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3月15日 · 積存在體內的尿液容易變成細菌的溫床增加患上尿道炎的風險一歲過後女童的患病率顯著較高原因是女孩的尿道較短肛門和排尿位置較接近。 稍不注意衞生,排泄物中的細菌便有機會從肛門走到尿道,引致發炎。 抗生素治療不可任意停藥. 醫生會收集小便作化驗及細菌培植以診斷孩子是否患有尿道炎,若是確診一般會處方為期7至14日的口服抗生素。 視乎病情嚴重程度,醫生會決定是否採用驗血、超聲波、尿液倒流造影或同位素掃描,找出感染位置、檢查有否腎臟損傷或尿道結構問題。 若延誤診治,尿道炎可能影響整個泌尿系統,導致蛋白尿、腎功能失調、血壓高等嚴重後遺症。 如何預防小兒尿道炎? 預防孩子患上尿道炎,父母要引導小朋友多喝水及不要養成常憋尿的壞習慣。

  2. 2020年8月27日 · 廁所可成感染源頭 教你去洗手間8招防疫 做少一步隨時令病毒擴散. 日本節目實測尿兜小便如何減少反彈. 另外日本有節目實測小便時瞄準馬桶內壁的話反彈會是最嚴重。 反而垂直向水面的話,反彈就會大幅減少。 日本NHK節目《 ためしてガッテン 》實測,將馬桶內壁分成4部分,分別是左右兩邊、正對面、靠近使用者的反面及水面,模仿男士站在馬桶前方小便的角度,將300毫升(即成年人平均每次小便量)的螢光液體射向不同表面,實驗同時亦測試了加一張紙巾在水面,以及站在馬桶正上方小便。 測試結果顯示,馬桶內壁正對面使用者的一方反彈了約7550滴液體,成為反彈最多的一面。 第2多是向着水面小便,會反彈出372滴液體。 而向着左右兩邊或靠近使用者的反面則錄得分別是293滴及277滴。

  3. 2023年8月20日 · 患者還應抽血驗腦下垂體和男性荷爾蒙並看泌尿科醫生進行身體檢查翁淑菲醫生指如果懷疑逆行射精患者應在性高潮後提交第一份尿液樣本以檢查是否有精子存在這些檢查的目的是找出無精症的原因以決定最佳治療方案。 無精症如何治療?

    • 「醫生荒」原因一:高壓環境
    • 「醫生荒」原因二:求醫門檻低
    • 「醫生荒」原因三:人手分配問題

    從個人層面上看,醫療行業從來都不是易事。我想每位新入行的醫生都有心理準備去面對高壓的工作環境,但到真正當前線醫生時,面對不設上限的工作量,努力捱過今天,明天還有更多工作等著要處理;這星期努力過了,下星期、下個月、下年要更努力,更不用說不斷加班、連做30多小時的on call制度。這種無了期的磨鍊是最磨蝕意志的。以冬季流感高峰期為例,有超過十天急症室求診人次約7,000次,內科住院病床佔用率超過100%,伊利沙伯醫院內科病床使用率更高達130%!(註:這是數字遊戲)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從病人角度看,只要持有效香港身分證,約9成的醫療費用都由政府承擔。領取綜緩人士更可向社署申請醫療收費減免。有了政府大幅資助,求診門檻極低,造成市⺠優先選用公院醫療服務,公私營醫療的天秤亦往公立醫院側傾倒。 根據醫務委員會網站資料,香港現有約1.5萬位註冊醫生。當中45%為公立醫院醫生,負責香港約九成的醫療服務;其餘55%為私營機構醫生,負責香港餘下一成的醫療服務。老實說,筆者不敢相信兩者差距會如此極端,但引申出來的公私營醫療失衡問題,大家有目共睹。

    當然,人手不足是不爭的事實,以醫生佔人口比例,每一千名香港市⺠有1.99名醫生(2020年年中人口估計為7,509,200)。相比德國比例為4.2名、意大利4名、奧地利5.1名,香港的數字絕對稱不上好。 Q:醫管局怎樣分配這緊絀的人手呢? A:急症室、兒科、內科及老人科一直是公立醫院的壓力重點。引述佘達明先生的觀點,以上科目的前線醫生數量在過去10年沒有增⻑。就算有增加的1,000名醫生,醫管局也沒有調配人手至壓力點。在人口急劇老化、醫療需求日漸增加的情況下,前線醫生的工作量與壓力日益嚴重。 Q:政府或醫管局有嘗試改善制度嗎? A:有的。公私營協作計劃是其中一個方案,可惜以失敗收場。計劃希望將穩定的⻑期患者安排至私營市場,但沒有具體方針、目標與適當監管,最終醫管局只分流到不足0.1%病人至私...

  4. 2023年6月14日 · 盲腸炎的主要成因是盲腸出現阻塞包括盲腸附近的淋巴結腫脹使盲腸的腸壁或外圍受壓形成阻塞另一個原因是盲腸受糞便或寄生蟲堵塞。 司徒醫生指出,當阻塞出現,盲腸的末端會出現腫脹,再加上細菌感染便會形成膿瘡。 嚴重情況下,膿瘡會導致盲腸破裂,引發腹膜炎等併發症。 食物跌入盲腸導致盲腸炎? 坊間流傳兒童飯後跑跑跳跳,食物會跌落盲腸導致盲腸炎,此說法其實毫無根據。 司徒醫生表示,盲腸其實是位於大腸與小腸接駁位的一段腸道,但它並無出口,當有糞便跌落盲腸便無法排出,而糞便長期留在盲腸就會硬化,最終引致盲腸發炎。 盲腸炎痛楚最初圍繞肚臍 然後蔓延右下腹. 盲腸炎發作迅速,主要徵狀由肚痛開始。

  5. 2023年9月1日 · 看到寶寶這種情況,很多父母既擔心又痛心。 兒科專科周中武醫生指,若出現以上情況,其實寶寶可能患上俗稱「百日哭」的腸痙攣 (又稱腸絞痛)。 經醫生確診腸痙攣,可以不處方藥物,由家長抱着寶寶用輕搖、安撫等方法紓緩不適。 出生約百日可自行痊癒. 兒科專科周中武醫生表示,腸道肌肉痙攣可能使初生嬰兒感到不適,但不影響腸道健康,而且比起在媽媽的子宮裏,出生後周圍環境的刺激源源不絕,寶寶要花時間適應。 「百日哭」怎麼安撫都停不了. 因此,寶寶出現「百日哭」的時候,可能會哭得拳頭緊握,任家長怎麼安撫都停不了,家裏每星期總有幾天不得安寧。 不過,他們哭鬧完又可以如常生活。 症狀一般會在3至4個月大自行好轉. 一般而言,這些症狀會在3至4個月大,即約出生一百日後會自行好轉。

  6. 2020年9月29日 · 如發現耳朵不適或聽力減弱的情況,應儘快求醫或向醫護人員請教,以了解問題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