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2月28日 · 如何簡單有效的捕捉? 我想利用這篇 2021 覆盤文章,統整一些實踐技巧,跟大家分享。 為什麼要清空大腦,捕捉所有訊息? 一個任務、專案的資料、行動,往往是出現在很多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工作管道、不同的工作系統中, 這時候整理資料、想起資料、找到資料都要另外「多花很多時間」。 當大腦中要管理、記註一個任務有哪些重要步驟、有哪些重要資料,這些資料放在哪裡等等細節時, 我們會很容易因為忘記而遺漏,這時候「就會做錯」。 當大腦中同時在煩惱很多個不同的任務、專案,每個任務中又有很多雜亂的不同行動時,我們的大腦只覺得一團混亂, 這時候是無法判斷優先次序的,於是往往就會「做了不重要的事,拖延了重要的事」。

  2. 2017年6月25日 · 1. 雙倍的時間: 當我花了很多時間整理書櫃、整理出筆記,但未來真正需要裡面的筆記時,卻常常一樣要花很多時間找出來,這就是「 雙倍的時間花費 」。 我們為了以後可以找出東西而整理分類,可是當分類愈複雜,我們很有可能「忘記筆記寫在哪裡」,反而愈不容易找出東西。 (可延伸閱讀: [整理術-1] 爆量數位資料時代的五個整理術新思維 ) 當然,「近期」正在使用的筆記或許沒這個問題。 但仔細想想,如果是「一年前的筆記」呢? 「寫在之前另一本筆記本中的筆記」呢? 「寫在某本書裡某一頁的筆記」呢? 好不好找到?

  3. 2018年2月18日 · 我發現這個練習步驟,會讓「用說的寫文章」產出的內容品質更好,你也可以試試看。 小結: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要跟大家介紹的新習慣,就是嘗試在生活零碎時間裡,或是生活中那些你無法動手打字的情境中(但要安全的情境),練習用說的去思考問題、激發靈感,利用「 語音轉文字工具 」幫你用說的把文章寫出來。

  4. 2018年2月5日 · 上面提供的是我的一份康乃爾筆記的範本這個筆記思考模型很適合用來整理考試學習的重點它讓你同時可以記錄原本內容但又提示你要提煉出可以引導你回憶的關鍵重點而我們很多時候忽略了這樣簡單又有效的鄭理方式

  5. 2016年9月4日 · 1. 不要問「文章怎麼寫」,先問「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 當你開始準備寫作時,我建議你優先專注在下面這一個問題就好: 你可以問自己:「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 」這個問題,然後寫下答案。 我建議大家要開始寫作時, 不要去想「這是最後定稿」,也不要去想「這篇文章怎麼寫」,更不要去想「最完美的內容是什麼」 (這些問題會害你永遠寫不出來! )。 你這時候真正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然後先把你可以想到的全部都先寫出來,這樣夠簡單了吧? 但這步驟非常有幫助。 2. 不執著寫內文與列大綱,寫下腦袋中所有關鍵字或關鍵句.

  6. 2018年12月25日 · 如果想要嘗試看看這樣的可能性,讓我來分享自己常常實踐的兩個步驟。 從上面實際體驗過的感覺,和其可能帶來的效果出發,我們是否可以試試看: 把工作與休閒一起安排,而非工作剩下的時間再看看怎麼休閒。 讓充滿期待與成就感的休閒與休息,穿插在自己每天的行程表。 我的第一個步驟是:「讓休閒、休息成為時間規劃的一部份」。 如同我在「 如何沒有罪惡感且現實的完成「想玩的事情」? 」以及「 把休息放入你的待辦清單:在累了之前開始休息 」這兩篇文章所提到的,在時間規劃時,不只考慮工作,也將陪伴家人、玩遊戲、運動、休息等也當作任務,一起安排在同一個時間規劃中。 如果沒有為休閒、休息主動安排時間,那麼就更加不知道應該在多少時間內完成工作,反而失去了加速工作的動力。

  7. 2016年12月21日 · 所謂的「 覆盤 」,是 圍棋 的術語,指對弈結束後,將剛剛的棋局重新一步一步地擺出來回顧,對棋手來說,這可以檢討得失,並且從鳥瞰的視野找出自己大局策略上的毛病。 而對我們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來說,「覆盤」同樣是在一個全面的回顧中,可以跳出原本專注在每一步執行時容易忽略的大局觀,透過事情完結後的回顧,鳥瞰策略上的得失。 在 2016 年的年底,我剛剛幫自己完成了一次覆盤,下面,就來跟大家分享我為自己建立的五條回顧系統,以及從這些回顧裡獲得的五大反省與啟發(建議反省時,可以採用 KPT 反省法 ,而非單純的優缺點分析): 鳥瞰工作策略的得失. 想起今年尚未實現的重要想法. 練習更準確的專案進度安排. 鞏固美好記憶的堡壘. 用過去的我解決現在的問題. 回顧一:我的一整年份子彈筆記:鳥瞰工作策略的得失.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