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要點. 在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期間,部長們詳細闡述了旨在提振經濟的具體措施。 計劃包括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可能會提振製造業和消費。 廣義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3%,為近年來最高水平之一,顯示出明顯的積極政策立場。 中國數據回顧(2024 年 1-2 月) 1. 在消費方面,服務業的強勁增長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1 月至2 月期間, 服務相關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按年增長12.3%,為整體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5.5%增速的兩倍多。 在春節假期期間,旅行支出創下新紀錄,遠高於疫情前的水平。 更令人鼓舞的是,耐用品需求也顯示出回升的跡象,甚至在消費升級政策宣佈之前就已出現。 我們預計今年消費仍將是主要增長動力,進一步支持消費升級將有助於激發更廣泛的消費活力。

  2. 2024年4月2日 · 特別是,自2023 年12 月1 日起生效的中國內地遊客免簽證計劃可能會打破現有局面2023 東盟的遊客人數普遍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的70%而馬來西亞的中國內地遊客人數在該地區處於領先地位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的約45%)。

  3. 2023年12月19日 · 香港滙豐. 財富遠見. 聚焦東盟. 通脹降溫,經濟復甦. 聚焦東盟: 通脹降溫,經濟復甦. 2023年12月19日. 要點. 隨著出口出現復甦跡象,我們預計明年東盟的貿易將企穩。 通脹降溫可能會為某些經濟體的減息打開大門,但減息週期可. 能相當短暫。 總而言之,該地區大部分經濟體在龍年應該會實現較快增長。 在經濟持續增長的背景下, 印尼 將要進行大選,其家庭支出增速可能會加快。 泰國 正在努力解決投資疲軟的問題,但寬鬆財政政策起到明顯的提振作用。 得益於出口企穩, 馬來西亞 的情況也應該會有所改善。 菲律賓 有望再次迎來好年頭,經濟增速達到東盟第二高,僅次於 越南 。 越南經濟應該會在充滿挑戰的 2023 年後迎來反彈。

  4. 第. . 邁向後疫情時代對全球問題進行前瞻性分析。 通過各期文章,為您提供專業的、發人深省的見解。 新冠肺炎疫情在經濟衰退期間加速了市場對環境、社會和治理( )因素的認識和整合。 隨著對資訊披露的要求不斷增加,不平等(性別、種族、收入)等社會問題現在已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從近期來看,需要關注的領域包括各國家地區對氣候變化、醫療平等、資料隱私和持續治理改革的新增承諾。 . 去年,由於消費者和企業都在適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生活新模式,因此環境、社會和治理 問題備受關注。 費者與多個趨勢產生了共鳴,包括對健康生活的需求增加、向碳減排轉型以及關注多樣性和平等問題。 各公司和行業也在努力展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降低風險並滿足投資者和監管機構日益增長的需求。

  5. ...... 疫苗取得突破和一些經濟數據改善讓我們在進入2021年之際有理由保持些許樂觀. 我們近期將2021 年和2022年的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分別上調至4.8% 和3.3% 幾乎以任何標準衡量,2020年都是糟糕的一年。 新冠肺炎給世界各地的家庭和企業造成了難以言表的痛苦,數百萬人的生命受到疫情的影響,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出現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收縮,失業率也出現史上最大升幅。 但是,得益於全球科學家取得的驚人進展,疫情結束在望。 英國從12月起為國民接種疫苗,而全球主要疫苗已經在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獲得批准。 由於疫苗分發問題,要保護全世界可能仍需時日,但在黑暗的盡頭終於出現一些清晰的曙光(見圖1)。 圖1 :世界上一些國家/地區已經訂購大量疫苗,問題是疫苗還要等多久?

  6. 新冠肺炎病例數和限制措施仍在增加. 疫苗突破使人們的生活有可能在2021年的某個時間點再度變得更加正常,從而帶來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但是,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增加、病毒新毒株、社交距離限制措施收緊以及一些地方的疫苗推廣計劃延遲,這一切都導致短期增長風險上. 感染人數持續增加令短期增長風險上升. 升。 疫苗接種進展和挑戰. 疫苗推廣速度與有效性之間的矛盾關係,以及病例數的增加,意味著經濟前景存在巨大不確定性。 在疫苗推廣方面,以色列和阿聯酋是領軍者,而英國和美國在十國集團中處於領先地位(見圖1)。 更多疫苗將很快在更多國家獲得批准,且更多疫苗接種計劃即將啟動。

  7. 症令全世界覺醒,認清病患的危害,一同為健康努力。 我們 特別搜羅防患、治療、保健及保障等實用資訊,助您加強自保 實力,繼續守護自己及家人。 03第一章. 個人健康往往與社會狀況息息相關:整體通脹加上大眾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增加,令醫療開支不斷上漲;生活壓力、不良飲食及 生活習慣令病患提早來襲;人口老化加重整個社會的醫療負擔。 凡此種種問題,都與健康環環緊扣,使我們對社會狀況提高警覺, 同時為自己的健康覺醒。 了解當前狀況. 1. AM730:做好保養,避免關節痛(2020年6月23日) 2. 信報:本地大學生怎樣看抑鬱症(劉潔凝,2020年8月6日) 3. 全康澄心基金:港大精神健康研究刊《刺針》— 去年每5人有1人疑患抑鬱或創傷後壓力症,近半不求助反映不信任(眾新聞,2020年01月10日)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