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www.filmcritics.org.hk › film-review › node型男 | 香港影評庫

    2017年7月4日 · 跑去看《戀戰特務王》(Knight And Day),發覺看湯告魯斯扮瀟灑有型,原來頗受罪的, 這一代型男或許是時候改變一下,例如在《雷霆喪星》(Tropic Thunder)的禿頭哨牙佬,便是精彩的演出。

  2. 2017年7月2日 · 1992年,張之亮導演的《籠民》開了我的眼界,永誌難忘。 當年我還是個初入行的小記者,記者工作讓我接觸不同階層的人,改變了我的價值觀,《籠民》是關於一群生活於狹窄籠屋的窮人故事,令我明白電影關注社會的力量。 張之亮因而成為我尊敬的導演,當年我和公司的一位娛樂記者很熟落,偶然提到《籠民》,他後來採訪張之亮,張之亮寫了幾句感謝和鼓勵的說話贈給我,還拿著信紙拍了張照片。 當時張導演那份熱誠令我很感動,之後一直看他在UFO時期拍攝的電影,如《等着你回來》及《流星語》等都不錯,但從2001年的《慌心假期》後,便少見張導新作。

  3. 1995年1月1日 · 一向對洪金寶導演的影片有所拒抗,尤其是他當紅時期的作品,像《富貴列車》、《東方禿鷹》等,那種反智、賤視女性的粗鄙態度,確實叫人難以接受;同時漠視外型的局限,處處要將自己塑造成占士邦式的英雄人物,不但智勇雙全、兼且風流倜儻 ...

  4. 2017年6月9日 · 1963 年是片中大頭嬰出生的年份,那一年可能是科幻片熱潮在提出警告,環境污染及核能發展會怏及下一代,然而那一年又是嬰兒出生率奇高的一年,所謂嬰兒潮的高峰期。 我於是如片中的記者 Mavis(何超儀飾),繼續朝這方向追尋下去。 當年的真相如洋蔥撕下一片片的呈現出來,再不是當日少女護士的遙遙外望,也不是當事人女兒的複述,魚眼變形鏡頭下營造出來的回憶,是一群由恐懼演變成歇斯底里的小學生,向著大頭嬰擲石唾罵。 這是事態追尋下的因由呈現,如今處於二十一世紀,利用我們已認識到的歷史軌跡去對照,檢閱到的是一個赤裸而殘酷的成長記認;戰時及戰後出生第一代,沾染著昇平社會不自覺的開放任性,於六十年代末「修成正果」,為時代寫下反叛的印記,之後更可成為七十年代的棟樑,八十年代的權力人物。

  5. 2015年5月19日 · Google. 王家衞雖然是九十年代香港影壇的文化新貴(最多文化人討論),但文化界對他的支持卻並非一面倒﹕先是《阿飛正傳》,不少老一輩的影評人嫌它思想深度不足及歷史面貌含糊;然後是《重慶森林》,反過來是年輕影評人提出反王家衞神話的呼籲;《東邪西毒》更極端,不但口味兩極分化,連一般新聞報道也冷嘲熱諷(《壹週刊》的威尼斯影展報道)。 這種情形在八十年代初期新浪潮湧現之後,實在很難想像。 在當時,像王家衞這種嘗試的作品其實並不鮮見(再一次提起黃志強的《打擂台》及方育平的《美國心》),即使給視為失敗作,也不見得會有輿論大舉攻擊,反而還得到不少同情分和支持。

  6. 2016年9月26日 · 還有原本生活優裕,家庭卻突生變化,一下子面臨失學的杜小康;天生禿頭特別行為贏得自尊的陸鶴。 桑桑還為學校一位年輕的男教師充當信使,向村中的白雀姐姐傳遞信件,但是兩人的戀愛沒有成功,白雀始終被父親安排嫁到別處去了,桑桑認為 ...

  7. 2016年9月26日 · 《發光石頭》的頭四十分鐘真是很好看,首先是一段 video 的鑽石山木屋區 片段,小兄妹的遊玩,道出「鑽石山一定有鑽石」的迷思。 然後是走進太子道西一富裕夫婦的家庭,小妹被收養後有自己一間房,但秘密就出在那張床身上。 導演鄭保瑞的技法很引人入勝,是我近年看過最印象深刻的港產片懸 疑片段。 而當張達明這個後現代小偷出現時,情況還是控制得不錯;只是再 發展下去,《發光石頭》對於回憶、事實,以及成長傷痛的描寫,只是原地 踏步的發展,令電影不再發光了。 這其實是遲來了的一齣「後九七」電影,親父自殺,收養的家庭有他們精神不穩的狀況,而關係怎也不能太親近,而促使這對兄妹隔著床板的幻想。 但《發光石頭》的鑽石山意象不夠深入,未能點出這十幾年來的「香港 」 發展,最後停留於個人自憐的單方面情緒孤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