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5月23日 · “培养强军胜战人才是军队院校的主责主业。 ”火箭军工程大学校长李华感到,学校当前建设发展面临着备战打仗导向更加鲜明、军事教育改革任务十分艰巨、科研创新形势更加紧迫、狠抓落实要求更加严格等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一定以部队需求侧与学校供给侧精准对接为目标,立起为战育人鲜明导向,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特点规律,按照“强基础、深专业、宽面向、重实践”的思路,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武警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工程教研室主任张之明表示,习主席的重要讲话给一线老师打了气、鼓了劲。 作为军校教员,三尺讲台是战场,培养优秀学员是他们的毕生追求。 一定要与未来战场需求精准对接,一切教学科研都要为打赢服务,将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在为打赢服务上实现更大突破。

  2. 2019年12月31日 · 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 如同蜿蜒在井冈山深处的 ...

  3. 2019年3月21日 · 17时实施炮火急袭。 10分钟后,116师、117师向云山城发起全面进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如果按原定时间发起进攻,则敌人早就撤走,丧失战机。 成功运用正面突击与侧面攻击相结合、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 志愿军秘密入朝参战,开进中严密伪装,严格保密,成功隐蔽了战略企图。 至10月底,“联合国军”虽已发现志愿军参战,调整了部署,在清川江以北地区兵力猛增至美军3个师、英军1个旅、南朝鲜军约2个师,共六七万人,但因对志愿军的参战意图和参战兵力判断失准,仍处于分散状态。 而西线志愿军可集中10~12个师、12~15万人作战,兵力占据绝对优势,获得集中主力、分割包围、各个歼敌的有利战机。

  4. 2019年5月31日 · 吴海涛是翘的“再传弟子”,其导师范明研究员恰是老的关门弟子。 神经生物学研究室,是吴海涛目前执掌的某研究室前身,研究方向正是从翘开辟的学术领域延伸而来。 对数字异常敏感的吴海涛坚信,日期的巧合中隐藏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必然。 在研究院,这样的师承关系已经延续数代人。 那是一个流传至今的美谈。 图书馆里,一位年轻人接到朱壬葆递来的一份关于造血干细胞辐射损伤研究的国外文献,从此找到终身求索的方向。 这位年轻人就是吴祖泽。 多年以后,黑海之滨的国际医学会议上,已成为国际辐射研究协会首任中国理事的吴祖泽,介绍了他和同事们对急性放射病的救治工作情况,立即得到各国专家广泛关注和赞誉。

  5. 2019年1月31日 · 李庆昆,北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营长。 2014年5月19日,西非马里,一场大规模暴力示威游行在加奥地区突然爆发,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司令部受到冲击。 担负营区安全任务的维和分队副中队长李庆昆,率队迅即进入防御区域,中国蓝盔严阵以待。 乱石如雨、枪声不断、燃烧瓶横飞,情势异常危急。 李庆昆的脖子被飞来的石块划破,鲜血直流,他强忍剧痛,沉着指挥应对,直至危情解除。 肩负维和使命,更知身上责任。 李庆昆6年两赴马里,在联合国最危险任务区,在恐怖分子袭击紧要时,他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和战友们一起应急处突维稳、实施人道救援,在西非大地彰显大国担当。 他被外媒称为“最厉害的特种兵”,入伍13年,把报国强军之志融入军人灵魂,始终保持战斗姿态。

  6. 2019年11月8日 · 2019-11-08 07:44:33 中国军网综合. 细数勤务保障营战场新景观.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仲崇岭. 秋日的朱日和冷风袭人。 战斗的硝烟已散,中校海春登上了一列满载装备和官兵的火车。 列车缓缓启动。 透过车窗,望着眼前这个渐渐远去的亚洲最大演兵场,一幕幕战斗场景,再次浮现在他的眼前。 两年前,随着部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的推进,勤务保障营首次亮相,海春被任命为第80集团军某旅勤务保障营首任营长。 自这个新生营诞生以来,他和战友们随同部队两次在朱日和演兵场与专业蓝军交手。 勤务保障营的保障能力,也在磨砺中实现跃升。 此时此刻,坐在返营的列车上,海春的思绪不时在“平时”和“战时”两个频道上切换着。

  7. 2019年3月19日 · 作为第一个上场的选手,他抽到的题目是雷锋精神,他所在的北部战区陆军,正是雷锋精神、老海岛精神、白老虎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发源地。 全军10位挂像英模中,有4位就出自这里——“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为了新中国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苏宁。 在英雄精神的哺育和激励下,该部涌现出一大批新时代先锋,“反恐先锋”赵顺翔、“蓝盔勇士”李庆坤……耳濡目染英雄事迹,也让张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比赛中张伟讲起“救捞队的雷锋哥”——他的老班长赵喜昌的故事。 已过花甲之年的五级伤残军人赵喜昌,从原沈阳军区“雷锋团”退役后,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雷锋传人。 张伟用鲜活的例子向人们证明:“雷锋其实从未走远,雷锋精神永远在传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