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查看全部. 周守仁1984年加入 耶稣会 ,1993年在香港领受 执事 圣职翌年领受铎职并于2018年起担任耶稣会中华省省会长。. 周守仁早年曾就读于 香港华仁书院 ,及后负笈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 修读 心理学 及 哲学 ,并于2006年取得 哈佛大学 教育学博士学位。. 周 ...

    • 生平简介
    • 个人经历
    • 学说宗旨
    • 学术成就
    • 后期生活
    • 明史记载
    • 后世评价

    天启初,为礼部主事。历右通政。因劾魏忠贤、客氏,削籍归。崇祯初,起顺天府尹,奏请不报,谢疾归。再起授工部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又以论救姜采、熊开元,革职归。福王监国,起原官;痛陈时政…

    刘宗周受到外祖父的培育,学问日进。17岁时,又从鲁念彬学习制艺。由于他本人的努力,加上先生善于造就,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刘宗周的八股文就做得很好,为以后登第创造了条件。万历二十五…

    “慎独”说是刘宗周学说的宗旨。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强调“慎独”之重要。他说:慎独是学问的第一义。言慎独而身、心、意、知、家、厕、天下一齐俱到。故在《大学》为格物下手处,在《中庸》为…

    刘宗周被革职后,闲居讲学达四年之久。在这一时期,明代闭祸达到顶峰。东林、首善等讲学书院被毁,并榜东林党人姓名于天下。很多士大夫被削籍为民、逮捕入狱甚至被处死,知识界遭受到空前浩劫。

    崇祯十五年(1642年),刘宗周被重新起用为左都御史。尽管刘宗周不太情愿复出,但君命难违,他还是去了。入朝后,刘宗周多次上疏,请崇祯革除弊政,以摆脱国家的危机。在《敬循职掌条列风纪…

    刘宗周,字起东,山阴人。父坡,为诸生。母章氏妊五月而坡亡。既生宗周,家酷贫,携之育外家。后以宗周大父老疾,归事之,析薪汲水,持药糜。然体孱甚,母尝忧念之不置,遂成疾。又以贫故,忍而…

    赞曰:刘宗周、黄道周所指陈,深中时弊。其论才守,别忠佞,足为万世龟鉴。而听者迂而远之,则救时济变之说惑之也。《传》曰:“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二臣有焉。杀身成仁…

  2. 阳明学派,又名姚江学派,创始人为明代大儒 王守仁因其曾筑室于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该学派为阳明学派。 该学派提倡“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等学说,后分化为浙中 王学 、江右王学和 泰州 王学等七派。

  3. 0. 明朝, 陈献章 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 陈献章之后, 湛若水 和 王守仁 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 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 随处体认天理 ”,而王守仁(即 王阳明 )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 致良知 ”。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 陈献章 开启, 湛若水 完善, 王守仁 集大成,王守仁阳明心学 直接的源头是“ 陈湛心学 ” [4] 。 其中阳明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 黄宗羲 《 明儒学案 》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 朱得之 、戚南玄、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 [12] 中文名. 心学. 别 名. 阳明学. 鼻 祖. 陆九渊. 代表人物. 陆九渊 、 陈献章 、 湛若水 、 王守仁.

  4.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集大成者. 18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 [30], 浙江 余姚 人,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省 宁波市 余姚市 阳明街道 ) [2] [53]。 明代 杰出的 思想家 、 文学家 、 军事家 、 教育家 。 南京 吏部尚书 王华 之子。 [52] 明孝宗 弘治 十二年(1499年) 进士 。

  5. 四句教,亦即明朝哲学家 王阳明 ( 王守仁 )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 概括性 论述。 对“四句教”之理解阐说历代来存有争议,为阳明思想史的一大议题。 “有积极的张扬者如 王龙溪 ,有谨慎的存疑者如清儒 李绂 ,有否认者如 刘宗周 、 黄宗羲 师徒,有激烈的批判者如 王夫之 、 颜元 、 张烈 之流。 ”(参见陈立胜论文《“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及其诠释学义蕴》) 一般认为自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可窥见王的学说受佛家影响深刻。 中文名. 四句教. 指. 王阳明 表述自己思想精华四句话. 朝 代. 明代. 出 处. 《 大学问 》 目录. 1 内容. 2 释义. 3 背景介绍. 4 讨论.

  6. 知行合一(汉语词汇),是由 明朝 思想家 王守仁 提出来的 哲学 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知行合一, 致良知 ,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1] 中文名. 知行合一. 拼 音. zhixingheyi. 提出者. 王守仁(王阳明) 类 型. 科学实践理论. 属 性. 汉语词汇. 范 畴. 哲学. 提出时期. 明武宗 正德四年(1509) 目录. 1 历史由来. 2 主要释义. 3 哲学特点.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