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0月9日 · 數據分析平台Cloudbreakr 就以影響力指數及粉絲總數等為KOL打分,近日在娛樂新聞頻曝光的單文柔也擠身本港五大KOL。 以本港十大KOL計,你又識得幾多個? 根據網紅數據分析平台Cloudbreakr的資料,香港第一名的KOL是Liz 리즈。 相對其他排名的KOL來說,她的粉絲總數不是最多,但影響力則是第一。 而Cloudbreakr的影響力指數是根據KOL與粉絲互動及其增長率和表現計算的。 榜上有名的大多都是藝人如李亞男、單文柔及麥美恩等,他們擁有較高的知名度,粉絲的數目都較普通的KOL多。 其他的KOL主要為YouTuber,利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事情。 現在大部分的KOL的主要收入是不同品牌的廣告,廣告商會根據粉絲的數量及按讚的數,而去選出適合的KOL。

  2. 2023年4月21日 · GOBankingRates理財專欄作家Andrew Lisa引述GOBankingRates一項對1,000 多個美國成年人的調查發現,在 65 歲及以上的人群中,僅有 18% 的人表示已為未來做好財務準備,已經在所有年齡組中最高。 而在 18 至 24 歲的年輕人中,就有近 15% 的人相信他們的財務基礎得到了保障。 工作多年的退休一族,相比起僅出來社會工作數年的社會新鮮人,理應有著更好的經濟能力,但兩者對財務的準備程度仍然差不多,可見財務信心不是單憑累積金錢就能建立。 對於財務的理解,不只是僅在某個年齡才有的困惑。 調查顯示,在不肯定自己能夠在未來幾年順利理財的人當中,18 歲至 64 歲的每個年齡分組,就有 56% 至 63%的人將他們的不安感歸因於對財務及金錢等問題的了解不夠。

  3. 2023年10月9日 · 以下將會為大家介紹幾隻高息的港股ETF,當中有幾隻是年初至今仍然錄得升幅,又有高達8厘的股息率,可謂「財息兼收」,讓「食息一族」有更多選擇。 以下股價變幅均以2023年10月6日收市價計算、股息率則以過去12個月派息計算。 1. iShares 安碩核心MSCI 台灣ETF (03074) 股息率︰3.26% 年初至今︰+12.41% 台股今年一度屢創新高,近兩個月雖有調整,但若想捕捉有關機遇,可考慮此ETF,但要留意其投資分布極為集中,有66%都是資訊科技行業,16.7%是金融行業,這兩者已佔8成,其實也反映了台灣的企業生態。 目前該ETF持倉最大的自然是台灣股王台積電,單隻股份已佔ETF的30.9%,其他重倉股例如鴻海、聯發科等,都是電子科技、晶片製造等業務為主。

  4. 2024年4月21日 · Ives的前同事Lisa Stornaielo現年62歲、也是提早退休,兩人經歷相似。多次交談後,她們認為與其退休,不如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第二次就業,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路線圖,令生活滿意。Ives說: 60歲不算老,70歲亦然。這是一種心態。

  5. 2020年8月11日 · 從近日公布的業績來看,印證舊經濟股的抗逆力較新經濟股及內需股弱,趁部分新經濟股整固或調整,投資者應考慮將投入舊經濟股的資金,部分轉入新經濟股,今次分析另一隻可監察的新經濟股兌吧 (01753) 。 【閱讀前文】 2020下半年部署三種獲利方式. 營運互動式效果廣告業務. 兌吧主要業務為互動式效果廣告業務及用戶運營SaaS平台業務,市場多數歸類為SaaS股,但其廣告業務佔收入才是最大。 在2019年,互動式效果廣告業務佔總收入98%,達16.2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46%;用戶運營SaaS平台業務只佔總收入約2%,達3,366萬元,但升幅更為強勁,按年增146%。 兌吧廣告的日均曝光流量超過50億,覆蓋逾12億在綫移動應用程式用戶。 在廣告位合作方面,有拼多多、趣頭條、英孚英語等大平台。

  6. 2020年1月15日 · 近日恒指公司發出文件,就恒生指數應否納入同股不同權公司(W股)及第二上市公司(S股)為成份股作公開諮詢。現時部分在港上市的股份名稱後面帶有不同的英文字母,除了「W」及「S」外,還有「B」、「SS」等的,代表甚麼意思呢?

  7. 2021年8月25日 · 香港打工仔雖然難以同時做2份全職工作,不過不少人都會額外找副業,下面4個分身打工貼士同樣適用,教你如何不被老細發現自己打2份工。 【疫苗未廣泛接種 48%受訪者希望繼續在家工作模式: 按此 】 1. 保守秘密. 第一條黃金法則,不要與其他人談論自己同時在做2份工作,尤其是同事或在從事同一個行業的人。 大多被發現同時做2份工作的人都是在共同圈子中找到,為了保護自己,還是不要和其他人分享自己正在做2份工為妙。 2. 不要「愛上」第二份工作. 如果你第二份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切勿愛上你的工作。 雖說喜歡自己的工作會令自己做事更有效率,不過太依戀工作時也容易令自己更難作出客觀的選擇。 例如是否需要辭職、是否需要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愈愛自己的工作,就較難做出理性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