军协助其工作,阿里·布托选择新的参谋长的标准当然是听命于他的指挥。当时在其中比穆罕默德·齐亚·哈克资深的还有六人 。时任巴基斯坦驻美大使馆的沙希布扎达·雅各布·阿里曾向阿里·布托转述穆罕默德·齐亚·哈克的出身、为人,并且证实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具有忠于职守、服从上级的优点。阿里·布托认为这正是他心目中的人选 。于是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回国后于1972年晋升为巴基斯坦第三军军长,受命审判当年针对阿里·布托政府发动未遂政变的军官,同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1972年3月1日,阿里·布托总理越过四名军阶比他高的将领,他成了军队中的第二号人物。1975年4月穆罕默德·齐亚·哈克晋升为中将,指挥驻扎在穆尔坦的巴基斯坦陆军第二军 。1976年年3月1日越级出任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晋升上将,被认为是阿里·布托的亲信之一。

    发动政变

    1977年7月5日,穆罕默德·齐亚·哈克突然发动军事政变,推翻阿里·布托政府,自任军事管制首席执行官和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次政变是在阿里·布托政府和反对党巴基斯坦全国联盟会谈失败之后不到24小时发生的。军队成立了由三军司令组成的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将军担任军政府的首脑,这表明从1971年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巴基斯坦文官统治宣告结束。 对于这次政变,穆罕默德·齐亚·哈克说,他原先并未打算介入布托总理和反对派长达四个月的纠纷,但作为最后手段,他采取了行动。他在伊斯兰堡向200名官员发表讲话,表示军事接管只保持三个月,目的是要在今后三个月里为选举奠定应有的基础。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很快释放了布托,并承诺在三个月后举行大选。但是,随着阿里·布托很快恢复声望,哈克开始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其再度当选,于1977年9月再次逮捕阿里·布托,并于1977年10月1日宣布取消大选。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在政变后到卡拉奇视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当他向国父真纳的墓地献花圈时,聚集在那里的几百人中有人喊出了“哈克将军万岁”的口号。穆罕默德·齐亚·哈克说他将鼓励被废黜的布托参加10月份的竞选。有人问他:“如果布托参加竞选并且获胜,你对他会怎样?”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回答说:“他就当总理,我当陆军参谋长。 我将比以前更利索地向他敬礼。”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在会见合众国际社记者时还谈到过去他曾多次警告阿里·布托,除非同反对党达成协议、结束暴力冲突,否则军队将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他认为布托的代理人3月份操纵全国选举造成了历时四个月的政党间的暴力冲突。他说:“操纵选举并不是布托策划进行的,而是布托的部下和行政人员的行为,他们渴望以此来表明他们对布托的忠诚,这是多余的行动。” 政变后当政的穆罕默德·齐亚·哈克首先会见了反对党巴基斯坦全国联盟主席马哈茂德,后来又会见了布托,主要讨论了这个国家的政局和预定在10月份举行的大选。事后,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对记者表示:“军队对执政党和反对党双方的政治活动家是同样尊重的。”接着,两派领导人获准在拘留地会见各自的人员。

    总统任内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当政的11年中,大力发展国内生产,促进国际贸易。在其治理下,巴基斯坦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为63%,年人均收入达390美元,居南亚各国之首。在国际事务中,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伊斯兰世界,在不结盟运动和联合国讲坛上,巴基斯坦主持公道,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好评。他强调巴基斯坦愿意同所有国家,特别是同邻国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主张建立“南亚和平区”或南亚和印度洋“无核武器区”;支持巴勒斯坦、南部非洲等人民的斗争;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侵略扩张政策;强烈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要求苏联军队无条件撤出阿富汗;支持柬埔寨人民反对越南侵略的斗争,要求越南根据联合国决议撤出它的侵柬部队。国际社会为了表彰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和巴基斯坦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合作所作的贡献,授予他1981年国际和平和合作金奖。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总统任上主张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在任期间,巴基斯坦同中国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他本人曾多次访问中国。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向美国靠拢,在其支持下加强军事力量,反对苏联的扩张。在他的领导下,巴基斯坦接纳了300万阿富汗难民,美国和阿拉伯国家对阿富汗圣战者组织的支援源源不断地通过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这些政策扭转了西方国家和阿拉伯社会对其的态度,使其走出了执政后的困难时期。在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下,巴基斯坦保持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实现了粮食自给。 在伊斯兰神学协会的支持下,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在巴基斯坦社会推行伊斯兰教思想,巩固了统治基础。但穆罕默德·齐亚·哈克执政期间,成功和失误并行,功名和危险同在。由于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在巴基斯坦实行的是军人独裁统治,他的政敌无时不在暗算他。 1982年秋,穆罕默德·齐亚·哈克从外地视察返回拉瓦尔品第,正当穆罕默德·齐亚·哈克的座机在首都上空盘旋降落时,一枚导弹向飞机射来,擦着飞机飞过。导弹是从拉瓦尔品第的郊区发射的,由于发射比较匆忙,没有雷达、通讯等方面的配合而偏离了方向,因此躲过一劫。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是军人出身,在军中有很高的声望,但由于巴基斯坦援助阿富汗游击队的武器太多,在军队里,特别是中层军官中怨声迭起。1984年,穆罕默德·齐亚·哈克举行公民投票,宣布获得大部分选民支持,于1985年正式连任总统。此后,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宣布宣布取消军法管制,把行政权力移交给新组建的文官政府,开始民主化进程。

    政治

    •镇压政敌 1977年7月28日,阿里·布托和其他15名政治家在被关押20多天后获释。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分别同他们举行了会谈。在阿里·布托进行竞选活动时,有两名政界反对派领导人曾要求审讯阿里·布托“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犯下的罪行”。显然,穆罕默德·齐亚·哈克要阻止布托参加竞选是不可能的,甚至阻挡阿里·布托当选也是不可能的。因而,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在会见布托时,在公众场合,都对布托及其人民党参加竞选表示欢迎。但是,穆罕默德·齐亚·哈克掌权,阿里·布托在野,他有足够的权力对付布托。他曾在公开场合说,布托政府的错误已经开始被揭露出来,军队正在调查。 中国和美、英等西方大国要求巴基斯坦军方能够公正对待布托。法国总统直接给齐亚·哈克写信,要求允许布托流亡国外,并表示愿为布托提供安全的避难之所。甚至连布托昔日的对手、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也发表声明,衷心支持布托,要求齐亚·哈克饶他一命。然而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齐亚·哈克反而认为,释放布托可能对自己的统治产生不良影响。穆罕默德·齐亚·哈克还就布托抱怨军政府逮捕人民党工作人员一事说:“有些反社会分子使百姓提心吊胆,我们把他叫作匪徒。巴基斯坦人民党内不幸有许多匪徒,是匪徒就要抓。”于是军政府大肆逮捕人民党的要人,仅在1977年8月7日便有100多人被捕。此后,穆罕默德·齐亚·哈克不仅镇压了布托的支持者,还驳回了布托的上诉。不久,在齐亚·哈克授意下,巴基斯坦最高法院以4:3的微弱多数票,决定处决布托。为此,此后很多国家对齐亚·哈克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视之为暴君与罪徒。 •对内政策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为了尽快解决苏联的军事威胁,在对内政策上,致力于国内政局的稳定,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他与巴基斯坦各主要政党领导人进行对话,还召开“全国讨论会”和“国民大会”,许诺扩大民主范围,增强政府的代表性。从1977年2月开始,穆罕默德·齐亚·哈克亲赴巴基斯坦各地活动,联系西北边省和俾路支省各族人士,防止民族分裂主义者的破坏。为争取国内宗教势力和各伊斯兰国家的支持,穆罕默德·齐亚·哈克政府还拟加速推行地方政权的伊斯兰化,进而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民主制度

    经济

    在经济上,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强调巴基斯坦发展经济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他重视发展核技术,曾表示“哪怕过啃面包的日子,也要为和平利用原子能而发展核技术。”穆罕默德·齐亚·哈克主张巴基斯坦将继续执行“非国有化”政策,鼓励私人资本增加投资,发展生产 。

    军事

    •控制军队

    总评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遇难的消息传到巴基斯坦,举国沉浸在震惊和悲痛之中。齐亚·哈克掌权11年,其中有动乱也有稳定和发展,动乱是短期的,稳定和发展是长时间的。齐亚·哈克处死了布托,人民党负责人、布托遗孀和布托的女儿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他的攻击。随着一声爆炸,齐亚·哈克与贝·布托之间的杀父之仇一笔勾销了,但布托小姐表示,齐亚·哈克以暴力开始,也以暴力终结,在布托家族的眼里,齐亚·哈克是一代暴君。布托家族对齐亚·哈克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人们对齐亚·哈克褒大于贬,毕竟在他执政期间,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遇难后,许多国家表示震惊和悲痛。近邻印度宣布哀悼三天,美国总统、日本天皇、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等致电表示哀悼。联合国大会在哈克遇难的当天下午举行特别仪式,悼念齐亚·哈克总统。联合国大会秘书长在致联大的声明中,赞扬齐亚·哈克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敬。

    其他评价

    •英国路透社在1982年7月3日的一篇文章中就赞扬齐亚·哈克将军“已成为国内外享有成望的领袖人物,而不再是五年前的临付补缺的国家无首”。 •巴基斯坦人民党关于哈克逝世的一份声明:哈克非法夺取政权,实行十一年多的高压统治后,除了债务和抵押、饥饿和失业、削剥和歧视、吸毒和高败外,没有给巴基斯坦留下任河东西。 •纳广用:齐亚·哈克总统是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务活动家。他的不幸逝世不仅是巴基斯坦的重大损失,也是伊斯兰世界和中巴友谊的一大损失。 •齐亚·哈克主张建立适合巴国情的民主制度的思想在国内和国外都得到一定提度的支待。美国的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越在题为《节助巴基斯坦暂停民主进涅》一文中认为,“巴基坦人不应屈从外来压力急忙向民主制前进,因为鉴于巴国内政治生活中根深蒂固的种族的和政治的仇恨,那样急切地搞民主制只会加重国内的紧张形势。

    原因分析

    齐亚·哈克座机的爆炸原因,是飞机的技术故障还是人为破坏,引起了人们的猜疑。齐亚· 哈克遇难的次日,由空军司令员率领调查小组前往巴哈瓦尔普尔进行调查,美国也派了八名专家,其中有C—130型飞机制造厂家洛克希德公司的专家,共同分析事故原因。 调查小组调查了巴哈瓦尔普尔、木尔坦、伊斯兰堡附近的查克拉拉空军基地及中部城市拉合尔等地的500多人,并于1988年8月21日拘留了与齐亚·哈克总统座机爆炸事件有关的80多人。此外,调查人员还在座机坠毁地点周围六公里的范围内进行搜索,收集C-130座机的各种残存部件,以便确定定时炸弹爆炸的可能性,并将其中一些关键部件运往美国,以进一步鉴定。而美国派来的专家则在死者的遗体中寻找可能存在的爆炸碎片,以便进一步分析。在飞机爆炸起火时,座机机组人员无声无息。调查小组据此怀疑:驾驶舱里某个地方曾经释放出一种毒气,致使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失去了驾驶能力,从而造成了这场灾祸。

    凶手问题

    关于谁是凶手的问题,一位西方分析家说:“齐亚·哈克总统树立了众多的敌人,在巴基斯坦有几十个反对他的组织,其中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这么干。”在齐亚·哈克 执政的11年中,暗杀他的行动时常发生,只是没有成功罢了。齐亚·哈克遇难后第三天,新总统伊沙克·汗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调查小组已排除了可能卷入爆炸事件的六种势力。他们认为,齐亚·哈克最危险的敌人也许是阿布·尼达尔领导的巴基斯坦恐怖组织,因为巴基斯坦曾指控它的五名枪手参与了1986年在卡拉奇劫持美国泛美航空公司一架喷气客机的事件,并缺席判处他们死刑。这个恐怖组织发誓要杀死齐亚·哈克。经过分析,调查小组认为,极有可能暗杀齐亚·哈克的凶手是阿富汗情报机关“卡哈德”。1988年8月22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一份题为《1987年全球恐怖主义类型》的报告中说,1987年全球发生的恐怖主义事件为189起,而阿富汗在巴基斯坦就策划了127起。 另外,在巴基斯坦内部也有一些势力想置齐亚·哈克于死地,其中危险最大的是伊斯兰中亲伊朗的什叶教派。巴基斯坦1亿穆斯林中有20%的人属于这个教派,他们十分嫉恨齐亚·哈克与美国亲近,也因齐亚·哈克把巴基斯坦穆斯林中的逊尼教派树为正统而倍加仇视,甚至认为属于逊尼派的齐亚·哈克是1988年8月5日什叶派著名的宗教和政党领袖胡申尼在白沙瓦遇刺事件的幕后策划者,发誓要对齐亚·哈克实行报复。

  3.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 ( 乌尔都语 : محمد ضیاءالحق‬ ‎‎,1924年8月12日—1988年8月17日) 巴基斯坦 前軍政府領導人、曾任 巴基斯坦 总统 。 生平. 早年生活. 齐亚·哈克生于 英属印度 的 北方邦 ,后随家庭迁往 旁遮普 贾朗达尔 ,1945年毕业于台拉登印度皇家军事学院, 二战 末期在 英国 部队中服役,於 东南亚 作战。 印巴分治 后,齐亚·哈克在巴基斯坦 奎达 任指挥官和军校教官。 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前往 美国 装甲兵军官进修学校和参谋军官进修学校进修。 1969年,被派往 约旦 援助其选练军队。 回国后于1972年升为巴基斯坦第三军军长,受命审判当年针对 阿里·布托 政府发动未遂政变的军官,同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4.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齊亞·哈克)人物生平,軍中早年,發動政變,總統任內,空難喪命,為政舉措,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人物評價,總評,其他評價,親屬成員,遇刺爭議,原因分析,兇手問題,

  5. 巴基斯坦前军政府领导人、第6任总统(1924-1988) / 維基百科,自由的 encyclopedia.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烏爾都語 : محمد ضیاءالحق‬ ‎‎,1924年8月12日—1988年8月17日) 巴基斯坦 前軍政府領導人、曾任 巴基斯坦 總統 。 Quick Facts 齊亞·哈克محمد ضیاءالحق‬, 第6任巴基斯坦總統 ... Close.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 巴基斯坦前軍政府領導人、曾任巴基斯坦總統。

  6. 1978年12月2日 , 巴基斯坦總統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 宣布在憲法基礎上實行 沙里亞法 。 他指責政治家們利用伊斯蘭教的名稱,他說:許多統治者在以伊斯蘭的名義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次年二月成立宗教法庭作為世俗法院補充。 1988年是 伊斯蘭化 高潮。 胡杜德法律 [ 編輯] 歸入伊斯蘭刑法的犯罪是最嚴重的犯罪,如謀殺,盜竊,通姦。 因為沙里亞法是真主的律法,律法為每項犯罪規定一定的懲罰,而且是不可改變的。 禁止酒精令 [ 編輯] 根據巴基斯坦刑法,飲用 葡萄酒 (即所有含酒精的飲料)不構成犯罪。 然而,在1977年, 穆斯林 銷售和飲用葡萄酒在巴基斯坦被禁止和判處六個月的監禁,罰款5000盧比或鞭打八十次(然而,法律並不適用於 非穆斯林 )。 通姦條例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