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地產發展商 (英語: Property developer / Real estate developer ),簡稱 地產商 、 發展商 ,又稱 地產開發公司 等。 它是負責 地產開發 項目的商事企業,不是 地產代理 公司之類的 中介人 ,而是 房地產 或土地公契持有人,繼政府後的土地第二擁有人。 地產發展商通常不是小本經營的 中小企 ,他們必須有大量的 資本 投入,例如用於競投 拍賣 的 土地 ,之後向政府當局報上計劃書,申請建築工程,獲批後把建造工程 外判 給 建築公司 ,不論該地產發展商旗下是否有承建公司 [註 1] ,品質控制、平頂、申請入伙紙、 公關 、 市場 推廣 、 住宅 、 商場 、 寫字樓 和待價而沽等等,都是大型 投資 活動。

  2. 地產發展商 (英語: Property developer / Real estate developer ),簡稱 地產商 、 發展商 ,又稱 地產開發公司 等。 它是負責 地產開發 項目的商事企業,不是 地產代理 公司之類的 中介人 ,而是 房地產 或土地公契持有人,繼政府後的土地第二擁有人。 地產發展商通常不是小本經營的 中小企 ,他們必須有大量的 資本 投入,例如用於競投 拍賣 的 土地 ,之後向政府當局報上計劃書,申請建築工程,獲批後把建造工程 外判 給 建築公司 ,不論該地產發展商旗下是否有承建公司 [註 1] ,品質控制、平頂、申請入伙紙、 公關 、 市場 推廣 、 住宅 、 商場 、 寫字樓 和待價而沽等等,都是大型 投資 活動。 香港 [ 編輯] 主條目: 香港地產業.

    • 歷史
    • 與中国共产党關係

    早期的城市建設及土地制度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取得香港成為其殖民地,而當時英國之所以看中香港,主要原因是維多利亞港,英國人當時正在建立一條全球的貿易路線,來運輸他們購買和生產的原材料與產品,他們需要不向他們征稅的自由貿易港,而維多利亞港作為天然的避風港,水深港闊,正是英國人的需求。因為英國人將香港設為了自由貿易港,英國人無法從貿易中徵稅,但建設香港又需要資金,但香港卻土地貧瘠而且缺乏自然資源,而英國政府又不願運錢過來,那麼政府唯一可以做的,也是唯一擁有的就只有土地。由此開始了土地在香港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1841年,根據《英皇制誥》,所有土地馬上皆屬英國皇室所有,稱為官地(Crown land),香港的土地拍賣並不是真的將土地永久出售,而只是出售有期限的使用權(Leasehold),可以稱之為“批地”,而這也確定了現行的土地批租制度,但新界區居民的紅契土地仍保留著清朝政府的地權制度。早期批地年期極長,為999年,而後期縮短至99年,而現時批地年期大多為50年。英國人於1841年6月7日便公報公開發售(批地)土地並於同月14日由海軍上將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於澳門成功拍出4...

    二戰後至1960年代

    踏入二十世紀,於四十年代後期開始由此中國大陸的戰亂與動盪,大量內地居民湧來香港,香港人口急速膨脹,由1946年的60萬,於1949年激增至186萬,到1959年更超過了300萬,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居住成為當時社會經濟中一個嚴重問題。在港九各地,到處出現一些簡陋的木屋。由於木屋區頻頻發生火災,港府於是設立徙置區安置災民。由於居住環境惡劣及嚴重短缺,成為當時香港社會最嚴峻的一個問題。 因此港英政府出於人道與社會安定,於1950年成立香港模範屋宇會,由政府撥地,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屋,興建之屋苑有模範邨,而於1954年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後來的徙置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的前身。當時,香港除了貿易外,輕工業漸漸崛起,而大量從內地來港的貧窮移民便成為了工廠工人,徙置區可以視作等同於工人宿舍,降低工廠的成本,更有助於香港的出口,其實就是一種補貼出品。另外建立公共房屋可以有助於私人房屋的價格,即有助於政府的高地價政策。1950年代隨人口的激增,大量資本擁入地產業,香港就出現了房地產熱潮。在高地價政策下港英政府可以以低稅率來維持香港的競爭優勢,同時又有收入搞公共服務,為低收入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時,中產...

    1970年代

    1970年代是香港的地產狂潮年代,香港的華資巨頭,現時的香港四大地產商等便是由此起家,如華人首富李嘉誠,他在1958年轉型投資地產,1971年成立長江實業,1972年於香港交易所上市。同年,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制定了「十年建屋計劃」政策,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間,為180萬香港基層居民提供公共房屋單位。1974年,石油危機導致香港股市暴跌,地產業全面調整,香港樓價下跌了三至四成。1975年底開始,房地產市場續漸回升,港府1976年開始地鐵修建計劃,提升了城市土地價值。至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解決二百多萬基層市民的自置居所需要。由此可見當時的高樓價已是嚴重社會問題。1977至1979年兩年間,香港人口由450萬人急增至500萬人,樓宇出現供不應求,屯門、沙田、葵涌等香港新市鎮逐步成型,分散市區香港島及九龍區擠迫的人口密度。這個時期的香港持續快速發展,香港房地產市場達到高潮。

    香港回归前后,中国共产党高官子女及亲属开始大规模投资香港房地产,包括栗战书之女、建银国际董事长栗潜心在内,中共高层领导中最少有三位有亲属在香港购买豪宅,总价值达5100万美元,他们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避税天堂的优势积累了大量财富。1991年,习近平姐姐齐桥桥即开始在香港购买房产,2009年齐桥桥之女张燕南在浅水湾购入别墅,此外她还拥有至少5处公寓。2010年,汪洋之女,前德意志银行高管汪溪沙以2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处住宅。栗潜心通过加入华菁会等香港团体为中共高官子女(太子党)和香港富豪及政治家建立了交流平台。由于中共高层将自身既得利益与香港紧密融合,他们无法容忍可能会威胁到香港经济地位的抗议活动,因此要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正是在栗潜心之父栗战书的推动下,港区国安法在随后得以迅速通过。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3年10月31日 · 42. 四大地產商之一新世界0017獲大股東鄭氏家族持有的周大福企業以每股9.15元作價收購60.88%新創建0659股份有望減輕負債誠然面對加息周期及樓市調整本港地產商皆遇挑戰。 《香港01以淨負債率融資成本資本化金額以及永續債四大準則為六家在市場活躍的地產商大驗身」。 結果發現,一眾地產商中「幾家歡喜幾家愁」,有「優等生」在逆市下,仍可以維持零負債率,亦有部分企業難逃利息支出大增,需要扭盡六壬,調整負債水平。 信和置業主席黃志祥(左)作風低調。 (羅君豪攝) 準則一、「優等生」錄零負債率. 瑞銀發表報告睇淡本地樓市及地產商明年前景,指高息環境持續,加上不少地產商負債率高,令其將持續劈價賣樓。

  5. 發展商列表. 香港地產發展商如新鴻基, 恆基, 長實, 新世界, 信和, 嘉華, 會德豐, 南豐等新盤介紹及持有地皮。.

  6. 2024年5月8日 · Fortune Insight. 2024年5月8日. 財經|《金融時報》:香港房地產面對慘痛蕭條 四大發展商愈發不安. 英國《金融時報》今日 (8日)發表題為「香港房地產慘痛的蕭條 (The painful slump in Hong Kong...

  7. 2021年9月26日 · A A A. 多年以來內地房地產市場蓬勃各大內房賺得盤滿砵滿無論在市值規模銷售額及盈利等方面都遠在香港四大房地產發展商之上雖然自從回歸之後香港四大發展商的市值都升了幾倍且連年賺錢但其物業發展業務依然只局限以香港為主規模上沒有太大的改變發展空間非常有限各大內房的實力早已遠遠超過香港發展商。 很久以前,筆者記得曾有不少人向投資者推介內地萬科企業,便會把之說成是「中國的新鴻基」,讓投資者簡單明白萬科的定位及經營策略。 但僅短短幾年後,萬科的實力已在新鴻基之上,其後當然沒有人再這樣稱呼萬科了。 反過來說,今時今日又有沒有人以「香港的萬科」來形容新鴻基呢? 由於香港地產商的市盈率偏低,今時今日提起新鴻基的投資者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