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1月22日 ·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是孔子 應答弟子、時人 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 記錄編纂而成。. 從論語中,可以 知道 孔子對許多事物的見解。. 《論語》共二十卷〈學而第一、為政第二 ...

  2. 2020年3月8日 · (1).進入內道佛弟子的行列:一般而言,分辨內道和外道的方法雖有多種,由於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師,是以皈依來區別內道和外道的方法,已廣為世人所認同,所以我們應把已受皈依而未捨棄能安立者,界定為佛弟子。 所以最初進入佛弟子行列的人,必須至心奉三寶為大師等 (依佛為師、依法解脫、依僧為伴)。 如果未受皈依,那不論我們修習什麼善法也不能算是佛弟子。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 」《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三寶,此是八律本。 」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2).能成為一切律儀的所依:《俱舍論》說:皈依者能趣入受取一切戒律的門徑。 《皈依七十論頌》亦說:皈依三寶是八種戒律的根本。

  3. 我們知道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無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都有他 大 多不相同的願望,因有了願望而產生了奮鬪精神與力量,以期達到願望,願望就是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志向,俗云「有志事竟成。. 」古人云:「為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 」譬如樹木 ...

  4. 《入行論》這一頌從五個方面解釋佈施:佈施的物品是身體、受用、三世善根,佈施的對境是一切有情,佈施的必要是成辦自他二利,佈施的意樂是心無慳吝,佈施的作業是引發捨心。 如是若於一切所有破我所愛,數數修習施他之心,是名菩薩。 如是,若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破除了我愛執,一遍又一遍地修習奉獻他人善心的人,是名副其實的菩薩。 反之,不串習施他的善心,則是有名無實的菩薩。 《六波羅蜜多經》說:“若不利他,自受世樂,非菩薩行。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此等一切是汝物,於此我無我所慢82,數數觀察此稀有,隨行正遍覺83功德,誰有此德名菩薩,難思勝士佛所說。

  5. 2020年3月9日 · 下當解說違犯這些學處將會導致的虧損與捨棄之因的道理。. 有人認為若違犯前三種別學、與及恒時修習皈依、即使犧牲生命也不捨棄、供養三寶等六種學處,如果違背這些即是捨棄皈依。. 又有人認為違犯九種學處,亦即加上後三種別學,便會構成捨棄皈依 ...

  6. 2020年4月15日 · 此處的所學又分為兩組來解釋。 第一組又分為四項: ①依止殊勝士夫。 ② 聽聞正法。 ③ 如理作意。 ④ 修行符合正法之法。 【初中有二四聚。 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 子一 親近善士: ① 依止殊勝士夫。 皈依後的學處有二,一.出自《攝分》者與二.出自教授-口訣者。 《攝抉擇分》中的皈依學處內容,可分兩組四法,兩組再可分為四聚(子項)來說明。 第一個四聚,1.就是親近善知識、2.聽聞正法、3.如理思惟、4.法隨法行。 此即為皈依之後,依次第修學佛法的第一步。 以下說明: 1.親近善知識: 正如前文所說,當我們看見善知識乃是一切功德的根源時,便會依止他們。

  7. 一貫道~福哥-道學集錦 五教同源歸一理,〝一以貫之〞由這一理貫穿萬法萬象,理在其中。 一貫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惟一,允執厥中。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