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西格弗里德·倫茨(德語: Siegfried Lenz;1926年3月17日—2014年10月7日),德國 作家,為德國當代最傑出作家之一,與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海因里希·伯爾(Heinrich Böll)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齊名,但受歡迎程度更勝另兩人。

  2. 西格弗里德·伦茨 (德語: Siegfried Lenz ;1926年3月17日—2014年10月7日), 德国 作家 ,为德国当代最杰出作家之一,与 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 海因里希·伯尔 (Heinrich Böll)两位 诺贝尔文学奖 得主齐名,但受欢迎程度更胜另两人。 生平. 1926 年3月17日,伦茨生于东普鲁士马祖里地区的吕克城(今波兰 埃乌克 ),1943年被海军征召入伍,在纳粹德军崩溃时逃往 丹麦 。 战后他在 汉堡大学 攻读哲学、文学等课程,1950年担任德国《 世界报 》编辑,1951年起成为专职作家,并发表第一部小说《空中群鹰》;初期的作品主要受到 托马斯·曼 、 陀斯妥耶夫斯基 、 加缪 、 福克纳 、 海明威 等人的影响。

    • 概览
    • 人物简历
    • 作品介绍
    • 人物逝世
    • 人物评价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

    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是德国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小说《德语课》的作者,也是德国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代表作家,在当代德国文坛的地位仅次于伯尔和格拉斯。

    凭借1968年出版的《德语课》等作品,西格弗里德·伦茨与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马丁·瓦尔泽等一起成为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

    2014年10月7日,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在德国汉堡因病去世,享年88岁。

    1926年3月17日,西格弗里德·伦茨生于东普鲁士的吕克(现位于波兰境内的马祖里亚)。父亲早逝后,6岁大的伦茨在祖母的抚养下长大。和君特·格拉斯一样,二战期间曾加入过希特勒的青年团,那时他才13岁。1943年,17岁的伦茨加入德国海军,战争结束前开了小差逃离军队,被英军俘获后送到德国的石荷州。战后,伦茨在汉堡攻读文学和哲学,1950年,24岁的伦茨开始出任德国《世界报》副刊编辑,他的工作就是改稿——修改别人的连载小说。因为这份工作,他自己也开始尝试写作,并于1951年完成了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有苍鹰》并开始在《世界报》连载,这部小说中文版不久前刚刚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九久读书人出版。伦茨的首次写作并没有写自己熟悉的二战,而是将时间放在了一战结束前的芬兰内战,小说主人公施滕卡就是民族分裂的受害者,一名遭到新政府迫害的教师,他越狱逃到俄、芬边境上的佩科村,投奔朋友,最终却戏剧性地落在了追踪者的手里。伦茨的处女作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这本书于1952年被授予雷妮·希克勒奖,德新社则评价这位年轻的作家像一只“苍鹰闯进德语文学界”。

    伦茨早期最受欢迎的作品是1955年出版的《我的小村如此多情》,这是伦茨当时为他的新婚妻子写下的幽默温柔的情书,一共写了二十个关于自己故乡的故事。《我的小村如此多情》中文版之前曾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乡土小说集中,他用简单、活泼的语言写自己年少时生活的村庄,故事的场景围绕在牲畜、谷仓、农家与小村酒馆之间,故事的主角尽是居住于此的平凡人物。这部小说当时在德国发行了160多万册。

    开始写作的最初10年是伦茨创作的高峰期,他还陆续出版了《与影子决斗》(1953),《激流中的人》(1957),《面包与运动》(1958),《默哀时刻》,这三部作品均已翻译成中文出版。1963年,伦茨发表了《满城风雨》,这位经历过二战的年轻作家提出了战争的罪责问题,表示了作者对过去战争的反思,而关于战争反思最成功的作品就是1968年出版的《德语课》。

    1926年3月17日,西格弗里德·伦茨生于东普士马祖里地区的吕克。他曾加入希特勒的青年团,战争结束前夕被征入伍,在纳粹军队崩溃时逃往丹麦。战后在汉堡攻读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和哲学。1950年任《世界报》副刊编辑。1951年起成为职业作家。伦茨在政治上主张改革,赞同社会民主党纲领,在艺术上主张艺术为道德服务,反对作家置身于社会现实之外,初期创作受海明威等人的影响。1951年第一部小说为《空中群鹰》。成名作《德语课》发表于1968年,是战后西德流行较广的小说之一。小说取材于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作画的真实事件,引起舆论界的重视。伦茨的重要小说还有《与影子决斗》(1953),《激流中的人》(1957),《面包与竞赛》(1958),《默哀时刻》。1963年发表的《满城风雨》,提出了战争的罪责问题,表示了作者对过去战争的反思。他还著有话剧和广播剧。

    德语课

    易北河水缓缓流淌,浓雾中的汽笛声依稀传进禁闭室,少年犯西吉·耶普森正在完成他的惩罚性作文《尽职的快乐》。 痛苦的往事打开了缺口:十多年前,身为乡村警察的父亲克尽职守地监视一位于他有救命之恩的画家,禁止其作画。自幼与画家亲近的西吉,悄悄将他的作品藏在一间破磨坊里。战后,禁令解除,父亲却仍然顽固不化地继续“履行职责”。一场莫名大火将磨坊里的画作付之一炬,西吉对父亲的怀恨与恐惧到达极点。不久,他因公然在展览上“偷”画被送入教养所…… 西吉在回忆中一发不可收拾,日复一日完成了厚厚一摞《尽职的快乐》。而他自己也不愿再跨出禁闭室,想要一直写下去,继续体会“尽职的快乐”……

    激流中的人

    老潜水员欣里希斯生活在二战后德国的一个港口城市,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决定:要想保住工作,养活年幼的儿子、未婚先孕的女儿以及日渐衰老的自己,就必须篡改证件上的年龄。可无论欣里希斯如何挣扎,令人窒息的打击偏偏在这时接踵而至:女儿看透了男友游手好闲、鸡鸣狗盗的本质,绝望中企图跳桥自杀;港口里沉没的潜艇中蕴藏着价值不菲的电池,即将触发一场不计后果的冒险;而那个为了挽救全家人所保守的秘密,也面临暴露的危险……

    默哀时刻

    我曾经抚摸过你的黑色短发,在沙滩上亲吻过你明亮的眼睛…… 海边小镇的夏日,十八岁的高中男生爱上了自己的英语老师。懵懂澄澈的心刚刚开始描摹未来的图景,却因一场船难,消散在咸涩的海风中。在痛苦和随之而来的恐惧伴随下,少年试着寻回永远逝去的爱情。

    2014年10月7日,小说《德语课》的作者、德国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在德国汉堡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曾评价伦茨及其作品道:“它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民族缩影。谁想要了解德国,就应该读他的书。”

    作家莫言曾在与马丁·瓦尔泽的对话中感叹:“当作家的个人经验和社会历史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重合时,我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德语课》。”

  3. 西格弗里德· 倫茨 (Siegfried Lenz)是 德國 當代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家小說《德語課》的作者,也是德國繼承現實主義傳統的代表作家,在當代德國文壇的地位僅次於伯爾和格拉斯。. 憑藉1968年出版的《德語課》等作品,西格弗里德·倫茨與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 ...

  4. 2016年3月17日 · 西格弗里德·倫茨. 倫茨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拉斯與伯爾齊名,被公認為「德國當代文學三巨頭」,在普通讀者中,倫茨受歡迎的程度甚至更勝於前兩者,倫茨本人也曾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代表作《德語課》名列世界50大小說,是德國中學生的指定讀物,被譯成近40種語言,在當代德國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國作家余華和莫言都曾坦言倫茨《德語課》對他們的影響,余華說:「我記得當時這部書震撼了我,在一個孩子天真的敘述里,我的閱讀卻在經歷著驚心動魄。 這是一本讀過以後不願意失去它的小說,我一直沒有將它歸還給學校圖書館。 」莫言說:「格拉斯和倫茨,他們對我的吸引力比德國這個國家對我的吸引力還要巨大,如果能見到他們,我想這會成為我的隆重的節日。 西·倫茨的《德語課》 撰文 | 余華.

  5. 2022年5月19日 · 西格弗裏德·倫茨 (Siegfried Lenz)是 德國 當代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家,小説《 德語課 》的作者,也是德國繼承 現實主義 傳統的代表作家,在當代德國文壇的地位僅次於伯爾和格拉斯。. 憑藉1968年出版的《德語課》等作品,西格弗裏德·倫茨與 君特·格拉斯 ...

  6. 西格弗里德·倫茨(德語:Siegfried Lenz;1926年3月17日-2014年10月7日),德國作家,為德國當代最傑出作家之一,與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海因里希·伯爾(Heinrich Böll)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