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4日 · 廣論消文 239 239 頁 8 行-240 頁 7 行 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 ① 斷除能失四種黑法; ② 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今初。 因為菩提心的誓願是從現在開始乃至於證得菩提,所以不但今生要守護,而且將來也要使它一直增長而不可失壞。怎麼樣使來生能夠不離菩提心?

  2. 2021年3月12日 · 廣論消文331 能利他方便,令取令修行,如是令隨轉,四攝事應知。.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331 331頁4行-332頁1行. 第二,四攝成熟他相續分五:. ① 四攝自性; ② 立四之理由; ③ 四攝之作業;. ④ 攝受眷屬須依四攝; ⑤ 略為解說 ...

  3. 2020年4月2日 · 煩惱與 3. 等起。 想:只要自己想要說無意義的話,不管對方有沒有聽到,或者對方是否理解所說的內容,只要說了就算。 合註語譯 其中想的相,雖然在〈攝決擇分〉當中只有提到「想者,於彼想成是彼。

  4. 2020年3月28日 · 加行體者,謂若力劫、若闇竊盜,任何悉同。. 「加行」之中的「付諸行動者」如前所說-已經採取行動了。. 「行動的性質」是指以強力劫奪或暗地竊取等任何偷盜行為都相同。. 此復若於債及寄存,以諸矯詐欺惑方便,不與而取。. 或為自義,或為他義 ...

  5. 在三士道的建構中,彼此關係如何? 修習菩薩道之前,為何必須修習下士道、中士道的意樂? 為何要念惡道之苦、念死亡無常? 原因在於,若是認識不到輪回之苦,便會貪著于現世安樂,得快樂時且快樂。 所以,行者必須看透這些使人沉迷的假相,直面輪回本質。 只有對惡道痛苦和死亡無常確信無疑,才能生起迫切的出離心,進而引發真實無偽的菩提心。 可見,下士道、中士道的意樂,是引發菩提心不可或缺的方便。 具備下士道、中士道的基礎後,便可直入上士道並正修菩提心。 菩提心既是成佛的不共因,也是大乘的不共教法。 關於菩提心的發起和成就,《道次第》從辨明發心為入大乘之門、此心如何發起、發心後學行之法等三個方面作了闡述。 其中,關於菩提心的生起,又從依何因始能生起、此心發起之量、以規則受法等分別說明。

  6. 《攝抉擇分》中的皈依學處有兩個四聚。 卯一、初四聚. 第一四聚,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 第一個四聚中:親近善士,就是如同前文所說,善知識是一切功德的依處,觀察現見這一點後,真正去親近善知識。 這是第一個學處。 皈依佛之後,必須親近善士的理由如下: 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 因為皈依佛就是皈依開示正道的大師,而隨順皈依佛的正行即是親近開示正道的善知識,所以皈依佛後必須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

  7. 2021年1月13日 · 廣論消文276 此是斷餘不信過失,非無慳過。. 廣論消文276 278頁7行-279頁1行. 亥二、若不能捨當如何行分二:. ① 不能捨時應作財物無常觀. ② 仍不能捨時應以三事曉喻而辭謝. 第二,不能捨時當如何行者。. 金一、不能捨時應作財物無常觀. 若有求者正來求時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