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29日 · 從參與者視角看修路和淨灘義工活動. 2023/11/29. A A A. 過去數年也算投入過修路、淨山和淨灘,或許可以就自身的經驗和感受提供別個角度讓大家思考修路和淨灘淨山義工是甚麼一回事。. 先簡單交待一下「手作步道」的背景。. 當年民間團體有見山徑水泥 ...

  2. 2015年6月10日 · A A A. 迷路被困被圍被消失的路線。 我遇上的,你也可能會遇上。 遠足以來,遇到不少行山人和事。 這些經歷,雖說不上是經驗之談,卻可以與大家分享。 如果大家需要一些正確的行山知識或遇上意外時穩妥的應變方法,可詳閱官方的〈 遠足安全指引 〉。 那以下三千餘字就不用看下去了,講完。 好好,你對非官腔的文章興趣大一點。 那以下的行山實況,可作為一些另類的參考。 如果是行山老手,看看好了;行山新手的話,還是看看好了。 看不明白的指示牌. 先來個看似是常識但卻又很常遇見的情況:有位山友在水牛山附近的路牌旁問道:「這個方向是前往某某地方的嗎? 那裡有巴士可乘搭吧? 假設地圖上有地點A-B-C-D,而C點另有山徑可退出至E;而你所計劃的路線是A-B-C。

  3. 2016年6月23日 · A A A. 「啪~啪~啪! 」在西貢下洋的村屋後方,兩條大漢光著上身,蹲著揮斧砍樹。 我們當時行山閱歷尚淺,有點害怕,又正迷路間,於是低頭匆匆走過,沒有多看一眼。 現在回想起來他們很可能正在砍伐沉香可恨當時沒有報警處理。 。。。 很久以前,在前往梧桐寨瀑布途中,迎面而來幾名身穿登山裝束的男子。 他們攜著大型的捕蝶網,似乎剛捕捉完獵物正要離去。 當時想要出言阻止,又不知如何開口,把說話硬生生吞回肚子裡。 回家翻閱有關蜻蜓物種的圖書,背頁的照片上赫然就是這幾名男子,照片下方的介紹為「漁護署蜻蜓工作小組」。 這次算我走運,否則便要弄出個大頭佛來。 。。。 有一次,在荃錦坳的荃錦自然教育徑,有位媽媽帶著她的兒子閒遊。

  4. 白馬行後記. 在白馬八天的行程很緊湊,多得白馬先生一直的安排和協助。. 在白馬登山還是有不少事情需要留意的,我在這裡綜合了一些建議給大家參考。. 如第一天的遊記所述,計劃行程前先要確認各山屋的營業時間。. 有關資料可參考「 山小屋情報 ...

  5. 2018/04/29. A A A. 行山多年,路上每次的見聞,都會不斷調整著個人的環境意識,觀察事物的視角亦隨之改變:從遠處的風景,慢慢轉移至身旁左右。 像是把鏡頭的焦點由遠調近,對焦在身處的地方。 山徑是通往自然的主要途徑。 對山的第一印象,當始於接觸山徑的那一刻。 不論是山徑的外觀、腳下的觸感,還是相關的輔助設施,都會直接影響登山者的郊遊體驗。 早陣子到鹿巢山行山,起步點在大水坑村。 村後有棵樟樹,樹齡約二百年,名「百子千孫樹」。 這棵老樹雖說不上巨大,但其主樹幹低處卻長出了十三根支幹,甚為少見。 探過古樹後,隨即轉往山上走。 甫鑽進山徑,赫然眼前情景怔住。 這條山徑雖然沒蓋上水泥,道旁也未設大型設施,卻滿布了各式各樣的雜物。

  6. 2022年8月28日 · A A A. 草叢半掩的垃圾像長了尖刺,戳痛我的眼睛。 捏著夾子,把藏身的瓶罐、包裝、紙巾逐一撿起,放進袋子。 手提一袋,背負一袋,笨手笨腳地邊走邊撿。 在一眾尋趣玩樂的遊人中,撿垃圾的行徑分外怪異,惹人側目,自覺有如異類。 為免尷尬,只好裝作若無其事,自顧自低頭的撿,儘量避免與途人作眼神接觸。 唯一能讓我擺脫窘境的,是跟淨山的山友相遇。 好比在行軍路上遇到援兵,不至孤軍作戰,令人鬆一口氣。 有時我們會相視而笑,彼此心念不必言說,因為心裡明白;有時則會互通消息,交換路況資訊。 不過,淨山時偶爾也會聽到途人跟我說:「唔該曬! 」寥寥數語,卻教人不知所措。 我總覺得,在如此情境下怎麼回答都不對。 「唔使客氣! 」:可客套話又何用跟我說呢? 賦予我們的、供給我們的、包容我們的從來都是山海大地。

  7. 2020年9月15日 · A A A. 早前電視節目《東張西望》介紹「爛排」(坊間稱「綠蛋島」)引起極大迴響。 網民群起抨擊,認為節目將平時較少遊人到訪的地點廣泛曝光,會導致民眾蜂擁而至,造成環境破壞。 破壞環境的遊人本該負上最大責任,但網上的言論幾乎一面倒把矛頭指向該節目。 那麼,公開郊遊地點真的如此罪大惡極? 雖然已很久沒收看本地電視節目,為此我還是硬著頭皮,一口氣的看了十集《東張西望》。 《東張西望》並非專門的行山節目,每輯的內容混集了時事新聞、社會熱門話題和娛樂等綜合資訊,當中不乏與郊野有關的報導。 這十集的主題涵蓋了景點介紹、環境污染和行山安全等問題。 誠然節目的製作並非那麼差劣不堪,但當中還是有幾點觀察值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