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16日 · 香港龐氏騙局事件. 龐氏騙局不局限於國際市場,事實上香港亦曾出現過不少類似的騙局,香港稱之為「種金案」,種金騙局在香港於90年代出現,尤以「牛奶種金」事件較廣為人知。 牛奶種金投資一案是90年代有一位澳洲籍男子在香港開設一間公司,聲稱可以牛奶培植一種特別的菌,用來作製造化妝品的重要材料,只要將一包粉狀的種子加入牛奶並蓋上保鮮紙30天便可。 然後,公司就開始招攬會員,會員向公司購買相關配方,再將培植出來的菌交回公司,就會獲得可觀報酬。 由於最開初的會員確實會收到金錢,因此吸引了不少市民在後來加入。 但後來有傳媒揭發所謂的種子只是脫脂奶粉,而該公司亦突然倒閉,令加入的會員蒙受龐大損失。 普達國際郵購公司種金案.

  2. 2024年3月7日 · 在商界打滾多年,現身兼教育公司CEO和企業顧問等身份的中國投資理財作家林薔七,在22歲那年因消費超支而負債,於是發憤振作... 她開始『主業+副業』並行的日子,在職涯規劃和財富累積上屢創佳績: 26歲存下第一個50萬元,開始學投資; 31歲年薪超過500萬元; 五年內在舊公司一路升職到運營總監後辭職創業; 曾只用兩年時間,收入翻了十倍! 林薔七卻為以上成就大大犧牲生活,及後醒悟財自其實不需太多錢:「時間自由才是目的。 「有錢 = 自由」 是陷阱是迷思. 林薔七在其著作《財富哪裡來:做好這5件事就能實現富足人生,年收入翻10倍》中提到,經常都聽到有社會人士有以下抱怨聲音: 我周末也想帶老婆孩子出去玩,但實在太忙,好希望可以想休息就休息...

  3. 2023年4月3日 · Dana George是美國的金融新聞記者,曾寫過很多金融相關文章。 人生總是無法避免出現很多遺憾,最重要是從經歷中得到教訓和啓示,以下是George從自身經驗中得出的4個財務遺憾及從中得出的教訓。 1.在沒準備好之前升級房屋. 她回憶道,她的第一套房是在房貸利率高達20%的時候買的,當時她和伴侶都在大學工作,還有個6個月大的兒子,但由於非常擅長存款和理財,他們並沒有選擇貸款買這間屋,但在另一個兒子出生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他們開始考慮孩子們最終要去上學的地方,由於當時所在的地區非常糟糕,所以他們衝動地決定了搬家,她記得當時有制定未來的預算和弄清楚自己能負擔得起什麽,但這個搬家的決定是出於恐懼的。

  4. 2024年2月12日 · 《允許自己變有錢》一書告訴你,你無法過理想的生活,可能和你的焦慮、恐懼、羞愧、創傷或源自童年與家庭的金錢經歷有關,這些「金錢創傷」阻礙你自己變得更有錢。 金錢是自我價值的訓練場. 此書的作者是美國一名「財務治療師」Bari Tessler,沒錯,財務也需要治療。 1998年當他取得身體心理學碩士學位時,許多人以為治療工作該集中在身體、性、食物、悲傷和死亡等主暊,不過他選擇「把我們與金錢的關係當作通往自我意識的門戶,以及同情、自信和自我價值的訓練場」 他指出,大多數人在兒童和青年時期,從未接受過必要的財務教育。 錢似乎只會引來爭吵,種種的童年故事,令大家對錢感到困惑、羞愧,對金錢事務保持沉默。 大家不知道如何與金錢建立關係,不了解在日常與金錢的互動。

  5. 2023年4月12日 · 人生最大筆「冤枉錢」是什麼? 這兩樣列榜首.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3/04/12 08:30. 最後更新: 2023/04/12 15:38. 分享: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由於心態及收入等變化,在物質層面的需求上會大相徑庭,從前讀書時期,收入基本都是家長給予的零花錢或part-time收入,相對發揮空間較小,進入社會後,有了穩定的薪資收入,消費心態也會大膽很多。 「千金難買早知道」,回想過去,是否有花過令自己非常後悔的「冤枉錢」? 什麽是「冤枉錢」? 一般是指投入一筆錢後,沒有得到事先想要的成果,或隨著時間推移,投入同樣的金錢不能換取等價的感受或物品,令這筆花銷失去意義。 現時學校甚少課程提及理財,當開始自己全權管理金錢時,難免會亂花錢。

  6. 2024年4月9日 · 自由撰稿人Kelsey Herbers的未婚夫Collin在第7次失業後深深陷入「財務創傷」,她為了維繫家庭與情感毅然靠炒散獨自養家,但同樣因為過度勞累深深抑鬱。 Collin的職業生涯相當坎坷,40歲的他已經失業7次. 儲蓄幾乎為零,Collin開始逃避談論財務,但内心卻忍不住與同齡人對比. 能不能買一杯星巴克咖啡都能為倆人製造分歧. 專家表示,心病唯有調整心態可醫. 一通電話被裁員 未婚妻獨自養家至抑鬱. 去年十月,Herbers的未婚夫,Collin被老闆通知參加電話會議。 當時Collin只覺得是要討論客戶責任事宜——然而,等待他的是老闆的解僱通知︰公司即將重組,而Collin的解僱將即刻生效。 老闆的話音剛落,Collin的名字已經從公司系統中被刪除。

  7. 2022年7月27日 · 係咩原因?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2/07/27 15:12. 分享: 作為一位理財專家,李錦Edmond是一個有計劃的人,他花了近15年時間累積財富,為家庭的財政開支提供足夠儲備,為小朋友預備好去海外升學費用等,現年未及「登陸」的Edmond 表示,希望自己在50歲後能為社會作出貢獻,有能力回饋社會。 夢想是一件很虛的事,但在實踐夢想的過程中卻是踏實而貼地的事。 50歲後要回饋社會,可以追溯到2007年,Edmond已與好友Michelle成立社聯_頌慈基金,幫助接近4000位長者,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於2015年與好友創立慈善機構「理財啟苗」,全職義務教導及培養青少年良好理財態度及正確金錢價值觀,至今已幫助逾40間中小學、學生人數逾4,000人,而大專方面亦有近3,000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