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月11日 · 專家分享了三大原則: 一、穩住自身情緒,觀察、傾聽與理解孩子. 白麗芳說根據過往的調查與研究孩子被欺負或被霸凌卻不敢跟父母講通常是因為擔心事態變更糟,「孩子最怕的就是大人一聽完後就跑到學校想處理結果把事情搞得更大。 」父母自身要穩住,情緒反應別太激烈,畢竟孩子才是當事人,得優先照顧孩子的心情。 臨床心理師、暢銷書作家王意中也說,孩子碰上這類事件,父母難免焦急,但還是別太衝動,最忌諱直衝學校興師問罪。 王意中還提醒,不見得每個孩子都願意談這類事情,父母永遠要記得「孩子不說,不表示孩子沒事」,如果父母夠敏感、細膩,應該能感覺到孩子的不對勁,平常就要多關心,觀察、傾聽與理解孩子是最重要的。 二、避免說錯話,對孩子造成二度傷害. 父母除了要穩住情緒,還要「小心說話」。

  2. 2023年3月20日 · 黃士倫引用美國心理學會的防範霸凌方針建議父母應扮演好時時觀察孩子狀況的角色檢視是否有任何跡象因為孩子們可能不會將被霸凌的事情告訴父母身為家長應能敏銳觀察。 」被霸凌跡象包括: 哭泣。 做噩夢。 食慾下降。 衣服破爛。 對上學猶豫不決。 普遍抑鬱和焦慮當父母發現孩子有遭受欺負的跡象黃士倫強調請別要求孩子忍受他或是隨他們去」。 家長應做的恰恰相反,須建立與孩子對談的機會,能夠更了解學校的真實情況的同時,也可從中思考採取何種適當措施,來糾正相關的情況。 最重要的是,應讓孩子知道父母會幫助他們,並盡量不要進行反擊。 不反擊也會有應對方法,黃士倫認為,家長與孩子一起尋找,在學校做出裁決之前,不會被壓垮或打敗的方法。

  3. 2021年2月21日 · 你有看到某樣東西就會馬上毛骨悚然、直接逃走的經驗嗎? 小寶因為小時候曾男同學捉弄,趁小寶沒注意,把肥大的毛毛蟲放在小寶身上,從那時候開始,小寶看到毛毛蟲都會尖叫持續 3 分鐘,像失去理智一樣的直接逃走。 當我們在經歷創傷經驗時,會處在一種情感跟理智斷線的狀態。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衛生醫療事務委員會委員蔡曉雯說:「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我們的感性跟理性在大腦中屬於不同的兩個區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是理性的,但當我們掉入創傷記憶,大腦經常會變成感性在主導,理性經常無法好好管理感性。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創傷,從怕毛毛蟲這種較小的事件,到霸凌、性侵等較嚴重的案例,都算是創傷。 有時候沒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診斷是因為沒有去看醫生,但儘管沒有診斷,有些創傷其實是很嚴重的。

  4. 2022年10月11日 · 在跟孩子談的過程中,得先協助孩子釐清思緒。 溫美玉表示大人的人生經驗比較豐富通常能判斷事情的嚴重程度假如孩子已有創傷甚至是被霸凌當然得趕快行動但倘若沒那麼嚴重建議別貿然介入尤其忌諱直接去問對方家長可以先跟孩子集思廣益開放式的聊聊有哪些解方。 必要時,也可以和老師談談,瞭解事情全貌與問題核心。 任教已30多年的彰化縣東興國小教師廖寶慧說,孩子在家跟在校的表現,常常差很大,而且老師接觸的孩子畢竟比較多,又每天在校看著全班,常能提供許多重要訊息。 比方說,孩子有時不受歡迎,只是外表沒打點整潔,或有些壞習慣如挖鼻孔、咬指甲,或常打斷他人說話等,這類原因只要揪出,便能對症下藥。

  5. 2023年3月25日 · 台灣社會復健心理協會理事長張自強指出霸凌主出現在被害者受害人與加害者行為人雙方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可能一方是主管老師身強體壯者等受害者一再重複遭受言語或身體的直接間接傷害即被視為霸凌目前教育部將霸凌分為肢體霸凌關係霸凌言語霸凌網路霸凌及反擊霸凌其中言語霸凌最常見包括辱罵誹謗謠言嘲笑騷擾威脅等。 當學生在校遭受言語或肢體霸凌時,有些人會將責任歸咎在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的錯,或抗壓性不足才無法接受,這種心態父母也同理。 但張自強強調,每人對於霸凌的接受度和感受都不同,因此他鼓勵孩子們,「如果自己已經因欺凌而產生焦慮或壓力時,應該勇敢向師長或親友求救,不要因羞於開口而讓負面情緒不斷滋生。

  6. 2021年4月12日 · 潘奕瑄臨床心理師提及,並非所有負向情緒都和童年有關,若想做更多自我探索,可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或可應用以下方法,協助自己覺察負面情緒並跳脫其影響: 1.坦然面對:抱持不評價而好奇的心,觀察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並對這些內容保持寬容與接納,而非不斷抵抗、感到疲勞。 2.改變觀點:嘗試用旁觀者的角度看事情。 如以第三人稱書寫事件、想法與感受,像是「他今天經歷了……感到……。 」等;同時注意,拉開距離、放寬視野並非正向思考,若一味要求自己思考事物正向的一面,也是對情緒的否定與壓抑,無助緩解情緒。 3.向著目標前行:專注建構想要的生活。 過去的失落或當前的不順遂可能無法改變,負向情緒也難完全消除,但努力朝向目標前進、實現自我時的滿足和成就感,可慢慢減少過去負向經驗在生命中的比重。

  7. 2019年3月1日 · 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塞什麼東西過來都不要拿! 害怕失去的稟賦效應. 有一句俗話是,「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表示任何再好的東西,都不如自己握在手中的。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比如2台完全一樣的車拿來比較,還是會覺得自己的那台車更好一些。 加拿大的經濟學家克尼區(Jack Knetsch)在1984年做了一個關於樂透彩的實驗,研究團隊先分配給受測者樂透彩或是2美元,隔幾天詢問是否有人要選擇換成錢、或是換成彩券的人很少,即使樂透彩中獎機率是一樣的,但大家對於拿到手中的東西比較不願意放棄。 這種狀態不只在物質上呈現,在情感、想法、認知上都有類似的情形,只要是自己擁有的,就算品質再差、或是客觀事實上其他東西比較優秀,也會為自己擁有的東西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