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12月26日 · 陳醫生重申要預防心血管病重來第一項上血壓不超過140mmHg下血壓不超過90mmHg如上壓保持130mmHg下壓保持80mmHg更理想。 第二項血糖水平重點是糖化血紅素(HbA1c,能反映過去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理想數值是7%或以下。 第三項膽固醇水平為最重要,心血管疾病與壞膽固醇水平息息相關,積聚愈多愈影響血管健康,曾心臟病發者壞膽固醇要低於1.4mmol/L。 「病人覆診時,不要只問醫生情況好唔好,而要仔細些問清楚實況及數字。 若數字偏高了,可儆醒自己是否最近少做了運動抑或放肆了飲食? 從中作出改善,維持至目標水平。 【化驗師歷盡艱辛克服類固醇反彈 中藥治療濕疹「長期戰」靠家人支持: 按此 】 作者、責任編輯:周美好. (節錄)

  3. 2019年7月28日 · 他續稱上頸椎部位滿佈控制人體平衡力的感覺神經,「頸椎病變性頭暈是指頸椎病直接刺激壓迫或牽拉頭部敏感組織使患者感到頭痛及頭暈患者主要表現為突然頭暈發作但往往不以為意他說:「以為耳水不平衡或腦部有事向不同專科求醫檢查都找不出實際原因。 」這源於日常不良姿勢致頸椎神經功能失調,平衡力減低而引發長期頭暈。 【延伸閱讀】: 研究:卵巢癌風險或與陰道細菌有關. 常「拗柴」或與頭暈有關. 另外,時常「拗柴」的人或以為是腳部肌肉不足有關,伍兆聰續稱,這些人的本體感覺較一般健康人士差,故較易與「頸椎病變性頭暈」同時出現,而本體感覺影響最大的部分就在於平衡能力的好壞。 要減少扭傷,除訓練腳踝肌力外,更重要的是訓練腳踝本體感覺的能力,改善平衡力。

  4. 2021年7月1日 · 部分患者在年輕時已有出現症狀但因年紀小不懂表達甚至不知這就是偏頭痛診斷出此症的高峰年齡為35歲至40歲不少患者是這時因頭痛得嚴重去求醫而確診。 從生活習慣入手預防. 要預防偏頭痛,要從生活習慣入手。 誘發偏頭痛的原因,包括睡眠不足、生活壓力大、天氣轉變、食物因素(如紅酒、芝士等)、女性周期等等,也有情況是當事人患上傷風感冒,也可能引致頭痛發作。 「預防可從日常生活做起,盡量保持睡眠充足、轉天氣做足禦寒、避免進食可引致偏頭痛發作的食物。 【高糖飲食問題多 增患高血糖及糖尿病風險(附9種有營食物): 按此 】 (節錄) 【原文: 全球常見疾病第三位 偏頭痛徵狀多 疾病埋身患者可不自知 】 作者、責任編輯:周美好. =====.

  5. 2021年9月19日 · 很多人不懂得分辨把頭暈天旋地轉和站不穩的感覺都稱為眩暈醫生需要拆解當事人的眩暈情況如屬內耳的耳石問題就多出現天旋地轉的症狀耳水不平衡與耳內水壓過高有關猶如爆了水管失靈出現症狀與耳石症大為不同

  6. 2022年4月17日 · 正常人都會有耳鳴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嘉輝表示其病理定義是無外在聲音影響下腦部仍會聽到的聲音便謂之耳鳴。 此狀況可分為兩大類:一、主觀性耳鳴:只是當事人聽到,外來人或儀器聽不到,佔耳鳴比例大多數;二是客觀性耳鳴:使用聽筒等儀器,可檢測到發出的聲音,如聲音從頭頸血管、牙骹、肌肉痙攣抽筋而來,這方面較少見。 任何人都會出現耳鳴,就算是聽力健康的正常人,例如當去到幽靜地方如有隔音設備的房間。 「當人體接收到外來信息(聲音)時,不察覺到耳鳴的存在而已,所以耳鳴是任何人都會出現的症狀。 耳鳴普遍,但黃醫生指有些人會特別多見並察覺問題,如一些初期弱聽的長者,年紀漸長聽力衰退,接收外界信息減少,自然地腦部接收耳鳴的信息增加。 耳鳴兼有其他症狀要留神.

  7. 2021年7月24日 · 此病的成因是腦電波不穩定,引致身體出現不自主、無法控制的動作。 當中涉及的種類有很多,例如可以是局部性抽筋,即病人清醒,但其他部位不自主郁動。 另一種局部抽筋則可能不涉及肢體,而是腦皮層的抽筋,導致患者視物變形及模糊,咀角也會不停跳動。 至於腦癇引起的大抽筋,患者很多時也會失去知覺、手腳抽搐、大小便失禁,有時更會口吐白沫,一般持續數分鐘後會自行停止,否則就要盡快送院治理。 大抽筋發作後,病人也會十分疲累,就如睡眠不足一樣,需要躺下休息好一陣子才能恢復過來,回復元氣。 出現大抽筋的病人,可能過往也有類似的病史,亦已知自己患有腦癇。 假若是首次出現大抽筋,則應盡快求醫,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以免延誤治理。 作者: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熊偉民. 責任編輯:周美好. 【原文: 抽筋與腦癇 】 =====.

  8. 2019年5月16日 · 滑雪後持續頭暈不退. Gavin以為問題是因為太勞累但回港後仍持續感到頭暈醫生指可能是感冒及耳水不平衡所致不過暈眩問題一直沒有改善最後被醫生轉介到醫院接受磁力共振檢查赫然發現小腦位置有腦細胞壞死似是發生過中風原因相信是其頸椎第5節側的血管有撕裂所致。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秉康表示,頸動脈撕裂是指血管內膜撕開,通常也不會爆破出血,但因血管出現如「披口」的損傷,於是形成擾流,若有血塊產生便可隨血液走上腦,阻塞引起中風,若頸血管完全阻塞則可引起嚴重及大型的缺血性中風。 動脈撕裂可致中風出血. 他稱,臨床個案顯示,除了血壓高外,頸動脈撕裂不少也是運動期間發生牽涉頸部的輕微創傷有關,例如打高球時扭動頸部,滑水或滑雪「chok」到頸,又或做瑜伽時倒立的壓力,甚至是按摩時「啪頸」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