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11月27日 · 畢業出路﹕臨牀心理學家 與康復者同行. [2014.11.27] 發表. 臨牀心理學家凌悅雯(Candy)說業界雖已討論多年,但現時尚未有臨牀心理學家的註冊或牌照制度,值得關注。. 但Candy認為在香港臨牀心理學家協會登記已算是一種監管,因為受助人如遇問題或對 ...

  2. 黃志明強調,臨牀心理學家所提供的各類心理治療,如創傷後壓力症、抑鬱症等,都會使用具科學實證(evidence-base)的方法,如認知行為治療(CBT)等,無論成效與安全性,都更有保障,他呼籲巿民如需尋求心理治療,可到香港心理學會臨牀心理學組網頁

  3. 明醫網 > 健康醫事.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和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曾說:「性格決定命運」。. 這句警言也讓後人開始研究性格,發現它確實會影響我們的興趣愛好、職業選擇、交友類型等。. 其實,性格不僅僅會影響我們的行為,甚至還能決定健康,在所有的 ...

  4. 2015年10月2日 · 我們都知道,一條隊伍負責殿後的人是最重要的──他需要確保前行的人之安全,毫無保留地承擔責任,並將自身利益擱在一旁。 八仙嶺山火的老師護送學生脫離火海卻不幸犧牲性命、福島核事故五十死士甘願冒生命危險留下來為電廠緊急維修──因為有人肯留在最後,所以才拯救了無數寶貴的靈魂。 試想像,若人人皆爭先恐後,不願留在最後的位置,無人肯承擔責任,可想而知,一條隊伍必定會變得混亂不堪,而那些陷入危難的人之命運也不堪設想。 「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這種緊跟着前人如綿羊般盲目亂竄的處世態度,雖然能為人帶來一時的利益與安逸,但卻奪去了人之為人求變、求進步、求突破的機會,甚至拖倒社會前進的步伐,令人逃避他們皆當負的責任,對個人、他人與社會都帶來極大禍患。 這種消極的態度並不是我們應推崇的。

  5. 當一個人內心的情緒是以憤怒、憎恨為主色調時,他就很難與周圍人建立起安全的關係,也難以適應所處環境的社會生活。 這些困難有可能會加重他內部的破壞性情感,然後再加重他的適應困難。 他的生活可能陷入一個傷害性的迴圈裏,變得很糟糕。 而一個生活在如此糟糕境遇裏的人,又很難信任社會、周邊的人。 他的恐懼投射到周邊的人與環境,於是環境中的安全元素也遭到了破壞,環境再返回來讓他感受到傷害。 最終,個人與社會都在這樣的迴圈之中,消耗人們賴以感受幸福的重要資源:信任、接納、關懷、愛……。 這種情況下,獲得改善的一個途徑是收回對外部的責備,將自己從「受害者」的位置上解放出來,真正為自己的生活承擔起責任。

  6. 2015年3月26日 · 我們先要理解恐懼情緒,據部分心理學主張,恐懼是為適應環境而產生的防禦機制,可以有效保護我們避免受到傷害。 大腦中的杏仁核掌管焦慮、急躁、驚嚇及恐懼等情緒。

  7. 5 天前 · 是改變自己的好機會. 既然愛了這一場,就不要白走,失戀的痛苦是讓自己更加成熟的好時機,看事情也會變得更加豁達冷靜,時間變多了,就找機會精進自己,無論是學烹飪或學語文,或者充實自己的內涵都可以,升級了之後,日後遇到的人就會愈來愈好。 再大的傷口,在時間的療癒下也會癒合,在愛情冷卻與決定遠離的當下,確實是一段艱難的旅程,無論你是否仍為對方心傷,在半年之後適時該慢慢往前走,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還有幸福等著你,這些思考能讓你重新振作起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