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2日 · 溥儀滿語: ᡦᡠ ᡳ,穆麟德轉寫: Pu I [4],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 [註 3],字曜之,號浩然 [5],洋名亨利( Henry ),作為清朝皇帝在位期間年號「宣統」,故稱宣統帝。

  2.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溥仪. 本页面有 满文 字母 , 操作系统 及 浏览器 須 支持特殊字母与符号 才能正確显示为 滿文字母 ,否则可能變成未成 連寫體 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溥儀 ( 满语 : ᡦᡠ. ᡳ , 穆麟德轉寫 : Pu I [4] ,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 爱新觉罗 氏,乳名 午格 [註 3] ,字 曜之 ,號 浩然 [5] , 洋名 亨利 ( Henry ),作为 清朝 皇帝在位期間年號「 宣统 」,故稱 宣統帝 。 其為清朝第12任君主 [註 4] ,也是1644年 清军入关 后的第10任君主,是 清朝 以及 中国歷史 上的末任皇帝,亦是 世界史 上除 教宗 本篤九世 以外,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君主。 [註 5]

  3. 2024年5月22日 · 本页面有 满文 字母 , 操作系统 及 浏览器 须 支持特殊字母与符号 才能正确显示为 满文字母 ,否则可能变成未成 连写体 的字母或其他符号。 仪 ( 满语 : ᡦᡠ. ᡳ , 穆麟德转写 : Pu I [4] ,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 爱新觉罗 氏,乳名 午格 [注 3] ,字 曜之 ,号 浩然 [5] , 洋名 亨利 ( Henry ),作为 清朝 皇帝在位期间年号“ 宣统 ”,故称 宣统帝 。 其为清朝第12任君主 [注 4] ,也是1644年 清军入关 后的第10任君主,是 清朝 以及 中国历史 上的末任皇帝,亦是 世界史 上除 教宗 本笃九世 以外,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君主。 [注 5]

  4. 2023年7月20日 · 他成了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 1908年12月2日,在慈禧太后逝世後半個月,舉行了宣統皇帝的即位大典。 溥儀坐在寒冷的太和殿上,接受文武百官輪番叩頭朝拜,終因無法忍受而大哭起來。 溥儀的父親急忙安撫皇帝:「不哭不哭馬上就完了。 」眾人聽見這番話,不禁議論紛紛,難道這預示着大清未來的命運? 果不其然,三年時間不到,大清王朝就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1912年1月16日這一天,在溥儀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據溥儀《我的前半生》說:「一個白鬍子老頭跪在隆裕太后的面前,聲淚俱下地讀着一份文件,」那位「胖老頭」就是袁世凱,而讀着的這份文件,正是清帝的退位詔書。 溥儀認為,當時袁世凱流下的眼淚,只是出於其一流的演技。

    • 溥儀1
    • 溥儀2
    • 溥儀3
    • 溥儀4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为政举措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主要作品
    • 人际关系
    • 后世纪念
    • 艺术形象

    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展开2个同名词条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乳名午格, 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清宣宗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清德宗载湉之侄,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是苏完瓜尔佳·幼兰。1908年至1912年,1917年7月1日至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岁即帝位,由其父摄政。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仍居清宫,享受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议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曾拥其复辟,十二日而败。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废除大清皇帝称号,迁出皇宫。次年在天津继续从事复辟活动。 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苏军逮捕入伯力监狱。1950年移交中国,被监禁于抚顺。1959年大赦释出。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务。1967年10月17日,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1995年迁于清西陵内清崇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冲龄登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正月十四日(2月7日 ),溥仪出生在北京醇亲王府。是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与侧福晋刘佳氏之孙,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与嫡福晋苏完瓜尔佳·幼兰之子。 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心腹重臣荣禄的女儿,慈禧很喜欢收养在宫中,就把这个瓜尔佳氏指婚给载沣。时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已为他定亲,奏告慈禧太后。慈禧坚持给载沣指婚,刘佳氏只有将儿子已订婚之福晋退亲。“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想着废掉光绪,光绪又没有儿子,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2月24日,慈禧太后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帝为嗣,兼祧光绪帝为嗣。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废除“大阿哥”这个名号。废除称号以后慈禧年龄越来越大,光绪帝又没有儿子。此时慈禧和光绪帝的关系非常不好。 光绪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绪帝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消息传来,醇王府顿时发生一场大乱。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刘佳氏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懿旨就晕厥过去。未来的皇帝溥仪连哭带打不让内监抱走。溥仪的乳母王焦氏抱着溥仪一起进宫。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 。尊祖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次日,慈禧太后病逝 。尊封文宗祺贵妃佟佳氏为皇祖祺皇贵太妃(端恪皇贵妃),穆宗瑜贵妃赫舍里氏为皇考瑜皇贵妃(敬懿皇贵妃),珣贵妃阿鲁特氏为皇考珣皇贵妃(庄和皇贵妃),瑨妃西林觉罗氏为皇考瑨贵妃(荣惠皇贵妃),大行皇帝瑾妃他他拉氏为皇考瑾贵妃(端康皇贵妃)。并颁布大行皇帝的遗诏。此时安庆发生兵变,被清军剿灭。 11月,颁大行太皇太后遗诰,诏四时祭飨祝版,醇贤亲王称曰“本生祖考醇贤亲王”,嫡福晋称曰“本生祖妣醇贤亲王嫡福晋”。12月2日,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太后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加庆亲王奕劻以亲王衔并世袭罔替,贝勒载洵、载涛加郡王衔。 并且设立禁卫军,命贝勒载涛、毓朗、尚书铁良专门管理训练。 命张之洞兼督办川汉铁路大臣。

    在位时期

    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清廷设置呼伦贝尔沿边卡伦,重整海军,命肃亲王善耆、镇国公载泽、尚书铁良、提督萨镇冰筹划重整海军的事宜,命庆亲王奕劻总司稽查事务。罢免铁良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 闰二月,下诏责成预备立宪,避免部臣、封疆大吏因循敷衍,逃避责任。 命前内阁学士陈宝琛总理礼学馆。3月,再次裁撤奉天巡警道。增设洮昌等处兵备道,临长海等处分巡兵备道。改奉锦山海关道为锦新等处兵备道兼山海关监督,东边道为兴凤等处兵备道。6月,免去庆亲王奕劻管理陆军部事务之权。 吕海寰被罢,以徐世昌充督办津浦铁路大臣,沈云沛为副职。 8月,考察宪政大臣李家驹进《日本司法制度考》等书。 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同盟会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失败。2月,下诏命新噶勒丹池巴罗布藏丹巴代理前藏的事务。 葛宝华死后,调荣庆为礼部尚书,以唐景崇为学部尚书。3月,王士珍因病被罢免,命雷震春署江北提督。 革命党人汪兆铭(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密谋以炸药刺杀摄政王载沣,被发觉后逮捕下狱。 7月,贝勒载涛上奏考察各国军政的结果, 清廷以毓朗、徐世昌为军机大臣。9月,资政院举行开院典礼,监国摄政王载沣亲自前去并且颁布训词。 10月,下诏改于宣统五年(1913年)开国会,并且命溥伦、载泽充纂拟宪法大臣。 11月,庆亲王奕劻上奏请求免去军机大臣及总理外务部的职务,清廷下诏挽留。资政院请求下达剪发易服的上谕。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清廷一片慌乱。溥仪下《罪己诏》,派陆军大臣廕昌率北洋军队两镇南下,同时命海军驶入武汉江面配合陆军作战。但廕昌指挥不动北洋陆军。在“养病”的袁世凯一直密切注视局势的变化,同在北京官场和北洋陆军中的心腹徐世昌、段祺瑞等保持着联系,对政局了如指掌。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帝国主义的仇视,各国公使一致促请清廷起用袁世凯。清廷不得已任命袁为湖广总督,令其督师南下。袁世凯以脚病未好为借口,不肯应命,暗中却操纵北洋军怠战,并提出组织责任内阁,给他指挥水陆各军的全权等条件,要挟清廷。清廷被迫召廕昌回京,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和节制水陆各军。袁世凯在彰德“遥领圣旨",下令北洋军向革命军进攻。11月2日攻下汉口后,即按兵不动,而后带卫队抵京。16日组成责任内阁,迫使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袁世凯总揽政府大权,接着便下令北洋军猛攻汉阳,炮击武昌。 南北内战爆发后,华南地区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朝中央,但清廷仍控有数个北方省份。最后孙中山与袁世凯密约,若袁世凯能使溥仪退位,就让他担任大总统。袁世凯便一面胁迫,一面劝说好让溥仪退位。袁世凯一面施加压力,一面提出优待条件作为诱饵。南北和议代表先后举行了5次会议。除讨论军队停战和政权体制问题,还议定了溥仪退位的优待条件。经多次磋商,双方达成优待清室条件八条:清室退位后暂居宫中,日后移居颐和园;仍用皇帝尊号,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每年提供400万两的费用;特别保护皇家私有财产等等。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承诺每年支付清室费用400万两银元,新币发行后,改为400万元,民国政府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史称“逊清小朝廷”。

    宫内生活

    主词条:丁巳复辟 紫禁城时期,溥仪虽然已为退位皇帝,但仍住在紫禁城内,生活费用由民国政府拨给,照旧过着皇帝的生活,其御茶膳房仍保留。所以,在用膳的奢侈,排场程度上毫不逊色从前皇帝生活。 民国元年(1912年)9月10日,隆裕太后为六岁的溥仪请了师傅,开始读书。书房先设在中南海瀛台补桐书屋。曾是慈禧软禁光绪皇帝的地方。众多的师傅中,陆润庠、徐坊、陈宝琛、朱益藩和梁鼎芬先后教汉文,伊克坦教满文。在读书的六、七年里,溥仪学的主要是十三经、古诗、古文以及《大学衍义》《朱子家训》《庭训格言》《圣谕广训》《御批通鉴辑览》之类,没有学过算术,也没有学过地理、历史。 民国二年(1913年)元旦,袁世凯派人给溥仪拜年,对小朝廷仍然效忠。2月22日,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凯通电吊唁,全国下半旗致哀,谥号孝定景皇后。溥仪退位仍在宫中的时候仍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 民国三年(1914年)11月,民国参政院提出“维持国体建议案”,要求政府对逊清小朝廷予以管制。袁世凯不得不派人向溥仪提出七条“善后办法”:其一、尊重中华民国,废止与国法令抵触行为;其二、用民国纪年;其三、赏赐只能用于家庭和家族,官民只能赐物,不能赐谥;其四、皇室机关不能对人民发告示,给处分;其五、皇室人员用民国服装;其六、由民国司法厅办理宫内犯罪案件,执事、太监违规由专任内廷警卫的护军长官处理;其七、裁内务府、慎刑司。 民国六年(1917年)6月14日,前清遗臣张勋以调解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与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之间的矛盾为名,率定武军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赶下台。7月1日,张勋兵变,宣统复辟,年仅12岁的溥仪又坐上龙椅,大封群臣:封赠黎元洪为一等公,任命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等为内阁议政大臣,万绳式、胡嗣瑗为内阁阁丞,梁敦彦、王士珍、张镇芳、雷震春、萨镇冰、朱家宝、詹天佑、沈曾植、劳乃宣、李盛铎、贡桑诺尔布为外务、参谋、度支、陆军、海军、民政、邮船、传、学、法、农工商、理藩等部大臣,徐世昌、康有为为弼德院正副院长,还任命了各部尚书和督抚。7月3日,段祺瑞出兵讨伐,12日,张勋逃入荷兰大使馆,次日溥仪宣布第二次退位。 复辟期间曾有1架共和飞机在紫禁城上空投下小炸弹,炸到了紫禁城东六宫当中的延禧宫,使当时的建筑轻度损坏。这被认为是东亚第一次空袭轰炸。 民国八年(1919年)2月22日,大英帝国苏格兰籍军官庄士敦至北京紫禁城,担任溥仪帝师,教育溥仪英文、数学、世界史、地理。溥仪因此眼界大开,开始穿西服,并且剪辫,但是遭到陈宝琛、郑孝胥等保守人士的反对。溥仪本人离开紫禁城的愿望更为迫切。他一方面是受了英文教师庄士敦的影响,希望能出洋留学,另一方面他“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到自己处境的危险”。 他甚至和溥杰、庄士敦秘密制定了逃出紫禁城的计划,只因王公闻讯阻止才未实现。 民国十年(1921年),溥仪与端康太妃(瑾妃)因范一梅辞退事件,爆发激烈冲突。原本二人关系不错,端康太妃在四位太妃中年纪最轻,思想也比较开明,隆裕太后去世后一直被溥仪称为“皇额娘”。溥仪的祖母刘佳氏和生母苏完瓜尔佳氏一同被端康太妃召入宫中,受到训斥。苏完瓜尔佳氏因个性极强,受不了这个刺激,从宫里回去后就吞鸦片烟自尽,时年37岁。这件事给溥仪造成的打击很大。 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16日开始几乎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就是他以鉴赏为名,调阅清宫收藏书画。12月1日,溥仪大婚,娶了一后一妃。皇后是婉容,妃子是文绣。在紫禁城中,溥仪或读书吟诗、作画、弹琴,或捏泥人、养狗、养鹿,有时还到宫外坐汽车,逛大街。

    政治

    •丁巳复辟 民国六年(1917年)5月,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带3000辫子军入京。6月30夜,张勋等潜入故宫,与陈宝琛等会议,将复辟事告知前清宗室。7月1日凌晨,张勋率康有为、王士珍等50余人进入宫中。 溥仪将当天改为宣统九年。溥仪连发九道上谕封官授爵:封黎元洪为一等公;授七位内阁议政大臣,他们是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袁大化、张镇芳;授各部尚书:梁敦彦为外务部尚书、张镇芳为度支部尚书、王士珍为参谋部大臣、雷震春为陆军部尚书、朱家宝为民政部尚书;授徐世昌、康有为为弼德院正副院长;授赵尔巽等为顾问大臣;授原各省督军为总督、巡抚;授张勋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仍留北京;冯国璋为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等。7月2日,授瞿鸿等为大学士,补授沈曾植为学部尚书、萨镇冰为海军部尚书、劳乃宣为法部尚书、李盛铎为农工商部尚书、詹天佑为邮传部尚书、贡桑诺尔布为理藩部尚书。 要求全国“遵用正朔,悬挂龙旗”。当天,北京街上出现大门挂龙旗的现象。 7月12日,段祺瑞率领的“讨逆军”进入北京,张勋的军队兵寡失败。张勋逃到东交民巷荷兰公使馆内。溥仪的师傅和父亲替他拟好批准张勋辞职的谕旨和退位诏书。 •伪满洲国“皇帝”

    外交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已经就任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在关东军的安排下,乘坐比睿号战列舰访问日本。作为合作的标本,日方为这次访问下了不少工夫,所到之处,随处可见挥舞小旗欢迎的日本民众,表现“日满和谐”的姿态来。 对于这次访问,日本做了周密安排,组成了以枢密院顾问林权助男爵为首的14人接待委员会,军部派出比睿号战舰和多艘护航舰来大连迎接。溥仪登上日本战舰,检阅了日本“球摩”第12、15驱逐舰队。溥仪一行到达日本横滨后,乘火车前往东京,日本天皇亲自到车站迎接。随后溥仪由秩父宫陪同,乘宫廷仪装马车,来到天皇裕仁当皇太子时居住在赤坂离宫下榻。在日期间,溥仪先后检阅了日军近卫师团、羽志野骑兵第二联队及战车第二联队,并到曰陆军第一卫医院慰问了日本伤兵。

    史书评价

    •《清史稿》:帝冲龄嗣服,监国摄政,军国机务,悉由处分,大事并白太后取进止。大变既起,遽谢政权,天下为公,永存优待,遂开千古未有之奇。虞宾在位,文物犹新。是非论定,修史者每难之。然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所见之世且详于所闻,一朝掌故,乌可从阙。傥亦为天下后世所共鉴欤?

    名人评价

    •李淑贤:溥仪当过皇帝,而我却是个普通护士,然而我们真诚相爱,无论是溥仪所在的全国政协,还是我所在的医院,人们都知道溥仪对我特别好。 •李茂杰:所谓“满洲国是王道乐土”根本就是日本人制造出来的谎言。溥仪则在谎言中自欺欺人地继续着他的皇帝梦。溥仪登基用过的大殿,那局促的空间正是溥仪有如笼中鸟一般生活的写照。 •毛泽东:迩者李守信卓什海向绥进迫,德王不啻溥仪,蒙古傀儡国之出演,咄咄逼人。日本帝国主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周恩来:你当皇帝的时候才两三岁,那时的事不能让你负责。但在伪满时代,你是要负责的。 •喻大华:无疑,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拥有非凡经历和传奇命运的特殊人物,然而,他身为皇帝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的作用。 •阎崇年:宣统冲龄登极,成为大清末帝。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以降,到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历经2132年,溥仪不仅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既是大清皇朝的终结,又是中华帝制的终结。

    读书生活

    溥仪读书极不用功,除经常生病不上学外,还不时让太监传谕老师放假。他读书的兴趣远不如对毓庆官外那棵大桧柏树的勃勃兴致。溥仪常常蹲在那儿看蚂蚁,一蹲半天,玩得把吃饭都忘掉。后来又被蛐蛐、蚯蚓所吸引,叫人搬来大批古瓷盆缸喂养这些昆虫。老师们对于这个学生无可奈何,只好采用权宜办法,每天早晨起来后,由总管太监张谦和站在卧室外,把昨天的课文大声诵读几遍给溥仪听;在溥仪到太后面前请安时,则以“见面礼”,让他在太后面前把书从头念一遍,促使他记忆。这样,学了几年,当然背不出几篇文章。满文学得更糟,连字母都没学会,随着师傅伊克坦的去世而彻底了结了这门功课。 老师们为促进溥仪学习,想了个伴读的办法。伴读的学生每月可以拿80两银子的酬赏,另外还赏“紫禁城骑马”,即从东华门、西华门进宫以后还可以在宫内骑一段路程再下马,这是朝廷对臣下的一种特殊恩典和荣誉。先是由贝子溥伦之子爱新觉罗·毓崇伴读汉文,后来又增加溥仪的弟弟、醇亲王次子溥杰伴读汉文。这时溥仪稍有长进,当着老师面能在书房里坐住凳子;老师对溥仪的过失也可以用训斥伴读生的办法加以规劝、训诫。

    锯掉门槛

    《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写道:“为了骑自行车方便,我们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方便的宫门门槛,叫人统统锯掉。”

    宫内称呼

    习惯上,紫禁城里面的人都称溥仪为“皇上”。按照清朝规定,内廷人员和内务府里面的人,是不能随便称呼皇上的名字的。有时候,他们也叫溥仪为“上头”。但是,大多数的太监、女眷还是习惯了称他叫“万岁爷”。

    《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问世43年以来,印刷21次,累计印数186.3万余册。作者把自己极其特殊、极其罕见的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真实而客观地写了出来,同时,也展示了神秘的宫廷生活,残酷的王室斗争,日本与伪满洲国的外交密谋,战犯改造的内幕,因此,传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审美教育作用。

    先世

    曾祖父母 •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即清宣宗道光帝。 •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出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十月十六日,卒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七日。 本生祖父母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醇贤亲王。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道光帝第七子,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1822年—1866年)所生,咸丰帝异母弟。 •叶赫那拉·婉贞(奕譞嫡福晋):嫡祖母,慈禧太后之妹,光绪皇帝生母 •刘佳氏(奕譞侧福晋):五品典卫德庆之女。 嗣祖父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清文宗咸丰帝。 本生父母 •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1951年),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第五子,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之同父异母弟,生母侧福晋刘佳氏。生于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十一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苏完瓜尔佳·幼兰(1884—1921):生母。 嗣父母 •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同治帝。 •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日)奕譞次子,即清德宗光绪帝,也是溥仪的伯父。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1854—1875),阿鲁特·崇绮之女,清穆宗同治帝之妻。 •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静芬(1868—1913),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清德宗光绪帝之妻。

    后妃

    •皇后 郭布罗·婉容(1906年—1946年),达斡尔族旗人。民国十一年(1922年),她17岁跟溥仪结婚,为皇后。父亲荣源为内务府大臣。 起初夫妻关系尚好,溥仪在婉容与文绣中明显偏向婉容,生性多疑的溥仪曾表现对婉容的信任,后天津时期文绣出走后,溥仪迁怒婉容,婉容开始遭到溥仪冷落,染上鸦片烟瘾,伪满洲国时期婉容并不愿去东北,却被日本关东军强行带去,常年不堪忍受日本人暴行而发疯。日本投降后,婉容被中共游击队俘虏,最后释放。烟瘾发作,卒于中国吉林省延吉,葬地不明。经其弟郭布罗·润麒同意,于2006年10月23日招魂与溥仪合葬于河北省清西陵外的清献陵,谥号孝恪愍皇后。 •淑妃 溥仪的妃子文绣 额尔德特·文绣(1909年—1953年),蒙古族旗人。满洲鄂尔德特氏旗人。民国十一年(1922年),她跟16岁的溥仪结婚。溥仪首选的第一位妃子是文绣,但是父亲逝世后端康太妃为首的四大太妃们,皆认为文绣家境贫寒、长相不好,让王公劝溥仪重选。文绣被册封为淑妃。民国二十年(1931年)废除离婚。 •祥贵人 谭玉龄(1920年—1942年8月14日),满族贵族出身,原姓他他拉氏,辛亥革命以后,改姓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溥仪对婉容不满并打入冷宫,为了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摆设和玩物,由亲属介绍当时正在北京中学读书的谭玉龄来到长春与溥仪结婚,住在缉熙楼楼下西侧。溥仪封她为祥贵人,当时溥仪32岁,谭玉龄17岁。谭玉龄入宫后与溥仪的关系很好,深受宠爱,溥仪经常叫侄媳等女客陪她散心。谭玉龄聪明能干,温顺贤惠,待人接物十分稳妥。但与溥仪过了5年如漆似胶的日子后,22岁的谭玉龄却一命呜呼。关于谭玉龄的死,至今还是个谜。2002年爱新觉罗家族后人为其上谥号,曰明贤皇贵妃。 •福贵人

    妻子

    李淑贤(1925年—1997年),汉族(有对她的称呼为“孝睿愍皇后”,但并非实际认定的谥号,其本人并不认同,就这一基于新中国溥仪得到改造之后的婚姻来看,该称谓是对于李淑贤本人的不尊重)。1962年,作为护士的李淑贤与溥仪结婚。 在这之前,李淑贤有过两次婚姻。溥仪那时很想再婚,于是,两人结成姻缘。两人婚后恩爱有加。

    主词条: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30,溥仪离开人世,10月19日出殡 ,遗体于1967年10月19日火化。对于骨灰如何处理,周恩来总理当时作了明确指示:一是可由爱新觉罗家族决定;二是可由家属选择在革命公墓、万安公墓和其他墓地的任何地方安葬或寄存骨灰。20日家属聚会进行了讨论,经家族一致商定,将溥仪的骨灰寄存在八宝山人民骨灰堂。

    溥仪墓

    1980年5月29日下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为溥仪、王耀武、廖耀湘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与会者400余人,由副主席刘澜涛主祭,会后将骨灰盒移入革命公墓,溥仪这位废帝可谓善终 。会后根据中央指示,将溥仪的骨灰盒移至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1994年,旅居海外的张世义先生在易县崇陵西北兴建了一座华龙皇家陵园。为了提高陵园知名度,张世义经过不懈努力,劝动了李淑贤,将溥仪的骨灰迁葬西陵。

    安放仪式于1995年1月26日举行,由李淑贤把骨灰盒捧至墓穴前,安放在铺着黄缎的灵台上。一个简单的仪式之后,陵园工作人员将骨灰盒放入水泥筑的“椁”内。面南背北,盖上“椁”盖,最后浇铸混凝土。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皇帝的骨灰就这样安葬了。

    文学形象

    •《紫禁城的黄昏》,【英】庄士敦著,陈时伟译 •《末代皇帝溥仪与我》,李淑贤 •《我的丈夫溥仪》李淑贤忆述,王庆祥撰写 •《溥杰自传》爱新觉罗·溥杰

  5. 愛新覺羅·溥儀 ( 滿語 : ᡦᡠ ᡳ , 穆麟德 : Pu I ,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 愛新覺羅 氏,乳名 午格 ,字 曜之 ,號 浩然 , 洋名 亨利 ( Henry ),清帝在位期間年號「 宣統 」,故稱 宣統帝 。. 宣統帝是道光帝的曾孫,淳親王奕譞的孫兒,光緒帝的 ...

  6. www.wikiwand.com › zh-tw › 溥仪溥儀 - Wikiwand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 / 維基百科,自由的 encyclopedia. 溥 ( 滿語 : ᡦᡠ. ᡳ , 穆麟德轉寫 : Pu I [4] ,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 愛新覺羅 氏,乳名 午格 [註 3] ,字 曜之 ,號 浩然 [5] , 洋名 亨利 ( Henry ),作為 清朝 皇帝在位期間年號「 宣統 」,故稱 宣統帝 。 其為清朝第12任君主 [註 4] ,也是1644年 清軍入關 後的第10任君主,是 清朝 以及 中國歷史 上的末任皇帝,亦是 世界史 上除 教宗 本篤九世 以外,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君主。 [註 5] Quick Facts 溥儀, 統治 ... Close.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