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2月13日 · 作者是三位老師,當初他們為了提升教師能力而開辦一系列研討會,過程中他們逐漸找出能有效增進教學能力的方法,還有如何 Train the trainer(訓練教學者更會教學的方法),書中大部分例子就是以他們的教學經驗作為範本。 所以,此書非常適合具有教師與教練身份的人,不論是學校老師、訓練講師、商業教練或是運動教練,這本書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 本書主軸可分為六個部份,從定位練習方法,到如何練習、找出練習的最佳模式還有如何測量練習結果依循寫出。 底下我就從42個原則中濃縮出可以立即運用的觀念,然後整理成五個原則分享給大家: *本書中文版本終於上市,書名為《 完美練習 》。 原則:把最重要的20%練到最完美. 80/20法則在練習成果中同樣重要。

    • 要澆水,盆栽才能生長
    • 焦點不對,小事累積依然是小事
    • 提高生產力的真相: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在做對的事
    • 總結
    • 還別走,再看我學到的五個聚焦心法

    以養盆栽來說,水跟陽光是植物生長的必備條件,而其中澆水就是該聚焦「那一件事」。倒不是說陽光比較不重要,而是陽光如同大環境無法控制,我們能做的就是時間一到完成澆水的動作,日復一日,讓盆栽成長。除了水與陽光,你當然也可以對盆栽修修剪剪,或是換漂亮的花盆、綁上應景的緞帶、每天對它說笑話,但沒有了持續澆花這動作,其他那些都是多餘的。 只是,現實人生從沒那麼簡單,能讓我們分心的事太多太多了。但也因此,這本書裡所提到的幾個觀念更顯重要。

    多數人包括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忙了一陣子,每天也都很努力,最後得出的結果卻不如預期。或是我常聽到的理財現況:工作好幾年,卻沒能存到多少錢?這之中,也許就是做了過多無法累積的小事所造成。 這部分書中作者用其他故事來說明,這裡我打算用自己理解的一個方法來解釋;若我們把一件小事以數字「1」來代表,類似「徒勞無功」的情況就代表下面這行數學式。 1 ✕ 1 ✕ 1 ✕ 1 ✕ 1 得出的結果是什麼?還是數字「1」。以文字來說明,就是做了許多彼此不相關的小事、沒有助益無法累積的小事,最後就算相乘起來,得到的結果還是小事。 與其這樣,到不如慢慢去做效益能夠相加的小事,合起來的結果才會是一件更大的事: 1 + 1 + 1 + 1 + 1 = 5 換句話說,我們除了讓自己學習聚焦以外,還要學習「聚在對的焦點上...

    然而,焦點就算擺對了,還是有個要克服的點:時間,真是有限! 而這本書的核心觀念「做好一件事」也就在此出現。作者告訴讀者,就算你手上有許多重要事要做,你都要將他們排出優先順序,找出最值得做的「那一件事」。以時間管理中常見到的「列清單」工具來看,作者就指示要先將清單上「不值得做」的事給篩選掉,再將最重要事放在第一位,然後就專心去做好它(作者稱這為成功清單)。 簡單來說,因為能做的事數量有限,所以先挑最重要的事來做;而能運用的時間有限,所以先把時間花在那件重要的事。 「穩固的高樓,需要從一磚一瓦開始疊起。」

    其實光看心得文,應該會發現許多觀念不是第一次聽到,或者之中都帶著80/20法則的概念在,不過就我自己讀原文書的感想,作者已經整合不少資訊與觀念,再透過本身工作的實戰經驗而寫出來,所以書讀起來不會流於艱澀的說教,也難怪這本書很快就成為 Amazon 的排行暢銷書。 另外,我們都知道簡單的觀念雖然好理解,有時卻難持續,或是過陣子就會被繁忙的生活給洗掉。像我開頭說到,讀這本書就是為了提醒自己某個觀念,以防工作一忙就忽略掉。這觀念是我在近幾年才意識到非常重要: 學習如何在知識大海中,避開垃圾,撈出寶物。 在網路還不普及的那個年代,其實只要少看點電視,生活中就能聚焦在想要的目標。不過,目前這樣已經是不夠,因為我們現正生活在「螢幕世代」,走到哪裡都會有大小螢幕在吸引著我們,而我們的大腦也就像趨光性的昆蟲...

    1. 防止聚焦小偷,要學習對無助益的事說「不」。 2. 工作前要列清單(三到六個),先做最重要的那一個。 3. 目標遠大很好,但走好每一小步才重要。 4. 意志力跟電池一樣,所以要把最難的事留在一天中意志力最強時做。 5. 人只有一雙手、一個腦袋,重要的事一次做好一件就夠了。

  2. 2024年1月20日 · 為什會這樣說? 舉書中一個例子就知道:有位老先生叫尤金 (Eugene)因為生了一個罕見的病大腦被病毒感染,所以腦中神經某些組織好像被病毒吃掉一樣,後遺症是永久失去記憶的功能,不論是過去的記憶還是未來的所有記憶。 也就是說,他的記憶能力消失了,除了以前的記憶不見以外,對於所有新的事物能記住的時間也不超過3-5分鐘。 當他還在醫院的時候,即使醫生及護士跟他自我介紹好幾次,尤金總是過一回就忘;當他回到他住了幾十年的家時,他會以為他住進一個新的房子,而且每天都會覺得重新搬了一個新家。 當然,包括女兒還有妻子他也忘記是自己親人。 不過即使尤金要開始面對一個全新的人生,醫生及腦神經科學家仍發現一個另他們很意外的事。

  3. 2023年7月14日 · 最快的方法就是讓你盡快忘掉現有的快樂,讓你看見自己還缺少什麼。 在心理學中稱這個為「享樂適應」,指的是人有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所以我們不會對現況滿足太久,而是會想要再追求新的目標。 因此,在這種生存機制下,我們會習慣用落差心態看待自己做一件事情的進度。 好比你打算準備房子的頭期款或是財物自由的錢,你不會去關心自己準備了多少錢,而是會擔心自己還「差」多少錢;在工作上不管你完成多少任務,你在乎的依然是還要「多久」才能升職加薪。 落差心態造成的不安全感. 再來,落差心態也會把人的焦點導向外在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方。 像書中就說到:「當你保持落差心態,你會對外在事物產生一種不健康的依戀。 你會在達成某一個財務目標後依然沒有安全感,轉而去追求更大的財務目標。

  4. 2023年10月5日 · 文/ 17rich. 更新於 2023/10/05. 閱讀時間 5 分鐘. 《先勝心態》閱讀心得. 你是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人嗎? 我說的不是因為外在物質條件而獲得的自信;而是即便遇到挫折,你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達到目標,並再次勇敢向前的能力。 一般來說,人們通常會在獲得某些成就後,才允許對自己感到自豪,畢竟還沒有具體成績,就表現出一副很有信心的樣子,通常會被認為「他憑什麼那麼有自信? 」並對你貼上傲慢的標籤。 然而,心理學博士納特.辛瑟( Nate Zinsser)卻提出儼然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對於那些努力想獲得成功的人,應該要優先在內心和意識上取勝,因為當我們擁有強大的自信,才會提高成功的機率;而這樣心態,就是所謂的——先勝心態。 不是成功後才有自信,而是先有信心才會成功.

  5. 2023年3月13日 · | 富朋友理財筆記. 你想要變富有,卻習慣讓自己變窮? 前幾天看到國外一本新書是討論習慣,書名是The Power of Habit,直接翻譯就是《習慣的力量》;而這本書的介紹剛好讓我想到要如何表達一個也是跟習慣有關的觀念。 你有發現嗎? 多數人習慣讓自己變「窮」。 這聽起來有些不舒服但卻是需要面對的事實。 首先讓我解釋一下窮並不是絕對值而是相對值,當你的收入比你周圍相處的人平均值還高時,你會感到較富有,反之你會感到較窮。 再來窮也不是帶有惡意的字,在英文裡現在形容窮是poor,但在以前英文形容人窮是用另一個字unfortunate,也就是指運氣不好的人而已。 所以為什麼我說多數人習慣讓自己變窮? 因為當你的淨收入增加速度慢於其它人時,以金錢上來看你就是在讓自己慢慢變窮。

  6. 2023年9月30日 · 她曾經出版過一本書叫做《誰說選擇是理性的》,教導讀者如何在人生的所有選擇中,選出好處最大的選項。 不過在寫完那本書後,作者就突然想到了另一個問題: 如果人生中有些問題是沒有選項的,人又該怎麼辦? 為此,她繼續深入研究,最後發展出一套叫做「破框思維法」的策略,幫助人在遇到問題且缺乏選項時,能夠有創意地想出解決方案,更高明地處理問題。 而這套六步驟的破框思維法,就是此文想分享《破框思維的技術》的重點,讀完後希望讓你一同具備破框思維,在處理問題時能多想幾步,更有創意地解決問題。 ——— 六步驟破框思維法. 步驟1:定義問題,找出適合你的問題梯級. 首先來看第一步。 我們都知道,解決問題前一定要先準確定義問題,才能往正確的方向找答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