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失智 vs. 假性失智. 全世界 失智症 人口快速增加,平均每三秒就新增一名患者。. 台灣的失智人口也逐年上升中,但許多民眾仍缺乏 病識感 ,常延誤早期就醫黃金時機。. 不過有另一種 憂鬱症引發的認知功能障礙,稱為「假性失智」,及早對症下藥就能明顯改善 ...

  2. 2021年12月1日 · 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暨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從腦神經科學與臨床表徵來看憂鬱症是一種症候群情緒低落並伴隨與憂鬱相關的認知問題及生理症狀持續超過一段時間如兩周以上同時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障礙或苦惱即界定為符合憂鬱症標準。 為什麼會造成憂鬱症?...

  3. topic.udn.com › event › ItsOK_not_to_beOK不OK,也OK?

    1999年出生,千禧世代的黃靖茹習慣在臉書上書寫心情, 連同生命中的陰影」——遭人性侵精神疾病的受苦經歷一併在人前揭露。 在黃靖茹的貼文底下,有人留言勸她看開一點,或鼓勵她尋求宗教的力量;黃靖茹反感回應:「不要給我灌心靈雞湯! 黃靖茹從六年前開始,因「循環性情感症」(Cyclothymic Disorder)接受輔導諮商、用藥。...

    • 多動腦
    • 均衡飲食
    • 維持健康體重
    • 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 遠離憂鬱

    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相對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近5成。例如:保持好奇心、嘗試接觸新事物、參加課程、學習新知識、閱讀書報雜誌等。【延伸學習:嗅覺變差是失智前兆?專家提供3種芳香療法超有感!強化記憶、紓壓放鬆】

    每日進食攝取量可參考:全穀根莖類 2 ~3.5 碗、豆魚肉蛋類 4 ~ 6 份、低脂乳品類 1.5 杯、蔬菜類 3 ~ 4 份、水果類 2 ~ 3.5 份、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油脂 3 ~ 5 茶匙及堅果種子類 1 份。

    肥胖竟然是失智元凶?減少運動量容易造成脂肪上身,特別中年腹部肥胖者,中年時期過重者(BMI介於 25 ~ 30 之間)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升高2倍,肥胖者(BMI ≧ 30),相對風險則是上升 3 倍,老年過瘦(BMI < 18)失智風險亦會提高,建議老年人不宜過瘦,維持健康體位(18.5 ≦ BMI < 24)。 根據學術研究指出,「隨著腹部的變大,大腦的記憶中心也會變小。」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也能預防延緩失智,將運動結合認知訓練活動,鍛鍊體能及腦力,有趣又能達到運動強度。【延伸閱讀:當心肥胖加速腦部退化,把握「3核心」預防失智症】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_Mass_Index,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研究一顯示,糖尿病會造成記憶或認知的衰退。血壓收縮壓 ≧ 160 mmHg 且未治療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 5 倍。研究二顯示,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應及早發現接受治療,控制在正常指標範圍內。

    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較高,研究顯示其相對風險為沒有憂鬱症病史者約2倍。※建議:建議憂鬱症患者宜定期接受治療,以降低風險。【延伸學習:忘東忘西、記憶力衰退?10分鐘教你辨別憂鬱症跟失智症】 (資料來源:「失智症衛教及資源手冊」(國民健康署官網))

  4. 1. 歷經重大人生危機或生活遭逢劇變者,譬如失業、失婚、財務危機、親人驟逝、退休等。 2. 長期處在人際關係壓力緊繃及挫折感很深的人,如在學校或職場上遭同儕排擠、失戀、婆媳、夫妻、親子問題等。 3. 具特殊性格者,如強迫性格、依賴、神經質、歇斯底里、完美主義、恐慌或邊緣性人格等,容易在生活中遭遇問題時,無法有效解決或紓發情緒,進而導致憂鬱症。 4. 體質性遺傳者,家族中已有憂鬱症病史的人。...

    • 金秀賢 精神病線上1
    • 金秀賢 精神病線上2
    • 金秀賢 精神病線上3
    • 金秀賢 精神病線上4
  5. 2021年4月28日 · 腦中風迷思. 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民眾對於腦中風的預防、治療存在不少迷思,尤其是在中風發病當下至抵達醫院這段時間,往往不清楚正確的就醫流程,隨時間流逝,到院後才發現已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許多人認為透過放血,促使血液疏通,能搶救腦中風、緩解症狀,但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局部或全面性的腦細胞傷害,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腦中風。...

  6. 2021年10月19日 · 日前有學生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提案認為現在青少年憂鬱症盛行率明顯提升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得了憂鬱症也不知如何求助呼籲課綱中的健康與體育領域應將精神心理疾病教育獨立為一單元不只可透過課綱普及求助管道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