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28日 · 美國租樓平台RentCafe於2023年11月發表的調查亦指出41%與家人同住的成年Z世代受訪者表示認為自己會同其他家庭成員一起生活至少兩年。 地產市場飆升. 加劇Z世代住房壓力. 美國地產平台HotPads早於2018年已 估算 : Z世代一生中將於經通脹調整後的租金花費為22.6萬美元; 較千禧世代(80年代至90年代初出生者)多出約24,000美元; 比嬰兒潮世代(1946至1964年間出生者)多出77,000美元。 以下數據亦反映Z世代租樓困難驚人一面: 穆迪2022年發表報告稱,美國租客收入用於租金的平均比例首次超過30%; 《彭博》及Harris Poll在2023年對4,100名成年人進行民調,70%與父母同住的18至29歲青年表示如果搬出去住,他們財務狀況將會欠佳。

  2. 2024年3月29日 · 德州一對中年夫婦Cody Archie和Erika Archie決定向經已19歲的女兒收取每月200美元(約1,570港元)的租金,因為她高中畢業後仍然住在舊家中。 在這對夫婦在社交網絡廣為流傳的影片中,他們詳細說明決定。 雖然一些觀眾留下支持的評論,但更多網民鬧爆,可見並非所有人都同意他們的家教方式... 美國夫婦向同住女兒收取租金. 想確保她知道「生活中沒有甚麼是免費的」 有網民反對,認為應盡量協助子女. 要女兒明白生活並非「應份免費」 由於Cody和Erika Archie伉儷是牧場主,跟他們同住等於住在一個莊園,付出只需港幣千六元不到的月。 撇除地理位置、出入交通方面的考慮,用這麼小錢便住到環境清幽的農莊其實是抵到爛。

  3. 沒想到自己能活這麼久,今年8月就85歲父親45歲去世,母親67歲去世,怎麼能活到這個年紀的?目前身體依然健康,如果不發生意外或患上細胞病,甚至能活到90多歲。」 除了沒有預測到的長壽命外,Soloway的退休金耗盡是如何造成的?

  4. 2024年2月20日 · 退休規劃. 發布時間: 2024/02/20 14:35. 最後更新: 2024/02/20 14:35. 分享: 老年離婚、百萬儲蓄暴跌 豪宅業主淪落10呎間 只因一場體檢. 69歲的平田昌司本擁有百萬資產,與妻子住在別墅裏. 因為體檢出患前列腺癌,平田開始走火入魔揮霍儲蓄. 妻離子散給平田巨大的經濟打擊,最後只能獨居在10呎租屋. 日媒「THE GOLD ONLINE」報道,69歲的平田昌司(化名)曾是一名銀行職員,退休後與妻子居住在工作時買下的獨棟別墅裏,平田的兩個孩子也都經濟獨立事業有成,分別在東京與大阪工作。 平田與妻子每月有26萬日圓(約1.35萬元)養老金,還坐擁3500萬日圓(約180萬元)的退休儲蓄,按理來説應該吃喝不愁,日子相當寬裕。

  5. 2024年4月19日 · 人生路漫長,當中總會有起伏,今次個案剛剛失去丈夫,尚餘一歲女兒,為方便父母支援,出租目前尚欠390萬元按揭的自住物業,搬近父母,是否適當做法? 如何盤活現有資產? 看看龔成是如何回應。 讀者︰. 本人4X歲剛喪偶,女兒只有一歲,希望可以幫善用老公留下的積蓄帶大女兒。 月入5萬5,這刻擁有現金700萬,40年樓港島東區400呎單位欠銀行$390萬,按揭25年,由於方便父母支援,出租$16500,搬去將軍澳$21000。 股票投資約$40萬,大部份坐艇如中人壽,本身加按$200萬,原本是想再置一個三房,但現時單親買多一個物業能力有限,只能換樓。 $100萬收5-6%高息基金。 前路茫茫,請賜教幫助。 個案重點︰. 4X歲. 先生離世,女兒1歲. 擁物業. 有$700萬現金. 重點目標︰.

  6. 2019年11月14日 · 大家可以幻想「還款」的部分其實是家中的母親,幫你儲住先,你結婚嗰陣就畀返你㗎喇~ 假設銀行利率2.15%、機會成本3%,買樓總支出為$11,450。 從上表可以看到一個老生常談,利息及機會成本低於租金回報時,買樓會較為有利。 而當租金回報高於利息、但低於機會成本時,就應盡提高按揭比率。 幻想圖,不可能拿到10成按揭啦. 當然,當中還有很多遺漏的地方,我們可以一步一步把算式豐富起來。 買樓的一次性費用.

  7. 2023年6月16日 · 計劃(一):購買一個三房單位來居住,預料最少要1,200至1,300萬元,另外每月管理費應該要3,000元以上。 計劃(二):用26,000元住新單位,然後利用收息股收益「對冲」租金,一年為312,000元,目標是累積價值500萬元,可以派發6厘或以上股息的收息股,現時平均能夠派發6厘股息率的股票共300萬元,即是需要再累積多200萬元。 計劃(三):Ben用個人名義多購入一層兩房單位來收租,預算樓價650萬元及每月租金1.5萬元,期望能「對沖」住的物業的租金。 目前Ben的三個物業ABC全部都是在九龍同一區,因個人對該區比較熟悉,但都有憂慮是否過度集中,而對其他藍籌屋苑又不熟悉,所以向查詢有什麼好建議。 以上三個計劃的重點都不同,所以不是三選一,應該要考慮每個計劃的好處及挑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