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5 天前 · 臺北市 ,通稱 臺北 ,是 中華民國 的 首都 [4] 及 直轄市 ,位於 台灣 北部 的 臺北盆地 ,是 臺北都會區 以及 北台灣 的中心城市,亦為臺灣在金融、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心,2020年臺北獲評選爲最高等級的 Alpha級國際大都市 [5] 。 全市劃為12個行政 區 [1] [6] [2] 。 設籍人口約有250萬人 [註 2]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9,200人 [註 3] [3] 。 臺北城市建立之 歷史 ,最早可追溯自 清代 後期的1876年 臺北府 成立、以及1884年 臺北城 建立; 日治時代 中期的1920年成立 州轄市 ,乃臺北正式 建市 之始。

  2. 臺北市 ,通稱 臺北 ,是 中華民國 的 首都 [4] 及 直轄市 ,位於 台灣 北部 的 臺北盆地 ,是 臺北都會區 以及 北台灣 的中心城市,亦為臺灣在金融、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心,2020年臺北獲評選爲最高等級的 Alpha級國際大都市 [5] 。 全市劃為12個行政 區 [1] [6] [2] 。 設籍人口約有250萬人 [註 2]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9,200人 [註 3] [3] 。 臺北城市建立之 歷史 ,最早可追溯自 清代 後期的1876年 臺北府 成立、以及1884年 臺北城 建立; 日治時代 中期的1920年成立 州轄市 ,乃臺北正式 建市 之始。

  3. 2023年12月26日 · 参考资料. 台北市 (省辖市) 此条目介绍的是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台湾省 的省辖市台北市。 关于台北市的其他意思,请见“ ”。 关于“台北”一词的演进与相关用法意含,请见“ 台北 ”。 台北市 ( 台湾话 : Tâi-pak-chhī ; 客家话 : Thòi-pet-sṳ )为 中华民国 台湾省 1945年至1967年间下辖的 省辖市 。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 日治时期 隶属于 台北州 的 台北市 改制为隶属于 台湾省 的省辖市,市政府设于 建成小学校 。 台北市为 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所在地 、 台湾省政府 驻地,并身兼台湾的行政与经济中心,人口快速上升,于1962年达到《 市组织法 》中 直辖市 的设置标准,并于1967年升格为 直辖市 。 行政区划 [ 编辑]

    • 列表
    • 外部链接

    台北市共辖12区,以下资料时间为2023年底。 1. 人口消长计算方式为2023年底人口减去2022年底人口,负值以红字表示,正值以蓝字表示,没有增长以绿字表示 2. 各区人口密度以4舍5入至小数点前1位计之

    台北市编印101年版台北市全市图暨12区行政区域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北市区里邻电子地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83年台北市16区行政区域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2024年4月17日 · 台北市(1946-1949年),中华民国台湾省省会,为全省政治、经济与文化之发展中枢。 台北市 (省辖)(1949-1967年),国共内战失利,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中央政府迁至台北,成为中华民国首都。 台北市(1967至今),1967年台北市升格为院辖至今。

  5. 臺北市歷史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門町 是國際觀光客和年輕人很喜歡前往的重要國際化商圈. 臺北市歷史 包括 臺北市 從移民聚落、殖民城市、到現代國際大都市的歷史過程。 [1] 時間可追溯至清代1709年 陳賴章 墾號開墾 大加蚋 , [2] 1884年 臺北府城 建城, [3] 亦或從1920年 臺北市 建市算起。 事實上,依照 考古 所獲得的證據顯示,早在7,000至4,500年前的 新石器時代 ,市區內的 圓山 與 芝山岩 等地已有相當豐富的史前文化。 [4] [5] 約2,000年前,臺北市 中山區 出現了 圓山文化 ,該文化與之後生活於 臺北盆地 的 平埔族 有極深的淵源。

  6. 臺北市 (州轄市)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北市 (日语: 台北市 〔 臺北市 〕 /たいほくし Taihoku shi *? )是 臺灣 日治 中後期(1920年-1945年)設置之 州轄市 ,隸屬於 臺北州 ,為臺北州 州治 、以及當時臺灣的 首府 ,因而有「 島都 」之稱,與被稱為「 帝都 」的首都 東京 相呼應 [2] 。 此為臺北建 市 之始,創立時的轄屬範圍包含今 臺北市 的 萬華區 、 大同區 、 中正區 、 中山區 及 大安區 ,1938年擴大至今 松山區 、 信義區 一帶。 臺北市大致上可以分為 城內 、 大稻埕 和 艋舺 三個市街區。 城內主要居住內地人( 日本人 ),而大稻埕與艋舺主要居住本島人( 臺灣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