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東善法寺是日據時期位於阿里史字浮倫75番地的振昌堂,而後改為振昌堂佛祖廟,又改名振昌佛堂,光復後改名為善法寺,一直沿用至今,是羅東碩果僅存的日式佛寺。

    • 法善寺三平1
    • 法善寺三平2
    • 法善寺三平3
    • 法善寺三平4
    • 法善寺三平5
  2. 戒律可分為三種,律儀戒、攝法戒、饒益有情戒。. (1)、律儀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種戒律,稱為律儀戒。. 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們做各種壞事,既是防非止惡的戒法。. 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戒稱為律儀戒。. 受持律儀戒的原因有三:. 1 ...

  3. 《四百論》中也說,修道的次第非常重要。 「先遮止一切惡行的十不善下士法類;其次是破除我執,以超脫生死輪迴(中士道);最後斷除一切惡見及習氣(上士道),懂得這個次第,才稱得上是善巧的修行人。 (智者)」這是指菩提道有確定的次第。 敬母善巧阿闍黎亦云,「如淨衣染色,先以施等語,善法動其心,次令修諸法。 馬鳴菩薩(敬母善巧阿闍黎)也說:「教化眾生,就像先要把潔白無垢的衣料泡煮在染料中,才能染成美麗的顏色。 攝受的次第也是先以布施等眾多法語(福德資糧等下中士法類),另新發起堪為法器的善妙本性,其後應導入透過無邊正理,修持實性法的上士道。 月稱大阿闍黎,亦引此教為所根據,成立道之次第決定。 現見於道引導次第,諸修行者,極應珍貴,故於此理,應當獲得堅固定解。

  4. 壬一 皈依之因:. 皈依的因雖有多種,但是此處是像前文所說,我們很快便會死亡,不能長留此世,而且死後便會受自己的「業力」主宰,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投生處。. 【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 ...

  5. 2023年3月13日 ·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我們用世間的名言去衡量,能衡量的量叫做名言量. 真正毘缽舍那的觀,是特別觀無我,它的次第一定要先學止,後學觀. 廣論消文121 謂如於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 廣論消文82 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 人氣 (3,821) | 回應 (0)| 推薦 ( 2 )| 收藏 ( 0 )|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 (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廣論消文 |. 此分類下一篇: 廣論總的是根據《現觀莊嚴論》 此分類上一篇: 大師也為他們祝願:生生世世不離開這個圓滿的教法。 回應 (0) 推薦 ( 2) 收藏 ( 0) 我要回應.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6. 2021年2月19日 · 其實,發菩提心就是荷擔度一切有情成佛的重擔,放棄了發心重擔,就會損害菩提心;而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種子功能若被消減,當然就離佛果越來越遠。 而且,本論在講儀軌受法時說:“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為怯弱緣,若更捨置發心重擔,較別解脫他勝之罪,尤為重大。 ”所以,捨棄發心重擔,罪過比別解脫的他勝罪還嚴重。 以與龍猛、無著抉擇如來密意、最極增長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極相違故。 因為這與龍猛、無著菩薩抉擇如來密意、最極增長菩提心力量的道理極其相違。 所以,這是背道而馳的做法,只會減弱菩提心的力量。 大乘分有龍猛甚深見和無著廣大行二大車軌。

  7. 2021年2月11日 · 正如《入菩薩行論》 (精進品) 所說:「精進」的意思就是熱衷於善法。 《菩薩地》說為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及此所起三門動 38 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