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2月5日 · 今天這篇文章,就讓我來整理幾種帶有特殊思考模型的工具與範本,有的會引導你做出年度計畫,有的會引導你整理一套新知識,重點都在於「有一種特殊的引導規則」,於是你可以循著步驟,更快理清、進入難題的核心。 1. 複雜系統: MetaMap 用系統思考法工具畫圖表:整理好複雜考試理論重點. 如果你要整理的是還一團混亂的知識體系,或者你想要釐清某個環環相扣的作業流程,那麼這時候「 系統思考法 」的「 DSRP 」模型,會比一般的心智圖、流程圖,更容易讓你畫出每個重點之間的層次與關係。 2. 年度計畫: Mandalachart 幫你列印一張紙本曼陀羅九宮格年度計劃表格.

  2. 2018年9月7日 · 這八篇故事,正是本書方法論的最佳驗證。 本書的日記方法論: 這本書最終提出了一套獨特的日記方法論。 你可以在章節編排上看到他的結構,但我這裡用不一樣的角度,重新幫大家看到方法論深沈的意蘊。 首先是「SLOW(慢)日記法則的三重性」。 第一重是要怎麼寫出能檢視人生的好日記? 這是本書第一部中所討論的,個人寫日記的SLOW法則。 第二重是如何能夠維持長期的寫日記習慣? 累積得愈久,反饋的能量愈大,這是本書第三部用SLOW法則延伸出來的習慣養成方法。 第三重是永錫令人驚豔的又一個獨創,他將SLOW日記法則擴充到他的企業顧問領域,在真實企業中帶領團隊去每日覆盤,並創造工作上最強大的溝通、目標訊息流,這是本書第四部分的重點。

  3. 2018年10月24日 · 作者: Esor Huang 10月 24, 2018.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原文標題其實很聳動:「 7 Secrets on How Super Successful People Manage Their Time ( 超級成功人士管理時間的七個秘密 )」。. 到底是不是跟這些名人一樣的管理時間,我們也會成為成功人士呢?. 老實說,我無法確定 ...

  4. 2018年5月31日 · 《知識內容寫作課》是我最近負責編輯的新書,作者是「泛科學」的總編國威。 會做這本書,同樣是源自我自身的需求。 我很好奇: 泛科學上的文章,是如何可以把專業知識寫得有趣生動,獲得廣泛傳閱,又同時有破除謠言的正向效果,或是傳遞新知的學習 ...

  5. 2017年5月1日 · 1. 目標很全面,但沒有下手處: 例如我前陣子正在撰寫自己的新書《 比別人快一步的 Google 工作術:從職場到人生的100個聰明改造提案 》。 如果我在列待辦清單時這樣列:「寫一本用Google改進工作流程效率的書」,這樣的目標看起來好像沒問題,卻不是一個好的行動。 因為「改進工作效率」太全面,什麼事情都是改進工作效率,到底我要如何寫才能幫大家改進工作效率呢? 所以這樣的行動不是好行動,反而讓我「 不知道怎麼行動 」。 2. 任務很籠統,具體成果不可見: 當我要開始寫書了,我會在待辦清單上列出寫書計畫,但如果我的計畫這樣列:「開始寫《比別人快一步的Google工作術》的「時間Hack」章節」,好像也沒問題,但仍然不是個好行動。 因為「開始寫」很籠統,要寫多久? 要寫多少?

  6. 2017年5月26日 · 時間管理跟管理任務看起來息息相關,最知名的時間管理方法「 GTD 」也是從如何收集任務和理清任務開始,但解析任務多麽困難和繁重,讓人覺得時間管理方法難以親近,但真的是如此嗎? 我自己研習 GTD 方法多年,我的體悟是,與其說我們在收集或理清任務,不如說我們是在「認識自己與任務之間的關係」, 我並不需要徹底的解構任務 ,我真正要「理清的」只是我應該如何去對應這個任務。 而可以做到最後一步的方法,並非是去解析任務本身,而是要回頭「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願望、透析自己的渴求,知道什麼會讓自己快樂,時間管理就是「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了,任務自然就解析完成了,因為你永遠都能自在地去用最符合自己的方式應對任務。 4. 時間管理不是完成所有事情,而是選擇重要的事情完成.

  7. 2016年9月4日 · 1. 不要問「文章怎麼寫」,先問「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 當你開始準備寫作時,我建議你優先專注在下面這一個問題就好: 你可以問自己:「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 」這個問題,然後寫下答案。 我建議大家要開始寫作時, 不要去想「這是最後定稿」,也不要去想「這篇文章怎麼寫」,更不要去想「最完美的內容是什麼」 (這些問題會害你永遠寫不出來! )。 你這時候真正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然後先把你可以想到的全部都先寫出來,這樣夠簡單了吧? 但這步驟非常有幫助。 2. 不執著寫內文與列大綱,寫下腦袋中所有關鍵字或關鍵句.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