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8 人赞同了该回答. XY,就类似这种问题的邀请,我删除过很多,但这一次我决定不再删除了,我想写一个会被折叠的答案,一言以蔽之: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基本上在接触一些带有感染力的文字之后,人都会有一种错觉,似乎自己已经进入了文字中的那种思维模式,以自己所特有的知识储备,可以将这种思维继续模拟下去,进而也能得出一些类似的独到见解,无形中感觉到一种思维的快感。 这样的体验无疑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只有一点,不要轻易说出去,一旦说出去,这种幻觉就打破了。 因为别人会拿开头的那句话来砸你。 我只说不要轻易说出去,并不是永远不要说出去。 读书时偶有所得,这是好的,但要让这个想法在脑海里多发酵一段时间,问自己两个问题:1,这个想法是否已经有人提出过了?

  2. 2015年3月4日 · 作为一名研究生,政治学往上走的几个类别中国政治制度,政治学理论以及西方思潮 ,其中无论走哪个方向,西方政治思想史是必须学好的,建议你的重点在这里,当前我国对这一块的研究也有了规模,理论方面是基于思想史来讲的,至于思潮嘛 ...

  3. 12. 被浏览. 9,301. 2 个回答. 默认排序. 花森日月. 11 人赞同了该回答. 以 吴宓 为代表的“学衡派”,以 章太炎 为代表的“国故派”,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以 梁漱溟 、熊十力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等诸思想文化流派,以及五四运动之后的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 编辑于 2016-05-26 22:39. 黄双鸿. 爱历史喜文学哈动漫迷小说的半吊子。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发布于 2013-11-17 21:06. 知乎,中文互联网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和创作者聚集的原创内容平台,于 2011 年 1 月正式上线,以「让人们更好的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为品牌使命。

  4. CN盈利会社.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一、现代化意识的曲折显现——从“中体西用”到“西化”、“中西互补” 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单向的历史过程而是近代西方的冲击与东方国家内部回应两者相结合的一… 阅读全文 . 本书采用专论的方式对中国近代社会之思潮进行了探讨研究。 每个专论由各领域资深研究学者撰写。 全书共分十二章,内容涉及导论、人的尊严——人道主义思潮概述、世纪末的新世纪观——进化论思潮、融入与逸出——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思潮评析、“心力”的觉醒与扩张、理性与乌托邦——20世纪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凤凰涅槃的现代之梦——文化激进主义思潮述评、在历史与理念之间——汉宋学术与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向着“无何有…

  5. 尽管我国的 民商事行为 规范不断完善,但民事纠纷的解决并未出现如同 哈耶克 所强调的通过自由的市场机制竞争而形成纠纷解决的“自生秩序”。 相反,由于缺乏法治的传统与经验,在社会各界高呼民主与法制的同时,造成对 诉讼机制 的迷信, 助长了诉讼万能思潮的泛滥 。 一时间,“ 为权利而斗争 …上法庭讨说法”成为民众解决纠纷的首选;漠视 诉讼外纠纷解决制度 ,由国家高度垄断纠纷解决权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法院内部也出现了包揽一切矛盾纠纷、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倾向。 但90年代的中国,我也还是个学生,是不是确有 诉讼万能 思潮的存在,不得而知,相关著述也没看到。 不过这倒是让我想起了这两天看的《 世界文明史 》里的一段(p173),讲的是13世纪中国的社会状况:

  6. www.zhihu.com › topic › 19640729思潮 - 知乎

    解释. 指起伏不平的思想、情绪。 出处. 瞿秋白《饿乡纪程》一.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数据由 搜狗百科 提供. 查看百科全文 . 思潮 sī cháo词性:名词义项一: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数量人的社会政治愿望的思想潮流。 如社会思潮、政治思潮、文学思潮、当代思潮等。 鲁迅《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陶元庆君的绘画,是没有这两重桎梏的。 就因为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 岭南画派是伴随着辛亥革命以及‘五四’新思潮而产生的一个重要画派。

  7. 2023年8月18日 · 21 个回答. 默认排序. 漫读. 因为我们学习的概念,和西方哲学本义的「形而上学」有很大区别。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马哲的时候,课本给我们的解释是: 「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 在课本上,「形而上学」被当成一个贬义词,说谁是形而上学,那一定是在骂他呢。 课本上这样讲不够厚道。 你听说过哪个学科一开始成立的时候就宣称:我们这个学科就是立志要孤立、片面、僵化地研究问题 ⋯⋯ 那我们不就是吃饱了撑的嘛。 课本里给形而上学下定义,就好像学校里调皮的孩子专拿别人的缺点起外号一样。 明明人家也是一个健康、正常的孩子,但外号就叫成了「爱哭鬼」「小胖墩儿」。 我们课本给形而上学找的这个缺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么成天叫人家也不合适呀。 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