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訪問李展鵬有點困難,他的文章比較難定義:他最初寫影評,但那些影評又不是傳統定義上的影評;他後來寫社會文化批評,不是傳統定義的散文,也不是時事評論。再加上他後來在電視節目的時事評論人身份,讓事情更加複雜。究竟,他在寫什麼?

  2. 西方看東方,世界看莫言 電影、文學、東方主義 李展鵬 莫言得諾貝爾獎,自然值得慶賀。 然而,此事卻引起不少爭論,其中涉及這次得獎的政治原因。

  3. 在血光中看見澳門:《心亂疑城》 李展鵬 從2008年的《堂口故事》到今天的《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轉眼已有六七年。 這些年間,我們看了聽了多少澳門故事?

  4. 邊緣的獨立聲音 黃文輝 一 2006年,我於《澳門日報》副刊課任職編輯,負責籌劃一些新的文化版面,計劃之一是開設「視野」版。最早構思時,我只有一個朦朧的意識︰澳門需要一種新的論述,一種在政治民主、博彩發展、經濟多元、社

  5. 1966 戊桂 張 震 鄭漢龍 竇道明 劉拱壁 劉汝 麥耀文 西光陸 譚志峰 1967 畢綺霞 倩筠 勝華 鄭明光 周溪廉 童和君 何樹榮 梁有彬 劉秀玲 勞大方 陸惠風 陸迪鈴 伍卓鎮 伍起祥 魏婉貞 鄧自堅 唐小敏 曾華滿 曾影翩 吳業昭 邱志德 顏錫恭 翁達生 馬 ...

  6. 圖是從賣家的賣場上抓出來的,在下請賣家協助送PCGS鑑定去,不知可得幾分呢???.....哈哈哈 書上註明: 重量 26.96 克 , 直徑 38.1 mm , 成分為銀銅合金 銀90% 銅 10% , 發行量為 500 萬枚 . 日本民族性的關係...

  7. 他是古倫美第一任台灣人文藝部長,「跳舞時代」的作詞人,是當時台灣音樂界推手,也是文壇重要人物。 雖然在片中,讓人覺得陳君玉是穿著古板的「台灣俗」文藝青年,但在史料中,他的作為極具革命性,在文壇和樂界都是劃時代的。 陳君玉並不是書香子弟,而是由一位撿字工人,成為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 台灣歌謠史料研究的前輩莊永明在《台灣古早味》一書中介紹陳君玉,「善於運用傳統民間歌謠--山歌、採茶歌、相褒等風格,塑造台語流行歌曲詞意,活躍於日據時期流行歌壇」。 特別是,籌組台灣第一個歌壇組織「台灣歌人協會」,擔任「議長」,同時也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健將,曾在《台灣新民報》連載小說「工場進行曲」;在《先發部隊》雜誌發表「台灣歌謠的展望」一文,都可看出陳君玉對台灣文學與歌謠強烈的使命感,並熱情付出行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