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5月16日 · ©PIXTA. 日本的盲人賣藝者中,最廣為人知的即為「 琵琶法師 」,平安時代(西元794〜1185年)他們的身影出現於大街小巷,背著琵琶、穿著僧衣,雖稱作「法師」,但與宗教活動無關,不是真正的僧侶。 鎌倉時代(西元1185〜1333年),琵琶法師四處傳唱平曲(平曲:《平家物語》琵琶曲)而聞名,知名的怪談〈無耳芳一(耳なし芳一)〉中的芳一即為琵琶法師。 https://www.facebook.com/gozemovie/ 相較於琵琶法師,「 瞽女 」的故事則低調很多。 瞽女的誕生沒有詳細資料記載,最早的紀錄出現於室町時代(西元1336〜1573年),以「 御前コゼ 女盲目 」一詞記載著(瞽女的日文發音也是「コゼ (goze)」),內容為瞽女們聚集歌唱。

  2. 車票詳情. 官方網站: https://eizandensha.co.jp/good-value/ 費用:〈バス&えいでん 鞍馬・貴船日帰りきっぷ〉成人1800日圓、〈叡山電車1日乗車券「えぇきっぷ」〉成人1200日圓、兒童600日圓. 拾老舊石階而上,紅色獻燈參道成貴船打卡熱點. 搭乘叡山電車來到貴船口站,迎面而來已是一片翠綠的山林坡道與郊外清新的空氣。 記得乘搭叡山電車的時候,愈靠近貴船口站,窗外的景致便愈發翠綠,讓人想起《千與千尋》中女主角千尋自熟悉的城市闖入神秘國度的畫面,新奇卻略感陌生不安。 離開車站前,記得先在站旁的鐵架處拿取可貴船與鞍馬的地圖,這彩繪地圖既實用又可作旅程的紀念品。 喜歡健行的朋友,可以沿山路走上貴船神社,順便親親大自然。

  3. 淺談日本的手帕文化 | All About Japan. Judy Yu 2020年11月12日 更新. 深度日本 日本文化. pixta.jp. 來到日本你是否有發現,日本人使用手帕的比例滿高的? 商店內也總是會販賣各式各樣圖案精緻的手帕。 對於觀光客而言,或許是一樣帶有日本風格的伴手禮小物,但對於當地人而言,手帕不單單只是好看的伴手禮,更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繁的生活用品之一。 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手帕更是不可或缺的單品,而根據場合的不同,所選用的花樣到材質也都有學問,手帕可說是體現日本人平時生活習慣的一項必備用品。 手帕不只是時尚配件,而是日常生活的必備品. https://pixta.jp/photo/54138160. 來到日本旅遊時,或許會注意到很多服飾或雜貨小店都會販賣手帕。

  4. 【深度日本】風潮再現! 日本單口相聲「落語」的全新演譯與文化傳承 | All About Japan. 2021年6月,知名日本歌手 米津玄師 為日劇《離婚活動(リコカツ)》創作的新歌《死神》大獲好評。 這首同樣以傳統古典落語的經典劇目《死神》為創作靈感的歌曲,將故事濃縮進了短短三分鐘的歌詞裡。 究竟《死神》講的是什麼樣的故事呢? 而代表日本傳統的演藝文化「落語」又在年輕人的心中佔了多少份量呢? 延續同時傳承文化的演藝方式,隨著時代的演變似乎又流行了起來。 古典落語題材《死神》的新舊呈現. 米津玄师《死神》MV截图(https://youtu.be/8nxaZ69ElEc) 這是一個想要自殺的男人,在生無可戀之時被死神找上的故事。

  5. 「池坊(いけのぼう)」是日本花道藝術的創始,擁有最長的歷史,是日本插花藝術的根源,該流派至今仍擁有最多的會員數。 據說池坊是在14世紀,由一位日本遣唐使將唐朝的佛前供花文化帶回後,在日本慢慢衍生出的風格。 因受到佛前供花文化的影響,池坊對於花材的展現也擁有較為嚴格的規則及嚴謹的配置。 其中「立華」是池坊的一大特色,由佛前供花演變而來,透過花材的配置來展現纖細的線條。 此外,「型」是池坊流派相當注重的一環,作品風格多呈現直立高挑的噴水形式,藉此模仿山水等大自然景色。 https://pixta.jp/photo/37129510. 花道中的「小原流(おはら)」流派興起於明治中期。

  6. 2014年4月3日 · 1.簡直就是全國上下一半的人都醉臥在櫻花樹下了。. 大約在開花前一個月開始,電視新聞開始播放 櫻花開花預報 ,於是大家就可以開始計劃“花見”派對了。. 我曾以為樹上開花這種事無法預測,然而事實上可以,而且這對他們而言很重要。. “花見”派對是指 ...

  7. 你會發現原來箱根的夜晚,是那麼的美麗。 高橋匡太《Glow with Night Garden Project in Hakone》 Photo: Mito Murakami. 成立於1969年的「雕刻之森美術館」是日本第一座以雕塑作品為展覽主題的戶外美術館,在占地約七萬平方公尺的園區內,設置有約120件國際級大師的雕刻作品,隨著時間與季節的轉換刻劃在展品上的表情變化,成了雕刻之森美術館的主要魅力。 天氣好的時候漫步其中,不僅可以欣賞藝術之美,還能近距離與戶外作品深入互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