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2年4月13日 · 本周最受注目的科技界大事,自然是社交網絡facebook宣布斥資10億美元收購拍照應用程式Instagram的開發商。 10億美元對一家成立僅1年多的公司來說,可謂天降橫財,創辦人袋袋平安之餘,也反映出現今的科技及互聯網業界,果真是社交為上,沒有社交概念的便沒有發財的空間。 根據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所言,收購Instagram並不是facebook經常作的商業行為,對facebook而言這是重要的里程碑,「因為這是我們首次收購一家產品有這麼多用戶的企業……我們不打算有更多類似的收購。 薑餅人作為iPhone用戶多年,早知道Instagram這個程式,但正如跟成千上萬的拍攝及相片相關程式一樣,很快就會被放在手機內,久不久才會開啟一下發張照片。

  2. 2023年10月24日 · 造成最大金額損失的是社交媒體虛假投資騙案今年前六個月社交媒體詐騙損失資金中有一半以上流向了投資騙徒這類騙案多發生在Instagram (30%)、Facebook (26%)、WhatsApp (13%) 和 Telegram (9%),且通常是加密貨幣投資。

  3. 2023年8月13日 · 社交媒體往往只記錄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很少展示人生不如意的一面。 而在這些所謂的「美好」中,許多炫富帖文其實並不真實,一些網紅是靠擺拍或修改圖片來僞造看似光鮮的生活,以此騙取點擊量。 例如,近日一度傳出死訊(後來被指還活着)的加拿大炫富少女Lil Tay,早年因炫耀名牌衣服、昂貴跑車和豪華公寓在Instagram爆紅,後來被拆穿跑車屬於其母的老闆,而豪宅則是其母供職的地產公司掛牌出售的房屋。 HBO紀錄片《偷展名利場》(Fake Famous)亦深入揭露網紅擺拍策略:一些照片的實際拍攝地點是自家後院,定位卻在四季酒店;有人則以時租的方式租下豪宅、假私人飛機工作室拍攝,僞裝富裕生活。 還有一些成本更低的應用程序和網站,專門為社交媒體製作虛假的度假照片。 半數人因社交媒體衝動消費.

  4. 2020年4月28日 · Instagram創辦人用「5分鐘法則」戒甩拖延症 本港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創新高,打工仔要保住飯碗,就要在工作上好好表現,減少被裁員的機會。 不少打工仔都是「拖延症」患者,常將工作推遲到限期前一刻才完成,拖慢了工作進度。

  5. 2021年2月10日 · 藍籌股. 發布時間: 2021/02/10 17:42. 分享: 【投資騙局】一個月被騙逾千萬元 「殺豬盤」騙案如何運作? (附防騙貼士) 網上投資騙案層出不窮,繼之前的「微信女」、「股票群組」後,更有「殺豬盤」! 去年本地網上投資騙案錄得544宗,其中涉「殺豬盤」有181宗,共涉款8,500萬港元。 到底「殺豬盤」是如何運作? 市民又可以如何提防? 【股票群組伏味濃 4個方法保護自己免墜騙網: 按此 】 一個月內被騙1,347萬元. 據警方公布,去年最大宗的「殺豬盤」騙案,損失金額高達1,347萬元。 去年一名男鋼琴老師在男同志交友平台結識「紅酒公司老闆」,繼而成為情侶。 騙徒誘騙受害人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參與一個投資項目,一個月內共轉帳1,347萬元。

  6. 2024年5月23日 · Jen Glantz與Hazel Secco分享了4個技巧,幫助你甄別互聯網上的財務建議。 點擊圖片放大. 1、尋找該理財内容是否有贊助商. Secco的第一個技巧就是檢查這位網紅分享的內容是否由特定機構或金融服務公司贊助。 通常來説,若是受到贊助的內容需要標明,但網紅往往會把這些痕跡或標簽藏在內容之中,使人難以立刻發覺。 Secco表示,你甚至可以直接詢問這些網紅,其發佈的建議是否是被贊助的。 「詢問這些並沒有錯。 如果不是,你可以詢問更多關於他們如何得出這個財務建議、信息來源等,再自己判斷能否相信這些建議。 2、三重核實你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建議. Secco表示在根據理財網紅建議進行大額投資之前,先通過其他渠道進行三重核實。

  7. 2023年12月14日 · Malinsky自2013年起開始使用IG,與親友分享日常照片,同時也一度沉迷於上面的明星八卦。 今年6月,她突然意識到自己把假期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刷IG上,卻沒有在海灘上嬉戲,一下子感覺糟透了。 於是她決定馬上停用IG,當場刪除了賬號。 她表示:「從那以後,我的生活變得既緩慢又豐富。 滑手機令人感空虛. Malinsky表示,與朋友聚會、觀看演出或製作新食譜都會讓她欣喜,但滑手機總是令她感到非常空虛。 根據心理健康網站Psych Central的說法,這是因爲你在社交媒體上關注的賬號往往會展現一種看似完美但不切實際的生活方式。 這可能會讓你比較自己,並不可避免地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失望。 多項研究表明,社交媒體具有成癮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