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6日 · 23條白紙草案諮詢 鄧炳強:非最有效.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明年內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 保安局長鄧炳強昨稱會做多樣諮詢工作,任何市民都可表達意見,但對於是否用「白紙草案」,即不設大前提以擬稿形式收集意見,他指白紙 ...

  2. 2024年5月3日 · 周顯:愈有知識 愈會沉迷. 【明報專訊】就我所知,陳百祥,即阿叻,大約在2000年時,曾經在電視台講過馬,而在那時,他曾經公開或私下,講過一句聰明的話,如果我記錯,請不要見怪。. 他說的是,我把賭馬的奧秘告訴大家,是想提高參與的人的 ...

    • 參考國家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承襲華人社會傳統價值觀
    • 重新演繹「自由」「民主」
    • 「法治」「公義」意思需澄清

    第一,是參考國家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於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及在全國提倡的。核心價值觀共12個,分3個不同層面:國家層面方面,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方面,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個人層面方面,準則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國家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港人持守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價值觀念,字面上可說十分相近、分別不大。港人感到較為陌生的,可能是富強和愛國兩個觀念。港人本來就沒有什麼國家觀念,對國家的發展,過去也缺乏認識,並不了解國家怎樣從一窮二白到今天的「小康」社會。所以,對於國家以富強為發展目標,其背後的原因和理據,港人多沒有好好掌握。 這欄過去討論「愛國」時,曾引起一些人的疑問:港人怎會不愛國?九成以...

    第二,香港是華人社會,九成以上住在這裏的都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龍的傳人」;所以,要重塑港人的價值觀,也不能忽視傳統以來中國人信奉的價值觀念。政府在宣傳短片中,也一再重申,一些傳統觀念如孝敬、勤奮等,都是值得港人薪火相傳的價值。筆者過去談論港人價值觀時,有以下的看法:「我認為在這些『核心價值』(作者按: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背後,港人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價值……包括誠信、廉潔、仁愛和克制。」(《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頁130) 承襲傳統價值觀念,並且應用於今天的香港,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香港是多元化社會,港人對價值觀念的看法並不一致,以「孝敬」為例:30多年前,我問學生是否有責任供養自己的父母,當時八成以上的同學表示認同;幾年前,我問學生同一條問題,40多位同學中只有兩三位舉手同...

    第三,是重新演繹港人價值觀念中一些關鍵詞語(key ideas),其中以自由和民主最難取得港人共同接受的解釋。「完善選舉制度法例」出台後,政府解說此舉是令選舉制度更有代表性,避免選舉對社會帶來破壞;不過,民間卻有不少聲音認為,這樣的選舉安排是民主倒退,香港居民的選舉權受到嚴重傷害。事實是怎麼一回事?政府需要澄清,市民多不明白完善後的選舉制度的意義和目的。 《港區國安法》訂立後,港人對自己享有的自由和權利,也有不少迷惑。政府雖然一再強調,港人不做危害國家和特區政府的事,港區國安法對他們的生活不會有影響。但港人安心嗎?還是心中仍有疑慮?筆者講過,港人移民原因之一,是他們不相信香港是他們可以安心居住的地方。港區國安法的制定,自有其必要性,否則2019年下半年出現的暴力和破壞不會得到遏止,香港或許真...

    最後,還有兩個觀念需要澄清:一是「法治」,二是「公義」。港人對「法治」的理解一向以來並不複雜,簡單來說,法治就是依法辦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近年,不同人士對法治有不同說法,港人開始迷惑了。同樣,公義與否從來沒有單一的標準,「行公義」雖是十分崇高的理想,但公義不是一己的私見,唯有以謙卑的心,理解和容納別人的意見,公義才會彰顯。 我們得承認,港人向來持守的價值觀念,今天出現了無比的混亂,如何重塑港人的價值觀,看來港人必須加倍努力,尋求共識,否則互不相讓,各走極端,香港不會是公平和關愛的社會,更可能返回上世紀60、70年代的情况——港人的價值取向,一切以金錢(搵銀)為準,所謂香港精神,離不開個人的財富和享受。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3. 2024年3月1日 · 諮詢工作最大目的,並不是尋求表態式的支持,而是聽取不同持份者的關切,以及有建設性的意見。 本港法律界人士和兩大法律專業組織,都就23條立法提供了很多寶貴意見,當局應該虛心聆聽他們的建議,在維護國安和保障個人權利之間,尋求適當平衡。

  4. 2024年5月3日 · 【明報文章】香港人快樂嗎? 他們感到幸福嗎? 根據聯合國《2024年世界幸福報告》發表的數字,香港在143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86位,不僅大幅落後新加坡的第30位,也比不上日本的第51位和韓國的第52位。 另一個由和富社會企業所做的「家庭開心指數」調查,本港家庭在2023年的不快樂數目,若與疫情期間的兩三年比較,不但沒有减少,且有增加,年輕的較年長的更不快樂(見去年6月29日《明報》報道)。 筆者過去講過,這些調查反映的是一般情况,並不代表個人感受,但可看到整體社會變化。 筆者參考以上兩項調查的結果,及一些關於港人生活感受的報道,綜合分析港人不快樂或無法快樂的原因;以下分析按照的是港人的不同年齡組別。 社會人士常對長者有負面印象. 首先,是老年人的年齡組別。

  5. 2024年5月19日 ·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表示管理局的原則很簡單必須守法持平和公正做文化藝術有很多表達方式而方式一定要有藝術角度不能偏頗強調若把某種政治或煽動藏入文化裏面表現出來管理局絕不姑息。 倘表現某種政治或煽動 絕不姑息. 唐英年在有線新聞《有理有得傾》表示,香港1997年回歸時就應為23條立法,香港不能成為國家的弱點,23條與《港區國安法》相輔相成,而2020年國安法通過後,西九管理局曾召開會議,表明西九須遵從守法、持平和公平的原則。 現展覽無偏頗 表達藝術品故事. 被問到有否展品須收回,唐英年則說,目前所有展覽都是很完整地、從總體藝術角度策展,無任何偏頗,而有關藝術品只是表達某個時代或某種藝術品的故事。

  6. 2024年1月8日 · 重要原則是:重複的手法必須十分精準、認清目標,否則只會令人討厭反胃(obnoxious)。 因此,重複能否發揮大作用,要看一系列因素,包括隔多久重複一次(譬如一個月內太密集的宣傳未必有效)、時間長短(太長時間不停重複只會令人煩厭,所以子女都害怕家長無了期為同一件事嚕嗦;註3)。 譬如一所學校為推行反歧視教育,鼓勵學生自願課餘額外接受每周一小時培訓,老師於是開始密集式宣傳反歧視乃國際人權基礎,又掛海報又出WhatsApp,更叫家長會幫忙;最終為顯示課程成功,學校領導要求點出席人數,老師、家長於是更出力宣傳。 後果必是:學生心不甘、情不願上課,老師做更多課外工作,人數當然達標,可向領導交差;但宣傳手法的重點,已由反歧視轉至出席人數,變得煩擾。 老師和學生亦因此對反歧視精神愈加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