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9日 · 到2044年,預計將有近140萬個多代退休家庭。該公司表示,多代退休家庭增長的比想象中更快。退休後仍需養家 甚至幫家人還房貸 該研究強調,在人口老齡化導致平均壽命延長以及出生率下降後,社會贍養老年人的經濟壓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 2023年5月3日 · 6個聰明的退休理財方法 「大屋搬細屋」或許更明智? 退休規劃. 發布時間: 2023/05/03 10:23. 最後更新: 2023/05/03 11:14. 分享: 嬰兒潮世代目前基本已全員進入退休,他們在管理退休財務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試錯,產生了不少具藉鑒價值的經驗,GObankingrates網站從中總結了6個聰明的退休理財方法。 縮小住房面積. 許多美國嬰兒潮一代正選擇較小的房屋,且通常位於更實惠的地區,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做法。 「因為它減少了每月住房支出,包括按揭供款、財產稅、水電和維修費用,」理財專家Percy Grunwald說,「降低住房成本能騰出更多錢用於其他開支,如醫療保健、旅遊、業餘愛好和其他興趣活動。

  3. 2023年8月17日 · 父母原居東九龍高樓齡已供滿居屋, 最近有感居所環境太殘舊及惡劣, 已賣出, 即將收到總樓價450萬現金. 父母想搬往TKO康城區半新樓兩 (約800-900萬)或天晉兩 (約1000萬), 但本人收入連一家三口資產應未能負擔第二層達800或以上樓價的物業, 因此父母打算利用450萬現金購入收息類資產, 租住該區單位, 租金預算每月$18000-$20000. 問題: 1) 因這筆錢是父母畢生財富, 想請教哪些穩健投資, 而又每年5%或以上利息? 2) 假設我要買入第二層物業, 以我收入及一家三口資產, 最高可負擔樓價多少? 而政府最近放寬按揭成數, 如把我的物業加按套現再加上本身現金買第二層, 會否反而更好? (因第二物業壓力測試更高要求)

  4. 2023年7月26日 · 博客. 發布時間: 2023/07/26 20:30. 分享: 今年51歲的Zeta,是「你財策劃師」專欄的長期捧場讀者,已經超過6年會購買雜誌及追看專欄,今次她希望能夠更加具體了解如何協助自己達到期望的財務目標及退休生活。 她跟同樣為51歲的丈夫生活十分節儉,加上沒有子女負擔,所以大家已共識,5年後將會一起退休。 雖然時間已經決定,但有更大問題需要了解,才能確保到時有退休生活需要的資金,便是如何配置資產,而這方面兩夫婦卻存在很大分歧,因此這次商討的目的是希望我能給意見怎樣去規劃。 3大退休方案如何揀選? 商討開始時,Zeta已經告訴我他們已想到三個方案,應付5年後退休生活需要,分別是︰.

  5. 2024年2月28日 · 美國人口普查局2023年9月發表數據顯示當地住在父母家中的年輕人比例在過去20年來走高87% ; Pew Research數據指出,截至2021年,近四分一25至34歲美國成年人生活在多代同堂的居所中; 美國租樓平台RentCafe於2023年11月發表的調查亦指出,41%與家人同住的成年Z世代受訪者表示,認為自己會同其他家庭成員一起生活至少兩年。 地產市場飆升. 加劇Z世代住房壓力. 美國地產平台HotPads早於2018年已 估算 : Z世代一生中將於經通脹調整後的租金花費為22.6萬美元; 較千禧世代(80年代至90年代初出生者)多出約24,000美元; 比嬰兒潮世代(1946至1964年間出生者)多出77,000美元。 以下數據亦反映Z世代租樓困難驚人一面:

  6. 2024年5月20日 · 韓國湖西大學的創始人姜錫圭教授在95歲生日那天潸然淚下——65歲離開風光的職場時,他認為此生已經沒有更重要的事情了,便選擇在享樂中等待死亡到來,卻不曾想白白浪費了30年。 姜錫圭最終享年103歲。 生活在一個長壽世代,我們對於退休,對於老年的定義是時候改變了: 退休不過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 低估壽命 教授退休後選擇等死 虛度30年. 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建築師也無法在失去圖紙的情況下建造一座高塔;即便你的工作年歲過得再風光,沒有縝密的退休計劃,最終也會被環境主宰,讓從前充實幸福的生活無法延續。 南韓作家李承憲在博客上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韓國湖西大學的創始人姜錫圭教授在65歲載譽退休,然而此後他卻度過了灰暗的30年:一事無成,只是昏昏沉沉地虛度時光,等待死亡。

  7. 2022年9月12日 · 1. 定期定額為自己準備一份退休金. 應該趁早養成定期定額存退休金的習慣,這部分應該跟其他存款或投資區分,防止過度使用導致令退休金不夠。 雖然政府、企業或子女都會補貼,但這些都屬於被動收入,更應該為自己準備一份主動的收入,這是一種對自己的保障,即使沒有其他被動收入的情況下,也可以保證自己的退休生活。 2. 配置具流動性的資產. 這個資產是具有一定流動性,最好是能隨時調整配置,因為市場難免波動,如果一直僵固不動,可能無法配合市場現況做出最好的改變。 3. 做好後財產配置. 很多父母會透過贈與等方式,預先將資產傳承,將一部分資金交在孩子手上,這樣做的初心是好的,但過早將資產控制權比孩子並不是一件好事,應該將掌握權留在自己手上,等將來百年歸老後再將控制權交予下一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