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華嚴三聖 ,又稱 釋迦三尊 ,指 佛教 《 華嚴經 》中華藏世界的三位 佛 、 菩薩 。 中尊為 法身 毗盧遮那佛 ( 密宗 大日如來)或 釋迦牟尼佛 (毗盧遮那佛在 娑婆世界 的 應身 [1] ),左 脅侍 是以 智慧 聞名的 文殊菩薩 ,右脅侍是以大行(指發大 誓願 、積大 功德 [2] )聞名的 普賢菩薩 。 [3] [4] 關於三聖之間關係, 唐代 李通玄 、 清涼澄觀 認為佛是果,是一切德之總體;兩位菩薩則為 因 ,是佛之別德。 [3] [5] 二菩薩中普賢表示所信之 法界 、 修行 所證之法界真理,文殊則表示對真理之理解、證得真理之 大智 ,兩 法門 各各圓融、能所不二,則能成佛果,三聖融為一體。

  2. 华严三圣 ,又称 释迦三尊 ,指 佛教 《 华严经 》中华藏世界的三位 佛 、 菩萨 。 中尊为 法身 毗卢遮那佛 ( 密宗 大日如来)或 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佛在 娑婆世界 的 应身 [1] ),左 胁侍 是以 智慧 闻名的 文殊菩萨 ,右胁侍是以大行(指发大 誓愿 、积大 功德 [2] )闻名的 普贤菩萨 。 [3] [4] 关于三圣之间关系, 唐代 李通玄 、 清凉澄观 认为佛是果,是一切德之总体;两位菩萨则为 因 ,是佛之别德。 [3] [5] 二菩萨中普贤表示所信之 法界 、 修行 所证之法界真理,文殊则表示对真理之理解、证得真理之 大智 ,两 法门 各各圆融、能所不二,则能成佛果,三圣融为一体。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三尊義理信仰
    • 法華經
    • 釋迦三尊佛畫

    華嚴三聖一般指本詞條

    娑婆世界教化眾生的釋迦牟尼佛,左脅侍菩薩是以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右脅侍菩薩是以大行聞名的普賢菩薩,三者合稱釋迦三尊。

    在華嚴經中,文殊菩薩以智、普賢菩薩以行輔佐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密宗言大日如來)。故“釋迦三尊”又被稱為“華嚴三聖”。

    三尊,是佛教安置佛像的一種形式。大乘佛教認為,每位如來皆有大量菩薩脅侍,以便度化眾生,多半造像時會設定兩位脅侍菩薩以代表之,如西方淨土的西方三聖、東方淨琉璃世界東方三聖等。

    •中文名:華嚴三聖

    •類別:宗教 信仰

    •屬性:佛教專用詞

    •來源:法華經

    華嚴三聖介紹

    華嚴三聖,即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主尊為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最重要的助手文殊普賢菩薩為左右侍俸著。經中講,《妙法蓮華經》是由文殊傳授而來,由普賢傳授下去(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文殊、普賢二菩薩協助釋迦佛弘宣此經,故供奉釋迦牟尼的寺廟大殿中,文殊、普賢常立於佛陀兩側,成為佛的左右脅侍,這是根據《法華經》塑的。

    華嚴三聖的義理與信仰

    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菩薩的地位空前提高,有關菩薩修行的理論和實踐的經典被大量譯出,《華嚴經》就是以論述菩薩修行為中心內容的經典。《華嚴》將法身和化身統一起來,使它具有了一體兩面的特性,既具有法身諸特性又具有人格化,色身釋迦作為應化身的佛陀,而盧舍那(唐譯毗盧舍那)佛作為絕對真理的法身佛陀,釋迦與盧舍那是同身異名的如來。

    法身盧舍那佛在《華嚴》中無言的說法,使華嚴菩薩具有了代佛宣言的身份。《華嚴》主要是敘述菩薩從樹立信仰到解脫成佛各個階段的修行過程的經典,經中具體講了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地等法門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別,以及依此修行實踐證得無量功德和清淨法界等。菩薩修行的終極目標,就是掌握這種功能,這既表明菩薩上證菩提具備了諸佛的功德,也表明他具有下化眾生的無限能力。修行者(菩薩)必須獲得佛的諸種神通,從而最終藉此與法身相契合。

    尤其是盛唐華嚴宗大師李通玄(635—730)首倡“三聖圓融”說,提出了毗盧舍那佛、文殊、普賢三聖一體的崇拜對象格局。他對《華嚴》全經宗旨作了概括:“說此一部經之問答體用所乘之宗大意,總相具德有三:一佛,二文殊,三普賢……文殊為法身妙慧,普賢為萬行威德故,體用自在名之為佛。”即《華嚴》就是以文殊的智慧、運用普賢行來證人法界,成就佛果。並在《新華嚴經論》、《決疑論》等著述中對三聖一體的佛菩薩關係作了論述,茲將《新華嚴經論》中摘幾例於下:

    用三寶說明三聖關係:“《華嚴經》三寶者,佛為佛寶,文殊為法寶,普賢為僧寶。是古今佛之舊法故,若合即一切皆同,為本如是故。”“此中佛法僧者,以毗盧遮那為佛寶,文殊師利為法寶,以普賢行為僧寶,總攝三乘、人、天、六道、三寶。”

    用因果說明三聖關係:“佛表果法,舉果為因。大悲行成根本智,果體自成,故無言不說也。以大悲行從無作根本智起故,文殊、普賢,表因位可說。說佛果法示悟眾生。”“此之三人始終不相離故,以明如來是文殊、普賢二人之果”。

    《法華經》即《妙法蓮花經》,是釋迦牟尼去世前最後所說之法,成熟高深,極其重要,被中國古代僧人稱為“經中之王”。許多僧人專念此經。如僧人神皓專誦《法華經》九千多遍,延壽誦一萬三千餘遍,守素誦三萬七千多遍,還有僧人刺血書定此經。此經由後秦著名翻譯家、天竺高僧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此經宣揚一切眾生凡與佛法結緣者皆可成佛,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說觀音菩薩示現三十二身救助眾生的功德,流傳廣泛,影響很大。中國天台宗即以此經立宗,日本天台宗、日蓮宗等至今仍將其奉為經典。

    《法華經·序品》說,在無比久遠的過去劫,有一位日月燈明如來,以後接連有二萬佛陀出世,都叫日月燈明如來。最後一位日月燈明如來未出家時,生有八個王子,他出家後,八子便都捨棄王位,一同出家。日月燈明如來為大眾講說《妙法蓮華經》,其中有一位叫妙光的菩薩,很得燈明如來讚賞:“汝為世間眼,一切所歸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令妙光歡喜,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所說上妙法,是妙光菩薩悉皆能受持,妙光遂受持此經。

    燈明如來滅度後,妙光菩薩奉持《法華經》,廣宣此經。八王子都成為他的弟子,後相繼成佛,最後成佛的是原第八王子法意,為燃燈佛。妙光菩薩,就是文殊。因受教化日月燈明如來的八子相繼成佛,而第八子燃燈佛又是釋迦牟尼之師。隋代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在《法華入疏》中,稱文殊是“釋迦九世祖師”。

    華嚴三聖之名與《華嚴經》有著直接的關係,《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有三種譯本,以唐代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三十六品(《八十華嚴》)流傳最廣。經中宣說整個世界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的顯現,毗盧遮那佛就是這世界本身;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以及以菩提以修諸行而“頓入佛地”的思想。 《華嚴經》、《大日經》、《梵網經》等經中描繪了毗盧遮那佛莊嚴神妙、盡善盡美的佛國淨土: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又叫“蓮華藏世界”、“華藏莊嚴世界海”,是說毗盧遮那佛之淨土含藏於蓮花中。《華嚴經》中說,大風輪之上有香水海,海中生大蓮花,花中包藏著微塵數世界。香水海中的華藏世界不是一個,而是無數個,無數重,每個華藏世界中又有無數香水海、無數蓮花、無數華藏世界,一層一層,無有窮盡。所以,這個華藏世界即是無限宇宙。這個宇宙包藏著多層次世界,次第布列。人類居住的世俗世界,在第十三重。

    造像之說

    在寺廟的殿堂中,如北京法源寺大雄寶殿、山西大同善化寺三聖殿內,供有一佛二菩薩塑像。主尊為毗盧遮那佛,左為司智慧的文殊菩薩,右為司理德的普賢菩薩,此三尊俗稱“華嚴三聖”。四川大足石刻中的七米高華嚴三聖巨像,巧奪天工,是中國石雕佛像藝術中的傑作。有的一佛二菩薩的主尊是釋迦牟尼佛,兩側侍立著文殊、普賢。 文殊和普賢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和毗遮那佛最重要的助手,即左右二大脅侍菩薩,這種安排也與大乘兩部重要經典《法華經》和《華嚴經》密切相關。 釋迦三尊佛畫,作於18世紀30年代,是一幅長寬各3米的綢緞彩畫,畫上有釋迦牟尼佛祖及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被稱作“釋迦三尊圖”。該佛畫構圖十分大膽,被認為在美術史上有頗高價值。

    早期形式

    釋迦三尊像的早期形式 犍陀羅藝術中的釋迦三尊像 一佛二菩薩三尊形式的造像,在貴霜時期(1世紀中葉—3世紀中葉)的犍陀羅藝術中就相當流行,被確認的佛三尊像就有40餘例。從保存較好的造像來看。大都有一些共同的圖像特徵:中間的佛陀跏趺坐於蓮座上,偏袒右肩袈裟,結說法印(立式像左手施無畏印),頭頂有枝葉繁茂的華蓋。兩側的脅侍菩薩立像,一側頭上束髮,手提水瓶;另一側多頭戴冠飾,手持蓮花和花環,有的冠飾正面雕化佛。佛陀與脅侍菩薩之間多為梵天和帝釋天,也有的是手持金剛杵和蓮花的護法神。 犍陀羅三尊像的主尊與脅侍菩薩之間,右側多雕刻頭束髮髻的梵天,左側多為頭戴天冠、手持金剛杵的帝釋天。在佛教美術中,梵天和帝釋天是護衛釋迦佛的一對護法神,因此,三尊像的主尊應為永遠存在的大乘的釋迦佛。二脅侍菩薩大都可推定為彌勒和觀音,即束髮或結髮持水瓶的彌勒菩薩,與戴巾形冠或化佛冠持蓮花或花環的菩薩,即所謂蓮花手觀音菩薩成對出現,構成一鋪三尊式造像的兩個脅侍。 在印度笈多時代(320—600)的佛傳浮雕中,也有不少釋迦、觀音、彌勒的三尊像,直至波羅朝時期(8—12世紀)這種三尊形式依然存在。 由此可知,犍陀羅的佛三尊像形式是以釋迦三尊為主流,這些釋迦三尊像是盛行於東亞地區佛三尊像的源流。至今尚不清楚釋迦、觀音、彌勒組成三尊所依據的具體經典。然而,隨著大乘佛教的發展,求得自己覺悟的“上求菩提”的菩薩和救度人們的“下化眾生”的菩薩,成為菩薩思想的兩個基本方面,大乘菩薩的這兩個形象對犍陀羅彌勒和觀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佛兩側的彌勒菩薩與觀音菩薩,這可能是求得自己覺悟的上求菩提菩薩和救度人們的下化眾生菩薩,或智慧菩薩和慈悲菩薩,這兩種具有基本機能的菩薩,為佛左右脅侍,強調了作為世界主、宇宙主的佛陀的作用”,並表達了協助釋迦佛教化眾生、實現理想的佛國淨土思想。 中國早期釋迦三尊像 東晉十六國時期一佛二菩薩的二三尊像開始流行,現存炳靈寺西秦建弘元年(420)的第169窟就有一些三尊像造像和壁畫。其中第6龕西方三聖三尊像左側繪一釋迦立像,高1.2m,題記“釋迦牟尼佛”。立像右側繪一脅侍菩薩,題記“彌勒菩薩”,左側為建弘元年榜題。此鋪圖像的彌勒菩薩仍為釋迦的脅侍,只是釋迦佛左側書寫題記,未繪脅侍菩薩。還有幾鋪一佛二菩薩的壁畫,惜無題名,或題記殘損,已無法確認哪些是釋迦三尊像。可知在現存兩晉十六國時期未有造像題名的佛三尊像中,應該有釋迦三尊像。 北朝時期中國建窟造像的風氣大盛,尤其是佛三尊像的數量激增。據有的學者研究,在北朝造像中,造像題材方面,數目最多的就是釋迦造像,而其中相當部分為釋迦三尊像。有些釋迦三尊像明顯受犍陀羅藝術影響。現舉幾例有題銘的釋迦三尊像於下: 如延興四年(474)比丘某造釋迦三尊銅像。主尊結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置於腿上。華蓋上飾蓮花,兩側為雙手捧物的飛天。左脅侍頭束髮,左手提瓶,右手於頭頂執拂塵;右脅侍戴花冠,右手上舉持一桃形飾物,左手下垂執花環。 又如東京根津博物館藏太和十三年(489)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背面淺浮雕釋迦三尊像,釋迦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於腿上握衣裾。二脅侍菩薩均頭戴花冠,上袒下裙。左側菩薩左手提一水瓶,右手於胸前持一長莖蓮花:右側菩薩左手於胸前持長莖蓮花,左手下垂握帔帛。 以上釋迦三尊像中,左脅侍菩薩左手提水瓶(彌勒),右脅侍菩薩手執蓮花或花環(觀音),與犍陀羅釋迦三尊雕像的形式一脈相承。 饒有興趣的是,以上釋迦三尊像的造像特徵,在彌勒三尊像上也可見到。如和平元年(460)比丘法亮造彌勒三尊銅版鑄像,此像除了主尊的須彌座較高外,不僅造像構圖與延興四年釋迦i尊銅像極為相似,而且三尊像的形象和持物都完全相同,造像銘文也是刻於基座下部∞。 又如太和二十三年(499)僧欣造彌勒三尊立像。正面主尊彌勒佛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置於腰部。左脅侍菩薩左手提瓶,右手置於胸前,持物不明。右脅侍菩薩左手下垂握帔帛,右手於胸前持一蓮蕾。造像背面上部也為彌勒三尊像,主尊趺坐於帳形龕中,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置於腿上。二脅侍頭戴花冠,左脅侍左手下垂持蓮花,右手上舉持拂塵。右脅侍左手下垂提一大水瓶,右手置於腰部。下部為比丘僧欣太和二十三年造彌勒像記。 這一現象也見於同一時期、地區的造像中,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石雕造像為學術界所注目,其中有不少背屏式佛三尊立像。如天平三年(536)釋迦三尊銘像,主尊頭及手臂殘,左脅侍頭及左手臂殘,右手提瓶,右脅侍手臂殘,造像背面有邢長振天平三年造釋迦像題記。而在同為青州出土太昌元年(532)彌勒三尊殘像上,主尊頭及右手殘,左手施與願印。左脅侍手持桃形物和蓮花,右脅侍左手執瓶,右手持摩尼珠(蓮蕾?)。造像背面有比丘惠照太昌元年造彌勒像銘記。 這些現象也見於一些早期石窟。如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上層第3龕,為陸渾縣功曹魏靈藏等造釋迦像龕。龕內為一佛二菩薩釋迦三尊像,主尊結禪定印跏趺坐;右側菩薩左手執物於胸前,右手提瓶;左側菩薩右手執物(蓮蕾?)於胸前,左手執巾。而此龕上部為太和十九年(495)長樂王丘陵亮夫人尉遲造彌勒像龕,龕內為彌勒三尊像,主尊為交腳彌勒菩薩,右側脅侍菩薩缺損,左脅侍菩薩左手提瓶,右手持物於胸前。由此來看,犍陀羅釋迦三尊像二脅侍的造像特徵,在我國還見於彌勒佛三尊像和彌勒菩薩三尊像上。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這一時期還有一些釋迦三尊像,大多與一般的佛三尊像相同,並無明顯的其他造像特徵。如太安三年(457)宋德興造釋迦文佛背屏式碑像,是現存較早的一件銘記釋迦三尊 像。主尊結跏跌坐,禪定印相。二脅侍菩薩雙手於胸前合十(左脅侍似雙手持物)。背面上部為釋迦誕生、九龍灌頂佛傳淺浮雕,下部是太安三年造像記。若無背面造像記和佛傳畫,僅由三尊像無法辨識為釋迦三尊像。 這一現象也見於其他三尊像。如青州出土永安二年(529)韓小華造彌勒三尊立像,主尊施無畏與願印,二脅侍均左手執桃形物,右手持蓮蕾。這也見於阿彌陀三尊像上。炳靈寺第169窟無量壽佛三尊塑像,主尊結禪定印,趺坐於蓮座上。左、右脅侍像均頂束一髻,下束帶,一手於胸前持蓮蕾,一手下垂握天衣。若不是“無量壽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墨書題記。很難辨認為阿彌陀三尊像。以上三件三尊像若無題名,僅由三尊造像我們無法辨識它們的尊格或題材。 由中國早期釋迦三尊像來看,既沒有一定的經典依據,也未形成特定的造像形式和特徵。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中國早期釋迦三尊像明顯受犍陀羅影響,有些造像基本上沿襲了犍陀羅的形式,但也有一些變化。如我國早期釋迦三尊像的釋迦主尊,與犍陀羅多結說法印相不同,主要為施無畏印或禪定印。二脅侍菩薩多有冠飾,除一脅侍提瓶(彌勒)和一脅侍持蓮花或花環(觀音)的基本特徵外,持蓮菩薩多持蓮蕾或桃形物。 二是一方面釋迦三尊像的造像特徵也見於其他三尊像,即作為二脅侍菩薩的主要造像特徵——彌勒提瓶和觀音持蓮花(有時為蓮蕾或桃形物),也見於彌勒三尊像;另一方面,從現存大多有題記的釋迦三尊像來看,與一般的佛三尊像並沒有區別,即主尊為如來形,二脅侍多為雙手合十,或手持相似、相同的飾物,如蓮花、蓮蕾或桃形物等,僅從造像上無法確認三尊像的題材。 總之,一方面,犍陀羅體現“上求下化”大乘菩薩思想的釋迦三尊像,對中國早期佛教產生了重要影響,釋迦與彌勒(提瓶)和觀音(持蓮花)二脅侍的三尊像形式,為我國一些早期釋迦三尊像所沿襲。同時,隨著大乘思想的發展,釋迦二脅侍的特徵在不同題材的一些三尊像上開始共用,或為一般供養菩薩所替代。說明釋迦二脅侍菩薩——彌勒和觀音“上求下化”的功用在弱化,並逐漸從釋迦三尊中分離出來,不僅信仰內容發生了變化,代表其身份的圖像特徵也發生了轉移或變化。

    歷史發展

    中國古代佛像的歷史發展以及每個時代的藝術特色和成就。 南朝:南朝雕塑莊嚴、粗壯,蘊含剛強極大之力。 北朝:南派(即印度)與北派(即中國)二派,所謂南派者,與南朝袈裟極相似,而北派富於力量,雕飾甚美。南派面貌平板無精神,絕無筋肉之表現。鼻僅為尖脊形,目細長無光,口角微向上以表示笑容,耳長及肩。北派極少筋肉之表現,然以其筒形之面與發冠,細長微彎之眉目,楔形之鼻,小而微笑之口,皆足以表示一種莊嚴慈悲之精神。 北齊北周:手法由程式化的線形的漸入於立體的物體表形法,其佛身軀漸圓,然在衣褶上則仍保持前朝遺風,其輪廓整一,衣紋仍極有律韻,其古風的微笑仍不罕見,然不似前期之嚴峻神秘。面貌較圓,而其神氣則較前近人多矣。 隋:隋煬帝業雖只二代,匆匆數十年,然實為我國宗教雕刻之黃金年代,其時環境最易於佛教造像之發展,而其技藝上亦已日臻完善,可以隨心所欲以達其意。隋代像首之精品,在中國雕刻史實可位於最高之列,其對人體解剖上之結構,似尤勝於唐像,而其表情則尤非筆墨所能形容也。 唐:佛像之表現仍以雕像為主,然其造像之筆意及取材,殆不似前期之高潔,日常生活情形,殆已漸漸侵入宗教觀念之中,於是美術,其先完全受宗教之驅使者,亦於俗世發生較密之接觸。雕像更加自然主義了。大多數立像呈S形姿態,由一條腿平衡,放鬆的那條腿的臀部和同側的肩部略向前傾。頭部稍稍偏向另一邊。軀體豐滿,腰部仍細。菩薩的臉部飽滿,眉毛優雅地彎曲,不像前一時期那樣過分,很自然地呈弧形勾畫出天庭。眉弓下也不再有凹溝。眼睛上皮更寬,眉下的曲面減窄。鼻子稍短,鼻樑稍短也稍低。鼻端與嘴稍近,嘴唇更有表情。髮際移下,額頭高度稍減,這時期的菩薩像的裝飾不那么華麗。頭巾簡化,頭髮在頭頂上堆成高髻。服裝更合身。仍然戴著珠串,但掛著的飾物減少了。 宋、遼、金:宋代雕塑最突出之點是臉部渾圓,額頭比以前寬,短鼻,眉毛弧形不顯,眼上皮更寬,嘴唇較厚,口小,笑容幾乎消失,頸部處理自然,自胸部伸出,支持頭顱,與頭胸之間沒有分明的界線。 元朝:元代,喇嘛教從西藏傳入中原,影響了明、清的雕塑。他們的塑像大都交腿而坐,胸寬,腰細如蜂,肩方,頭部短胖,前額重現全身的韻律。頭頂是平的,上面有濃密的螺髻,是如來佛頭頂上特有的疙瘩形髮式。 明、清:明、清兩代是中國雕塑史上可悲的時期。這個時期的雕像,一沒有漢代的粗獷;二沒有六朝的古典嫵媚;三沒有唐代的成熟自信;四沒有宋代的洛可可式優雅。雕塑這的技藝蛻變為沒有靈氣的手工勞動。

  3. 其他人也問了

  4. www.wikiwand.com › zh-hk › 華嚴三聖華嚴三聖 - Wikiwand

    華嚴三聖 ,又稱 釋迦三尊 ,指 佛教 《 華嚴經 》中華藏世界的三位 佛 、 菩薩 。 中尊為 法身 毗盧遮那佛 ( 密宗 大日如來)或 釋迦牟尼佛 (毗盧遮那佛在 娑婆世界 的 應身 ),左 脅侍 是以 智慧 聞名的 文殊菩薩 ,右脅侍是以大行(指發大 誓願 、積大 功德 )聞名的 普賢菩薩 。 廣州光孝寺 的華嚴三聖像. 關於三聖之間關係, 唐代 李通玄 、 清涼澄觀 認為佛是果,是一切德之總體;兩位菩薩則為 因 ,是佛之別德。 二菩薩中普賢表示所信之 法界 、 修行 所證之法界真理,文殊則表示對真理之理解、證得真理之 大智 ,兩 法門 各各圓融、能所不二,則能成佛果,三聖融為一體。

  5. 2021年1月17日 · 華嚴三聖. 即《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 (一)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 謂佛之煩惱體淨,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 (二)普賢菩薩,以其居伏道之頂,體性週遍,故稱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故稱賢。 (三)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意為妙德。 以其明見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 毗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立於毗盧遮那佛之左;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毗盧遮那佛之右。 華嚴五祖分別為:華嚴初祖,杜順大師;華嚴二祖,智儼大師;華嚴三祖,法藏大師;華嚴四祖,澄觀大師:華嚴五祖,宗密大師。 華嚴初祖杜順大師 (公元五五七至六四〇年),雍州(今陝西省)萬年人。

  6. 華嚴三聖】 (名數毘盧舍那佛理智完備文殊菩薩主智門位於佛之左位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佛之右位轉之而右為智左為理時則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羅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