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2月13日 · 無量意菩薩和無量力菩薩四萬年中不臥不睡,常常腹不飽食,日日宴坐、經行,內心唯一憶念五蘊之相,沒有一點放鬆、懈怠,念念緣法。 《大集經》中說:法語比丘二萬年中不睡不眠,他飛升到空中一棵多羅樹上,結跏趺坐,共一千年不動不搖,始終以法喜為食,以此得大智慧,說法無礙。 若欲成就無上佛道,必須蘇醒大乘種性所有的功能,發起大願力、大精進、大氣魄,如此才能成佛。 對照菩薩的精進,我等應見賢思齊,發願隨行。 《普賢行願品》說:“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又說:“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2. 2018年11月22日 ·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是孔子 應答弟子、時人 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 記錄編纂而成。. 從論語中,可以 知道 孔子對許多事物的見解。. 《論語》共二十卷〈學而第一、為政第二 ...

  3. 2020年3月8日 · (1).進入內道佛弟子的行列:一般而言,分辨內道和外道的方法雖有多種,由於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師,是以皈依來區別內道和外道的方法,已廣為世人所認同,所以我們應把已受皈依而未捨棄能安立者,界定為佛弟子。 所以最初進入佛弟子行列的人,必須至心奉三寶為大師等 (依佛為師、依法解脫、依僧為伴)。 如果未受皈依,那不論我們修習什麼善法也不能算是佛弟子。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 」《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三寶,此是八律本。 」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2).能成為一切律儀的所依:《俱舍論》說:皈依者能趣入受取一切戒律的門徑。 《皈依七十論頌》亦說:皈依三寶是八種戒律的根本。

  4. 2021年3月17日 · 如《大乘莊嚴經論》說:四攝法歸納為以財攝受和以法攝受兩種,以法攝受又有所緣之法、正行之法、清淨之法三種(所緣之法是六波羅蜜多等法,以愛語宣說;正行之法是以利行修持;清淨之法,即以同事方式能淨除六度的違品——慳吝等垢染)。 由此財攝和法攝兩方面,承許為四攝事。 未三、四攝是利他唯一之道. 菩薩利他的方法除了四攝之外,再沒有其他道可行。 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薩利他方便,故是共道。 此四攝法是三世一切菩薩利益眾生的方便,所以是一切菩薩所共行的大道。 如云:“已攝及當攝,現攝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 如《大乘莊嚴經論》所說:諸佛菩薩往昔已作、未來將作、現在正作的攝受,都是以四攝法而攝受有情,因此,四攝法是成熟有情唯一的妙道。 未四、六度四攝是成就二利的總綱.

  5. 2020年12月9日 · 從獲得菩薩律儀(行心律儀)之後,若有違犯,即是違犯了律儀學處,此按論中所說的出罪法出罪即可。因此,受行心律儀之後,願心學處已攝在行心學處中,並非行心學處之外另有願心學處,但六次發心卻是願心的不共學處。

  6. 2015年6月17日 · 曾子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來作比較的。 一般人只講「養生」不講「送死」,是犯了「短視」之病。 這一章是儒家教人送死之事大於養生,不但「慎終」而且「追遠」;並欲以此而淳厚道德,改善人的觀念;其眼光自較一般人為遠大。

  7. 2020年8月16日 · 以上六苦可以歸攝為三種:第一,生死之中沒有安全可靠之處;第二,感受生死中的安樂,永遠沒有飽足之時;第三,無始而轉。 第一, “ 於生死中無保信處 ” 又有四種: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