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8日 · 09 4月 2024. 醫療新領域:冠狀動脈鈣化血管處理的新技術. 蔡曉陽醫生 AM730. 冠狀動脈鈣化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當冠狀動脈中的血管壁因鈣化而變硬進而導致冠狀動脈狹窄影響血液的正常流動便會增加心肌梗塞和中風的風險。 以往嚴重的冠狀動脈血管閉塞,都需要進行開胸搭橋手術,患者的術後康復往往需要很長時間。 近年來一些用於處理冠狀動脈血管鈣化的新技術,幫助醫生在放入支架前,先處理好鈣化嚴重的心血管壁,讓醫生在移除這些「障礙物」後,才放入支架。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心臟科陳裕豪醫生在醫院公眾論壇上,透過生動精簡的演說,為大家解說這些新技術如何協助處理冠狀動脈鈣化的問題,讓與會的公眾人士眼界大開。 血管鈣化可以說是通波仔的大敵。

  2. 2024年4月8日 · 冠狀動脈鈣化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當冠狀動脈中的血管壁因鈣化而變硬進而導致冠狀動脈狹窄影響血液的正常流動便會增加心肌梗塞和中風的風險。 以往嚴重的冠狀動脈血管閉塞,都需要進行開胸搭橋手術,患者的術後康復往往需要很長時間。 近年來一些用於處理冠狀動脈血管鈣化的新技術,幫助醫生在放入支架前,先處理好鈣化嚴重的心血管壁,讓醫生在移除這些「障礙物」後,才放入支架。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心臟科陳裕豪醫生在醫院公眾論壇上,透過生動精簡的演說,為大家解說這些新技術如何協助處理冠狀動脈鈣化的問題,讓與會的公眾人士眼界大開。 血管鈣化可以說是通波仔的大敵。

  3. 2024年4月8日 · 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心脏科陈裕豪医生在医院公众论坛上透过生动精简的演说为大家解说这些新技术如何协助处理冠状动脉钙化的问题让与会的公众人士眼界大开。 血管钙化可以说是通波仔的大敌。 血管内积聚胆固醇斑块时会引起发炎的反应,在修复过程中会在血管内释放出细胞的钙质,令钙化物积聚和凝固,阻塞甚至完全封闭血管,而支架上的药物亦会被钙化物阻碍,不能完全深入血管内壁,以致影响预期的治疗效果。 过去十多年,医学界主要采用「高压球囊扩张术」和「带刀锋球囊治疗」两种方案应对钙化问题。 这些技术令患者在不需要进行开胸手术的情况下,仍可透过微创手术恢复心血管健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冠状动脉钙化血管处理的理解和治疗方法也不断进步,对手术的治疗效果大有裨益。

  4. 其他人也問了

  5. 現時常用的瀉水有兩類公立醫院較常用的一種不會吸引身體的水份單靠飲用的水量帶出糞便副作用較少惟味道不算可口過程中需飲用的水量較多3 至 4 公升)。 另一種常用瀉水會吸引體內水份至腸道,從而產生放瀉作用,只需分兩次將瀉粉加入 180 毫升開水飲用,隨後再飲約 1 公升水,總飲水量較少(2 至 3 公升),惟此方法有機會引起電解質失衡,不適合患心臟病或腎病人士。 照腸鏡時需把 90 公分的內窺鏡放入腸道,若不進行麻醉,過程會相當不舒服。 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靜脈注射鎮靜劑,效果有如安眠藥加止痛藥,病人會進入淺層睡眠狀態。 另一種是由麻醉科醫生進行的監察麻醉,病人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過程中不會有知覺。 那完成照腸後,何時要再做檢查呢?

  6. 24 Apr 2020. 綠茵醫道:難以觸摸的腸化生(刊登於蘋果日報)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2020 年4 月 24 日. 彭慶茵醫生——中大醫務中心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綠茵醫道難以觸摸的腸化生刊登於蘋果日報) 不時也有病人在檢查時發現胃部有腸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而來向我尋求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看看應該如何處理才好。 腸化生是胃癌演變的其中一個狀態,與「癌」有關自然令病人惶恐不安,擔心若不及時治療,最終真的會患上胃癌。 腸化生是指胃部的細胞內膜,被小腸內膜細胞所取代,仍算是良性變異,但因涉及在胃癌演變過程之中,故被視為癌前病變。

  7. 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靜脈注射鎮靜劑,效果有如安眠藥加止痛藥,病人會進入淺層睡眠狀態。 另一種是由麻醉科醫生進行的監察麻醉,病人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過程中不會有知覺。 那完成照腸後,何時要再做檢查呢? 這要視乎檢查結果而定,包括瘜肉的數量、體積、種類,以及病人本身的患癌風險。 若腸內沒有瘜肉,亦無家族病史,便可十年後再檢查,較高風險人士則可能要較常檢查。 至於照腸鏡的併發症風險,麻醉藥物引起過敏的情況並不常見,穿腸或出血的機會分別約 1000 至2000 分之一及 200 分之一。 若醫生評估病人有出血風險,會採取適當措施以減低出血機會。 病人亦要留意,照腸鏡後 10 日內是否有大便帶血。 雖然照腸鏡的過程不算舒適,但年屆 50 歲的市民都應該接受檢查,及早監察大腸癌風險。

  8. 大腸癌篩查計劃. 根據衞生署網頁數據,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癌症之一。 於2020年,共錄得5,087宗新登記個案,當中超過九成患者年齡在50歲或以上。 本港致命癌症中,大腸癌則排行第二位。 2021年,死亡個案達2,298宗。 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現正提供大腸癌篩查計劃,政府全數資助 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無需額外付費。 參加者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 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更多有關大腸癌篩查計劃的資訊,可參考以下網頁: https://www.colonscreen.gov.hk/tc/public/index.html. 查詢: 3468 7141.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