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號. 撰文: 鄭鈞雄. 中風為本港第四大殺手,每年平均奪去逾3000人生命。 除了半身不遂、局部感覺麻木、言語不清等嚴重症狀外,輕微如視線出現重影、無故頭暈亦可能是急性中風症狀。 近年數字更顯示,中風患者不止集中在50歲以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等人士,也有年輕化趨勢。 可怕的是,大部分人中風前均無先兆,而且發病急速,若未能在黃金4.5小時內搶救,大有機會造成永久殘障,因此任何人都應防患於未然。 腦神經科專科馮斌熙醫生 指出:「中風為殘障主要原因,其成因是腦部血管出現問題,引致腦細胞死亡,繼而出現一些症狀如身分乏力、口齒不清等等 。 」 中風主要可分為俗稱「爆血管」的出血性中風和因腦血管阻塞而引致的缺血性中風,後者佔所有中風個案約八成。

  2. 2020年7月號. 撰文: 陳秀清. 半身不遂、言語不清、吞嚥困難,嚴重甚至昏迷或死亡……都是中風引起的後遺症。 這個由腦血管阻塞或爆裂引發的疾病,目前為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每年平均引致約3000多人死亡,尤其有風險因素的高危人士,更不能掉以輕心。 中風患者的年齡以50歲以上最為普遍,而肥胖、三高 ─ 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膽固醇、吸煙、高脂飲食、缺乏運動、年長等,都是引發中風的高危因素。 腦神經科專科盧文偉醫生 舉例:「例如高血壓,如患者血壓已飊升至極高水平,固然有可能引發俗稱『爆血管』的出血性中風;而血壓即使只有少許高,不予處理的話,長遠亦會令血管內壁老化。 膽固醇會在血管內壁積聚,形成斑塊,並有可能突然爆裂。

  3. www.healthaction.com.hk › html › taxonomy中風 | 健康動力

    中風為本港第四大殺手,每年平均奪去逾3000人生命。除了半身不遂、局部感覺麻木、言語不清等嚴重症狀外,輕微如視線出現重影、無故頭暈亦可能是急性中風症狀。近年數字更顯示,中風患者不止集中在50歲以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等人士,也有年輕化趨勢。

  4. 本港的發病率為平均每1000人便有3至4人,男女患者比例約為1比3,發病高峰年齡為40至60歲,但不可一概而論。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中心主任李家榮醫生 指出:「臨床病例甚至有小至幾歲的幼兒及年長至九十多歲的長者。 類風濕關節炎的誘因可分為遺傳及外在環境因素。 「部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有相關家族病史。 研究發現:單卵雙生的兄弟或姊妹有12-15%均同時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雙卵雙生者的相關比率則為3.5%,比一般大眾在社區裡的發病比率3/1000為高,反映遺傳因素確實存在,但當然並非所有個案均為如此。 」有關遺傳因子存在於第六對染色體中的HLA-DR,當於特別序列的情況下,患者會較容易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 吸煙增關節侵蝕危機. 而外在環境因素亦會提升患類風濕關節炎的風險。

  5. 2011年05月號. 醫生: 賴偉文醫生 (骨科專科) 撰文 王盈盈. 隨著科技先進與人口老化,退化性關節炎成為現今社會常見的問題。 年齡增長、過胖、經常提取重物、勞損、患有扁平足吸煙都會增加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 據世界衞生組織2000年的評估,全球60歲或以上的人中有9.6%的男性及18%的女性患有退化性關節炎。 40歲以下的患者以男性居多,而40至70歲的患者以女性較多,70歲以上則男女相若。 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間的軟骨退化受損,以及出現關節及骨頭的繼發性改變,患處常見於膝部、髖部、手部、頸部和下腰椎。 症狀包括僵硬、發出聲響、紅腫熱痛、局部發炎及失去日常活動功能等。 骨科專科賴偉文醫生於「問答環節」中解答觀眾疑問。

  6. : 2011年04 月號 醫生: 陳嘉華醫生 (呼吸系統科專科) & 黃紫荊小姐 (萬寧註冊藥劑師 ... 致敏原,陳醫生建議,要保持家居清潔及讓陽光照射室內,便可避免塵埃積聚及殺死塵蟎,冷氣機的融塵網最好每周清洗,對動物皮屑或毛髮敏感,記緊不要讓寵物 ...

  7. 腸胃肝臟科專科梁延信醫生 指出,胃炎可由不同成因引起,常見包括:幽門螺旋菌、藥物如亞士靈、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飲酒過量、食物敏感、免疫系統失調以致身體自我攻擊胃部黏膜等。 胃炎可以全無病徵,亦可能引起胃痛、胃脹、噯氣等消化不良徵狀。 現時吹氣測試及抽取組織化驗,均可驗出患者是否帶有幽門螺旋菌。 「如發現幽門螺旋菌,一般可透過服藥1至2星期治療,成功率可達90%。 患者亦應避免服用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或與將之與質子泵抑制劑同服,同時避免飲酒。 消化性潰瘍. 是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統稱。 可由幽門螺旋菌、藥物如亞士靈、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壓力及胃泌素瘤引起。 消化性胃潰瘍可以全無病徵,或出現消化不良如胃脹、噯氣等徵狀。 嚴重者可導致胃出血、十二指腸出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