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馮檢基, SBS , JP (英語: Frederick Fung Kin-kee ,1953年3月17日 — ), 香港 建制派 政治人物 ,籍貫 廣東 東莞 [4] ,前 香港立法會 議員,前 深水埗區議會 議員。. 1970年代開始活躍於學運,社運及居民運動,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簡稱「民協」)創會會員,曾 ...

  2. 馮檢基, SBS , JP (英語: Frederick Fung Kin-kee ,1953年3月17日 — ), 香港 建制派 政治人物 ,籍貫 廣東 東莞 [4] ,前 香港立法會 議員,前 深水埗區議會 議員。. 1970年代開始活躍於學運,社運及居民運動,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簡稱「民協」)創會會 ...

  3. 馮檢基,SBS,JP(Frederick FUNG Kin-kee;1953年 3月17號—),花名「基哥」,係香港政黨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簡稱「民協」)前任主席(1989年至2007年),香港立法會前任議員,香港區議會前任議員(1999年至2015年)。

  4. 2018年7月12日 · 現年65歲的馮檢基1986年有份創立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民協)並擔任副主席,爭取八八直選,參選三級議會選舉,在1991年沿九龍西直選加入立法局議員,4年後連任,與另外三名成員莫應帆、羅祥國和廖成利同樣晉身立法會,主張「又傾又砌」方式,風頭一時無兩。 馮檢基曾提出,在香港民主、經濟和中國民主化等方面「傾」、不合香港核心價值則會用「砌」的從政理論。 民協區議會失利 決辭任主席. 但馮檢基在1998年再戰九龍西直選卻初嘗落敗滋味,其後在2000年再度「回歸」立法會直至2004年,為民協的唯一議席,其時民協被形容為「一人黨」,聲勢大不如前。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2007年區議會選舉中,民協成續欠佳,由原有的25席減至17席,其後馮檢基辭去主席一職。 退任主席後,馮檢基亦開始淡出民協的權力核心。

  5. 冯检基, SBS , JP (英语: Frederick Fung Kin-kee ,1953年3月17日 — ), 香港 建制派 政治人物 ,籍贯 广东 东莞 [4] ,前 香港立法会 议员,前 深水埗区议会 议员。 1970年代开始活跃于学运,社运及居民运动, 香港民主民生协进会 (简称“民协”)创会会员,曾任深水埗区议员和 泛民会议 召集人,他亦从1983年至1995年期间担任 市政局 议员。 冯检基在1988年首度成为深水埗区议员,1991年首度成为立法局议员。 香港主权移交后,历任 临时立法会 议员、立法会议员。 2016年香港立法会选举 落选后,参与 2018年3月香港立法会补选 ,并参加 民主派 的初选后被民主派劝退。

  6. 2021年12月19日 · 立法會選舉今日舉行,九龍西唯一非建制派候選人、民協前成員馮檢基早上到深水埗酒樓拉票,下午再現身油尖旺多區。 他指,投票率愈高,他的勝算愈大,呼籲選民出來投票,撰寫自己歷史,改變「一言堂」的現實。 馮檢基下午在兩名民協成員,元老譚國僑及前深水埗區議員李炯陪同下,於油麻地戲院接受傳媒訪問。 他表示,曾分析上一屆立法會選舉及2018年補選,根據改制後,扣除九龍城的票,建制派大概可取得8至9萬票,稱由於他們「疊票」的機會較少,若投票率低,民主派的票「疊票」的機會較大。 若兩名建制派候選人的票數平均分配,每名建制派候選人大概可取得約4.5萬票,亦即他須至少取得4.5萬票,才有機會贏得這個議席︰「而4.5萬票加上(建制派預計可取得)8至9萬票要13至14萬票,亦即大概是35%(投票率),我們勝算才算高。

  7. 2018年10月2日 · (羅君豪攝) 馮檢基表示,今日雖報名參選,但會認同劉小麗優先參選,惟對方並非反專制、反獨裁。 他指,民主派必須以言行顯示給自己選民看,自己是真民主。 至於今次參選是否𠝹票,他回答指,他擁有三萬至六萬票,李卓人則從未在九龍西選過,擁有零票,「我驚係佢𠝹我票喎!」他又提出陳凱欣亦從未選過,「佢兩個都零票㗎,咁(我)𠝹邊個票呢? 」他又稱「淺藍、淺黃」都是他的支持者,強調民主是選民的自由意志。 馮檢基:有新一代想做Plan B但被勸退. 馮檢基又稱,得知本來有三位新一代想出來做plan B但被勸退,而劉小麗以欽點方式選出Plan B,惟沒有新一代願意出來指出,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和權力出來,因用協商、欽點方式是大倒退。

  8. 2015年10月4日 · 馮檢基. 現香港立法會議員,民主民生協進會(簡稱「民協」)創會會員。 他在1983年參選市政局的宣傳及其後設立議員辦事處推動社會運動手法成為了往後民主派參選的參考。 在1985年立法局引入選舉前,他是傳媒明星,民意代表。 馮檢基被認為是溫和民主派,主張既溝通又批判的「又傾又砌」路線。 ────────────

  9. 馮檢基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自稱是「無政黨民主人士」。 從政三十年,身邊的盟友、對手都早已換了模樣,這位「無政黨民主人士」近年飽受「泛民」新一代冷嘲熱諷。 但在馮檢基看來,他只是堅持自己一貫的原則。 就立法會延任一年的問題,傳統「泛民」在激進派施壓之下進退失據,馮檢基直問:「究竟是堅持原則重要,還是一時選舉輸贏重要? 」\大公報記者 莊恭誠. (一)打,只有輸. 馮檢基上世紀80年代初從政,1986年創辦民協,部分創會成員更成為後來民主黨的骨幹。 惟馮檢基近年與「泛民」新冒起的激進派以至傳統主流派水火不容,2018年兩場立法會補選更令矛盾全面激化,馮檢基終退出民協。

  10. 2016年8月22日 · 根據《香港01》有份贊助的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滾動民調,馮檢基在新界西的支持率,一直徘徊在中下游位置,正與多人爭奪最末兩席;而民協另外兩名候選人譚國僑及何啟明,更排名沉底,入局機會甚微。 民協陷於苦戰,連「一人黨」的招牌也未必保得住,世代更替更是空中樓閣。 但他們3人均否認青黃不接的問題,現屆63歲的馮檢基與58歲的譚國僑,均不擔心年齡會變成負資產。 譚自言:「最重要不是年紀,而是你的理念。 」馮檢基指,成熟的政治制度是要有跨年齡層的參與,讓兩代共融。 民協今屆立法會選舉以「老將」帶一「新丁」出戰,三人選情形勢嚴峻。 迴避落敗是否再選. 縱然每次談及選情危機,馮檢基總是信心滿滿,不過倘若選舉結果事與願違,這將會是他最後一次參選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