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繁體. 工具. 文憑教師薪酬運動 ,是 麥理浩 擔任 香港總督 期間所發生的一連串由 教師 發起的 社會運動 。 1970年 [ 編輯] 1970年, 港英政府 宣佈委任一個 薪俸調查委員會 (簡稱薪委會),負責檢討 公務員 薪級架構和薪俸制度;該委員會由英國前 首席公務員事務專員 馬立本爵士 (Sir George Mallaby)出任主席,成員則包括 羅桂祥 和 李福和 等人, [1] 並由剛退休的外交部助理次官 莫勤 (James C. Morgan)擔任顧問,專門負責檢討 政務主任 及其他專業職系的薪級架構。 [2] 薪委會本訂於1971年3月開始運作,同年8月前向港府提交報告。 但港府未及薪委會召開,便在1971年2月24日率先宣佈調整教師和 護士 的薪級制度。

  2. 2007年香港紮鐵工人大罷工,是發生於2007年8月初至9月中上旬,歷時達36日,成為香港 戰後第二長的一次工人運動(最長的為2013年葵青貨櫃碼頭工潮) [1],目的主要是爭取加薪及更多的休息時間,及要求香港紮鐵 工人能夠回復10年前的薪金水平(日薪950港

  3. 哈佛這樣教談判力 》(英語: Getting to Yes ),全名為哈佛這樣教談判力增強優勢談出利多人和的好結果 》(英語: Getting to Yes: Negotiating Agreement Without Giving In ),是1981年 羅傑·費雪 (英語:Roger Fisher (academic)) (Roger D. Fisher)與 威廉·尤瑞 (英語:William Ury) (William Ury)所出版的暢銷非小說類書籍 [1] 。 而在1991年 [2] 和2011年 [3] 的後續版本增加了布魯斯·巴頓(Bruce Patton)作為合著者,所有作者都是哈佛談判項目的成員。

    • 勞工團體
    • 勞工運動歷史
    • 勞工議題

    截止2022年底,香港已登記職工會有1454個。以下為香港主要勞工團體: 1. 香港工會聯合會:於1948年成立,是香港最大的勞工團體。 2.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 於1984年11月成立,為香港第二大勞工團體。 3. 香港職工會聯盟:於1990年成立,曾參與葵青貨櫃碼頭工潮,並於2021年10月3日解散。 4. 香港政府華員會:於1914年成立, 為全港最大的公務員工會。 5. 香港婦女勞工協會:於1989年成立,爭取婦女勞動權益的勞工團體。 6.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於1973年成立,為香港最大的教育工會,並於2021年8月10日決定解散教協。

    1920年年代初,由於當時通貨膨脹問題嚴重,資方拒絕加薪,加上港英政府被指偏袒資方,華人海員於1922年發動海員大罷工,令香港海運癱瘓,並得到其他行業的工人支持,最終迫使船東同意加薪15%至30%,運動其後被海員和部份人士形容為勝利。 1925年,省港大罷工爆發,在國民黨的資助和共產黨的配合下,造成巨大的影響。6月19日,海員、電車職工與排字印務工人率先罷工,其他行業陸續加入,不少罷工工人徒步離開香港,前往廣州。罷工重挫香港經濟,嚴重影響香港食品供應與對外貿易,香港總督司徒拔爵士決定強硬應對,拒絕罷委與廣州國民政府代表工人提出之各項要求,包括改善工作時數、賦予結社等自由。10月10日,罷工委員會解散,省港大罷工正式宣告結束。 1967年5月6日,九龍新蒲崗人造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加上受到19...

    多年來,香港勞工爭取改善勞工待遇,包括: 1. 提升最低工資及落實「一年一檢」 2. 設立標準工時 3. 爭取集體談判權:1997年6月。時任立法局議員李卓人以私人條例草案形式提出《僱員代表權、諮詢權及集體談判權條例》,並獲得通過;7月16日,條例被臨時立法會凍結,特區政府於同年10月29日三讀通過向臨時立法會廢除,認為符合香港整體利益。現時,有關條例已被廢除。 4. 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香港立法會於2022年6月通過法例落實安排,於2025年5月1日生效。

  4. 低球技術 ( Low ball technics ),基於 互惠 和 承諾 的購買和談判技術或技巧之一屬於 消費者心理學 和 市場心理學 範疇,1978年由Cialdini等提出。 人總是對 目標行為 有所準備。 例如,購買汽車,幫助某人,已經決定購買某型汽車。 接下來才獲知,目標行為的蘊含成本高於預期(例如,短期漲價,花費時間)。 儘管如此,人往往不更改原有決策。 結果 [ 編輯] 人們在(2)之後對之有所準備,在他們得知(真實)成本之後,顯示其 目標行為 。 解釋 [ 編輯] 人們闡明行為相關的 承諾 。 儘管成本上升,決策仍然保持。 與「『邁入門的腳』技術」不同:低球技術中,立刻請求人們顯示 目標行為 。 分類 : . 市場心理學.

  5. 集體談判 是指 勞方 集體性地透過 工會 ,與 資方 談判僱傭條件,而資方必須參與,而談判結果具有 法律 約束力。 其目的是希望勞資雙方能夠在一個較平等的情況下訂立僱傭條件,以保障勞方應有的權益。 而 集體談判權 就是一些國家及地區賦予 勞工 的一種 權利 。 各地情況 [ 編輯] 香港 [ 編輯] 在 香港英治 末期,英國殖民香港時期英方恐怕工會權力日增,損害英資在港利益所以一直不承認集體談判權, 香港立法局 於1997年6月26日通過由 職工盟 秘書長 李卓人 提交的《僱員代表權、諮詢權及集體談判權條例》(簡稱《集體談判權條例》)及多條與 勞工權益 有關的私人條例草案。

  6. 葵青貨櫃碼頭工潮 是指由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外判 工人 於2013年3月28日開始發起的一場 工業行動 ,成為 香港 戰後 最長的一次 工人運動 。 最後事件以9.8%的加薪幅度達成共識於2013年5月6日結束長達40日的工潮運動。 背景 [ 編輯] 2012年9月末,碼頭工友在facebook開設「碼頭的辛酸」專頁,希望讓公眾了解貨櫃碼頭不為人知的情況,透過分享工作期間的圖片,展示工友的待遇以及環境十分欠佳,意外頻繁發生。 2013年1月, 爽報 記者在碼頭員工協助下,一連七日潛入碼頭禁區暗訪,直擊貨運工作情況。 報道表示七日內,各種撞車、貨櫃倒塌意外,幾乎日日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