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2日 · 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關鍵步驟, 就是在寫日記、筆記時,多思考「下一次行動」 。. 最近在旅行途中,來到一個很久之前到過的地點,想要查詢一下之前在這個地點的旅行經驗,於是我找回當時的旅行日記,發現裡面有一個簡單的「下一步行動」註記 ...

  2. 2022年1月23日 · 01. 超市採購清單. 建立一則專屬的「超市採購清單」筆記,建立幾個常去超市的關鍵字,這樣之後只要輸入超市採購,或是特定超市關鍵字,就能搜尋到這則筆記。 生活中隨時註記缺少的物品,例如今天發現咖啡豆快喝完,就搜尋這則筆記,隨手寫下下次要買咖啡豆。 下次要採購時當然也會搜尋這則筆記,自然就能看到之前累積的需要採購的清單。 這樣的方式,不需要複雜表格管理,也不需要額外的標籤或提醒,但幾乎不可能忘記或漏買、多買什麼物品。 每次採購與使用後,把一些好用或不好用的物品寫下註記,幫助下次買到好用、好吃的東西,避免買到地雷。 如果有一些會重複使用的採購清單,例如特殊節日、聚會的採買清單,留下筆記,下次就能重複使用。

    • 任志強 blog1
    • 任志強 blog2
    • 任志強 blog3
    • 任志強 blog4
    • 任志強 blog5
  3. 2018年9月17日 · 第一個方法是:「 根據目標來寫日記 」,不是隨便亂寫,而是寫下今天在目標上做了什麼行動,即使再小都好,讓自己保持在往目標前進的路上。 第二個方法是:「 建立閉環 」,根據目標寫下日記,根據日記繼續修正明天的計畫、未來的目標,然後再寫下執行目標後的日記。 這樣就是一個閉環,表示自己在循環的過程中,專注在一個一致而沒有漏洞的道路上。 老師的書中,當然有他自己寫日記、建立覆盤的方法。 而我自己,則決定把它運用到我的每日子彈行動清單上,並且實踐了一個月有餘,發現真的有幫助,也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具體做法。 一,每日檢視,把行動改寫成日記: 我本來就會有一個類似下圖這樣的「每日子彈行動清單」,這部分我就不再做深入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前面提到的幾篇文章,了解我如何做出這樣的行動清單。

    • 任志強 blog1
    • 任志強 blog2
    • 任志強 blog3
    • 任志強 blog4
    • 一開始就記下「應該如何做?」
    • 把「自己的思考過程」寫下來
    • 不要信任你的腦袋
    • 統一的收件匣
    • 反覆修改你的紀錄
    • 累積自己的sop清單

    以前一開始進入職場時,常常在被交派新任務的時候,我會很單純、很直覺的把這個任務寫下來。這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不就是這樣做嗎?其實這裡問題可大了。 因為我還是常常都會拖到截止日前才草草把任務趕完,明明「應該要做那件事」的便利貼就一直貼在我的眼前,我也都知道要去做那件事情,但為什麼總是沒有真的立刻動手去做呢? 後來我發現,是因為我「記錯重點」了。 當我收到「負責下一期雜誌上的封面故事」這樣的任務時,我單純的紀錄了這件事情,然後每天看著這個重責大任窮擔心,甚至有一點點逃避,直到「死期」到達前,只好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弄出什麼東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改變了一下記錄事情的方法。後來當我接收到類似的任務時,我當下就會立刻做一個「思考轉換」,問自己一個問題:「要完成這件事情應該做些什麼?」 然後,我...

    在開會時的筆記本上,聽到同事們講述著一個一個重點,或是一個一個需要完成的任務,這時候,我很認真的把所有「聽到的」內容都寫下來。 在上課時的課本上,聽著老師講解許多的分析、解釋,我非常專注的把老師所有說過的話、寫過的黑板,盡可能完整的「移植到」我的書本上。 這看起來不是很好嗎?完全就像一個認真的好學生一樣。 然而,我以前在當學生時,最喜歡寫在課本上的不是老師告訴我的筆記,而是我從老師的話裡所反思獲得的各種「自己的想法」,後來我在準備功課時,這些我自己的想法可以提供我更多啟發和學習,對我真正有用。 真正值得記錄的,或許是這些「自己想到」的思考過程。 在開會時,對方提出一個要求,單純把這項任務寫入筆記的當下,自己應該會有一些想法、一些反應,這些內容也應該一起記錄下來,這會是你未來規劃工作、執行企劃...

    想要改變記錄事情的方法,首先就是要認識到:腦袋不是記錄事情的地方。 有時候我們可能是懶惰,或是對自己過度自信,覺得一些小事情,我用腦袋瓜先記住就好,反正等一下就會去做。但以我自己的經驗,這樣的作法,起碼有一半以上的機會,最後都會出包。 千萬不要有這種想法。 任何時候需要記錄事情,就是記錄在你的筆記上,而不是記錄在你的腦袋中,一定要先養成這個習慣。

    這裡的收件匣,不是指電子郵件的收件匣,而是指你收納筆記記錄的地方,無論那是什麼地方,愈統一愈好。 這個收件匣最好能夠隨時隨地被你拿出來儲存記錄、瀏覽記錄:不會出現像是我把客戶電話的便利貼貼在電腦螢幕上,結果出門開會忘記抄下來的糗事;也不會出現隨手把什麼東西記在一張紙條上,以後卻無法從散亂的桌子上找出來的麻煩事。 想一個可以收納你所有記錄的地方,例如你可以把隨手記下的便利貼、紙條,直接黏貼到你的隨身筆記本上面,並且確實養成這個好習慣。 你的紀錄應該統一就在一個地方,沒有第二個地方,這樣才方便你做後續的內容整理、內容延伸。

    前面看起來似乎要不斷記錄任何事情,但是,並非記錄下來即可,把筆記本寫滿不是為了滿足自我的成就感,而是為了要讓這些內容真的發揮作用。 記錄事情就好像是寫一篇文章,第一次記錄只是初步方向,第二次修改開始完善大綱,第三次重看可以補充內容,最後慢慢把每一段文字寫完。 用來記錄事情的紙條、筆記本,最好都保有一定的空白空間,可以讓我不斷的補充新的內容上去。同一件事情,就是在同一個筆記頁面進行不斷的擴充。 除了以後我要查詢事情時也更加方便外,這樣做的用意,是我可以隨時了解自己的整個思考、規劃過程,以及了解目前這個任務的所有執行狀態,還有包含這個任務其他尚未完成的步驟與目標。 然後從這樣一個「跟著我的行動」不斷增長的記錄中,我可以找到下一步應該做什麼的具體建議。

    有些工作是反覆執行的,例如一些公司裡的行政流程。而愈是這些自己覺得已經很上手的流程,我們愈會覺得:我記得怎麼做。 但即使是自己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也要學會記錄下來。更好的作法,是建立自己的標準作業流程清單:申請一個補助款項的流程是?提出活動邀約的標準格式是?自己上次完成活動進行了哪些步驟? 處理任何事情,無非都是有一個流程,而任何流程的紀錄,都可以幫你確保、確認,自己沒有漏失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也讓自己執行工作時更輕鬆,不用反覆重做太多類似的事情。 更進一步的,當把自己腦袋中、行動裡做過的那些步驟流程也都記錄下來後,我們就可以白紙黑字的好好檢視一下這裡面還有沒有可以最佳化的地方? 下一次可以怎麼安排更好?少掉一個步驟會不會更有效率? 記錄工作上的事情時並非雜亂無章的記,可以試試看把任何事情都變...

  4. 2020年3月3日 · 我在《 大腦減壓的子彈筆記術:用Evernote打造快狠準任務整理系統 》這本書中,也一再強調,真正缺乏效率、缺乏成就的問題,不是自己的個性,也不一定是環境,而是往往在於缺乏為自己建立一套系統。 我自己用來建立這套系統的工具,是 Evernote (目前依然如此)。 而 Notion 是一個我也觀察、研究許久,覺得也很適合用來建立這套系統的工具。 所以今年我有一個目標,希望對 Notion 做更深入的研究,並跟大家分享我研究後的整理方法。 對我個人來說,不是要轉換到 Notion 。 而是我想試試看自己在 Evernote 中建立的系統,如果轉換到 Notion ,可以做哪些調整? 又可以建立怎麼樣的專案、資料庫整理系統? 這對我來說,是很有趣的練習。

    • 任志強 blog1
    • 任志強 blog2
    • 任志強 blog3
    • 任志強 blog4
    • 任志強 blog5
  5. 2016年4月1日 · 1. 連結任務 :建立任務索引,集中工作管理. 這時候 Evernote 比紙本的子彈筆記法更好用的特色就凸顯出來了,那就是「 記事連結 」的功能! 我會在子彈筆記中劃分日期,寫下每日要做的任務行動,但是這時候這些任務關聯到其他筆記資料怎麼辦? 在 Evernote 中就把其他筆記連結進來即可。 下圖中,在子彈任務筆記清單中出現的綠色連結,點擊後,都能打開各自不同的 Evernote 其他筆記。

  6. 2015年8月7日 · 寫日記讓自己開心的途徑有兩種,第一種是我會在任何時候萌生對生活或工作的反省時,就立刻寫下日記,這時候無論是對自己的責備,或是一吐怨氣,但我發現只要試著把當下心情寫下來,並且加上一些想法的推演分析,那麼可以很有效的紓解那鬱悶的心情。 所以我就養成一旦心情煩悶時就立刻寫日記的習慣,而之前分享過的「 IFTTT Do Note 結合 Evernote 的日記寫法 」,就是我現在可以隨時寫日記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