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7月21日 · 根據政府統計處2020年資料(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20),政府推算於2039年,60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將上升至超過三百萬。. 從家庭結構的轉變,到人口高齡化的出現,導致護老者所面對的挑戰及負擔大大提升。. 許多「打工仔」都是護老者,他們 ...

    • 認知是解決問題的開端
    • 跨代計劃的三種模式
    • 香港政府做了什麼
    • 他山之石

    從傳統社會過渡至現代社會,除了一系列的觀念及政治經濟作出結構性的轉變外,作為社會組成部分的家庭,也從過往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模式,演變成只有兩代人(加上外傭)組成的「核心家庭」。這意味着,小朋友跟祖父母一輩相處的時間大幅減少。 根據統計處在2011年以長者為主題的人口普查報告中,51.2%的長者與子女同住,23.6%長者與配偶同住,12.7%長者獨居。2014年,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佔人口比例為15%,統計處估計,到了2064年,長者人口比例將會上升至36%,即二百五十八萬人。這顯示香港即將進入高齡化社會。 人口老化是廿一世紀全球已發展地區的趨勢。可以預見,更多社會資源將投放於安老及長者服務。然而,社會上對於長者現存的偏見及負面印象,認為他們是社會的「負擔」,種種也導致「跨代共融」的計劃有了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曾為跨代計劃(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作過定義︰「跨代計劃是令老年人和年輕一代之間進行有目的並持續交流資源和學習的工具。」 「跨代計劃」通常有三種模式︰ 1)長者服務兒童及年輕人 2)兒童及年輕人服務長者 3)長者與年輕人一起服務社區 UNESCO倡議各國政府在制訂各項政策時,把跨代共融的概念,一併列入考慮。

    2007年︰勞工及福利局和安老事務委員會推行「長者學苑」計劃,讓長者進入小學、中學、大專院校繼續學習。 2013年︰香港房屋協會推出以長幼共融為賣點的「樂融軒」,嘗試結合私人住宅與長者屋的設計,其後因高昂的售價而為人詬病。 2016年︰社會福利署推出「為祖父母而設的幼兒照顧訓練課程試驗計劃」,為長者提供幼兒照顧訓練。

    美國西雅圖︰跨代學習中心(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Center) 跨代學習中心為五歲以下的幼童提供託兒服務,這個中心同時是超過四百名長者的安老院。每周有五天,小孩和長者會一起進行不同的活動,包括音樂活動、藝術活動、跳舞、吃午餐、說故事和探訪。 德國︰多代中心(Multi-Generational Houses) 以跨代共融的社區為理念,在社區內提供場所,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增加碰面與交流的機會,將不同社會服務的功能結合,發揮互助精神,呈現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大家庭面貌。 荷蘭︰跨代屋(Humanitas Retirement Home) 老人院提供免費住宿給年輕人,條件是入住者需要義務服務院內的老友記,每月最少提供三十小時服務。該計劃一方面為年輕人解決住宿問題,另一方...

  2. 2013年3月30日 ·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7年公布了《香港拾荒長者研究報告》。 在接受調查的拾荒長者中,超過七成長者因經濟原因而拾荒 (33.3%因維持生計,40.9%因幫補家計而拾荒)。 拾荒是他們用來應對生活匱乏、提高生活品質的最後的方法。 這個結果和中國 內地貴州、台灣高雄以及印度的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 最常見的拾荒種類是紙皮 (80.2%), 其次是報紙 (38.5%) 和鋁罐 (35.4%)。 拾荒收入由每月十五元到二千元港幣不等, 中位數是三百元。 約有三成受訪者在拾荒中有受傷的經驗,手、腰和腳是最常見的受傷部位。 約有四成感到在拾荒中需要競爭,受訪者還遇到紙皮太重要推、長時間要去街上執拾和整理、過馬路危險等困難。 「如果視他們為環保業工作,職業安全令人擔憂。

  3. 2023年5月4日 ·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表示,將撥款5千萬,推行名為「你好,香港」活動,向全球宣傳復常後「新香港」,以爭取更多旅客到來。. 除此以外,還有以全港市民作對象的「開心香港」的計劃,這項為期十個月,將與各社、商界合作,在全 ...

  4. 2021年12月20日 · 據積金局發表2020-21年報,顯示由去年4月1日至今年3月31日,以永久離開香港為由,提取強積金權益的金額達65.67億港元,相比前年4月至去年3月的51.59億港元,增加27.29%。. 統計處於2021年8月12日亦發表最新數字,今年年中本港人口的臨時數字約為739萬人 ...

  5. 2018年11月24日 · 香港老年學會項目總監陳念芝表示,公立醫院大部分的死亡個案是長者,當中四成來自院舍。 老人院對很多長者來說,已經是家的概念,善終服務為何不直接在安老院開展呢? 「因為死亡是醫院的事,不關安老院的事,這是慣性的思維。 資料由香港老年學會提供. 計劃發起人、老年學會會長梁萬福一直堅信,在安老院盡可能留到最後應該是長者的選擇。 2007年,該會研究發現,安老院每年死亡率15%,符合入住條件的一般是身體較弱的長者,故院舍長者死亡率比社區生活的長者高四倍。 但大部分長者去不到紓緩治療科,醫院通常不容許家人長時間陪伴在側。 院舍照顧比醫院治療重要. 當了三十年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深知病人到了某個階段,醫院的能力有限。 一個人的生命到了末期,治療已經不是目標,照顧才是。

  6. 2017年6月21日 · Ray強調,設計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幫老人家溝通更重要,故除了設計裝修,幫助合資格長者申請政府推出的「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有時甚至成為子女與老年父母之間的中介人,「有些家庭父母與子女同住,負責埋單的始終是子女,如何令他們明白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