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Yahoo字典
    • 1. orphanage
    • 2. child asylum

    Powered by CEDict

  2. 2019年1月21日 · 18區新聞. 留尼泊爾探訪當地孤兒院狗場 港空姐工作以外可分享是福氣. 撰文:黃文軒. 出版: 2019-01-21 12:20 更新:2019-01-26 15:56. 1. 從事空姐多年的Connie,其工作日常與大眾想像的無異:不時坐飛機出國、利用閒餘時間在當地購物,直至一次飛往尼泊爾,並在同僚的介紹下,她認識了加德滿都一所孤兒院,「有好多同業,覺得經常飛同一個國家太多會好悶,休息時間都淨係留喺酒店度睇電視。 」於是她念頭一閃,萌生起服務當地的念頭。 「如果可以喺旅程入面,幫到其他人,係一份福氣。 」Connie鼓勵同業在飛往不同地方之餘,亦可嘗試了解當地社會狀況,甚至服務當地社群。

  3. 2017年10月7日 · 撰文:胡家欣. 出版: 2017-10-07 16:21 更新:2017-10-07 21:54. 1. 一次探訪內地殘障兒童孤兒院的經歷改寫一對港人夫妻的人生。. IT人楊偉基及其妻麥燕鳳回歸後移民美國矽谷一家五口過着安逸生活。. 2005年太太到內地孤兒院探訪遺棄兒童後難忘這一班 ...

  4. 2016年8月28日 · 不少父母在無計可施之下,惟有將親生子女放在孤兒院門外,亦有人直接將子女棄置於街頭,希望有人可接走小孩。 根據上世紀50年代的保良局年刊形容,當年的棄嬰數字甚至令局方不勝負荷,情況有如今日中國的棄嬰島。

    • 「捐款者對兒童慷慨 孤兒院變牟利生意」
    • 大學生組團考察:義教系統欠跟進
    • 「義工」反被孩子娛樂 孤兒院女孩:我們不是猴子
    • 先向在地團體了解 建立可持續系統

    據聯合國調查,柬埔寨孤兒院由2005年的154間增加至2010年的269間,住了近12000名兒童。二百多間孤兒院中,只有21所為公營。家人送孩子去孤兒院的原因眾多,47%人因家庭貧窮,其他則包括減低經濟壓力、讓子女得到學習機會、家人患病、父母離異或再婚等。61%孩子離開後終與親人團聚,反映孤兒院是家境貧困的中轉站。 報告又指,不少收容所環境不利兒童成長,例如數十名不同年齡的孩子睡在同一房間、職員與兒童同睡、院舍聘請職員時沒有嚴格的背景調查,因而令兒童欠缺保護,備受風險如欺凌和性侵。據2009年國際移民組織(IOM)調查,部分收容所的孩子與職員比例高達81:1,令兒童在成長階段得不到足夠關注。 正因孤兒院情況不堪,故能吸引不少善心人捐款。除了大城市如金邊和暹粒的酒店和旅行社兜售「孤兒院行程」...

    有見香港各大院校及民間組織每年舉辦無數服務團,8位大學生成立STIR(Student Take Initative Rally)。他們質疑義工在不了解當地情況下前往,提供的服務未必適切,更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他們提倡義工教育,推動有效益的社會服務。半年前,STIR聯絡上Friends International,組團到當地了解問題。 去年炎暑,12位學生到達柬埔寨金邊,隨意在街頭截一架 Tuk Tuk(出租三輪車),表明想到孤兒院參觀。司機爽快答應,途中帶他們到糖果店和文具店。學生林姵妡回憶,司機與店家看似早有共識,兩人一起推銷,學生以3美元買了包糖、十多美金挑了數本記事簿與原子筆。林姵妡形容,一美元在當地可以吃到一份便餐,團員感到未到達目的地,經已走進一條龍服務的孤兒院觀光旅程。 到達目的地...

    眼見不少人抱「到此一遊」的心態,黎悅知說:「大家去到孤兒院,興奮拍照擺上網,展示自己體驗當地生活。但有沒有考慮過其實在消費別人的貧窮?有沒有認真感受對方需要?香港的孤兒院不開放予人隨便參觀,為何大家又會隨便跑到別國的孤兒院,拍照公開兒童的樣貌?」 另一名成員尹曉晴到過中國、尼泊爾等地的服務團,深刻感受到即使義工教學內容並不適切,孩子一樣會歡喜地笑,反倒在娛樂來者。她認為,孩子生活在「孤兒」的角色設定,令義工難以得知他們的真正需要。 十年前,港人陳麗娟到柬埔寨孤兒院長期服務,後來創辦「小羊教育」在當地提供幼兒教育。她回憶有位女孩,長大後抱住她說:「老師,我們不是被人觀賞的猴子」。她淡然說:「他們是有感情的,如果人們只來幾小時或數天,然後永遠不再見,孩子對關係建立的價值觀會變得短暫,他們需要的是...

    STIR強調成立目的並非阻止人去做義工,而是要「先學習、後服務」。黎悅知指,現時服務團風氣盛行,未計民間組織,每年大學的各個系會、屬會、書院都會舉辦類似活動,保守估計每年有過千人到東南亞地區提供服務,「如果能讓作有效益的服務,會有很大影響力。」 STIR推動義工「學習更聰明的方式」,出發前作深入資料搜集,主動詢問當地機構受眾的需要。完成後不止要反思自己學到什麼,也需評估當地人意見。「撤離計劃」亦同樣重要,例如思考如何建立可持續性計劃,協助當地人建立完善系統,同時紀錄自己的服務,讓義工離開後,影響力得以持續。 她又指,若果服務團選擇不再回去,應做一次過完成卻可延續影響的服務,如醫科生做口腔檢查;若涉及長期系統建立如教育,義工可按照專業協助當地教師制定教學框架。不少在地慈善團體欠缺資源做孤兒院調...

  5. 2017年12月6日 · 出版: 2017-12-06 08:00 更新:2017-12-07 17:38. 如果要說低端青海是中國最低端的省份之一據勵行會資料在青海每1000名初生嬰兒中便有14名天生殘障因為貧窮有不少殘障嬰兒因此被遺棄也有些因為天災人禍生老病死毫無話語權地被送進福利院即所謂的孤兒院楊楊自兩個月大到兩歲從社會福利院長大那個年代是殘疾人士老人精神病人和孤兒共冶一爐的地方。 那時她由兩個盲人照顧,腦中沒有孤兒的概念。 是後來上學看到別人有父母接送,又聽過別人說:「要是你不聽話,就把你放在福利院! 」她才知道出身自福利院的人不幸福。 1996至97年,前社會福利中心是一個老人、殘疾人士、精神病患者和孤兒共住的院舍。

  6. 2022年9月14日 · 孤兒院的同工,絕大部份都是一些教育程度不高的外省中年嬸嬸(人工相對經濟)。 他們臉上都掛上一對對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張張和藹可親的笑臉,非常期盼香港來的專家教他們如何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照顧那些有先天缺憾的弱勢嬰孩。

  7. 2017年12月6日 · 社區專題. 【孤兒的洞穴中國逾50萬孤兒 美國家庭平均每年收養逾2000. 撰文:梁雪怡. 出版: 2017-12-06 08:00 更新:2017-12-07 16:21. 楊楊因為天生殘障走路時會一拐一拐的至兩個月大已被送到青海的福利院阿潔則因為雙親先後離世11歲開始踏進這個孤獨的洞穴。 二人幸運地在14歲前被美國家庭領養,楊楊搬到維吉尼亞,名字從此叫做Abigail Anderson,阿潔去了西雅圖,改名叫Bingjie Turner。 隨著名字的轉變,她們送走苦澀的回憶,連中文都差點忘掉了。 原本只懂說"Hello"和"Thank You"的兩個小妮子,起初帶著活在福利院的框框去美國,盡全力架起圍欄把自己收藏起來,對一切都排斥。 起初跟領養家庭合得來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