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基本内容. 播报. 编辑. 香港的学生于小学教育的最后阶段须参加一套由教育局或其前身制定的升中程序决定学生所升读的中学。 历代机制. 播报. 编辑. 中学学位分配办法是一为期两学年的程序,以下年份均以派位年份作准。 1950年代至1978年. 主条目:香港小学会考和香港中学入学考试 1950年代之前,香港政府对中学学位分配并无任何干预。 小学生毕业后如欲升学,需要自行找寻中学。 1950年代,香港教育司署设立了香港小学会考(全名小学六年级会考),以一个统一的公开考试,决定学生能否升读中学。 公开考试的范围涉及中文、英文、数学、常识。 1962年教育司署以香港中学入学考试(俗称升中试)取代小学会考,科目有中文、英文、数学。

  2. 香港. 1978年 9月实施九年免费强迫教育后即宣布取消小学升中试中一学位分配办法来分配初中一年级学额使每一个小学毕业生无须参加升中试而分配到官立资助或私立买位学校的初中就读。 参考资料.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乱码坐实. ( 2023-06-23 ) 香港小学升中试是香港一种公开形式的考试。 指 1978 年前,学生完成小学 6 年学业后, 需参加一次公开考试,即小学会考。 只考中文、英文、数学三科。 学生的会考成绩可作为分配初中学额的依据,成绩不及标准的学生,则分配不到学额。

  3.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简称“教联会”。香港教职工组织。1975 年成立。成员包括大专、中学、小学、幼稚园的校监、校长、教师和职工。宗旨:团结教育工作人员, 研究教育问题,交流教育工作经验,促进教育发展,维护会员权益,增进会员福利。经常举办教学研究、学术研讨、公民教育经验交流 ...

  4. 1950年代至1978年. 主条目:香港小学会考和香港中学入学考试 1950年代之前,香港政府对中学学位分配并无任何干预。 小学生毕业后如欲升学需要自行找寻中学1950年代香港教育司署设立了香港小学会考全名小学六年级会考),以一个统一的公开考试决定学生能否升读中学公开考试的范围涉及 中文 、 英文 、 数学 、 常识 。 1962年 教育司署以香港中学入学考试(俗称升中试)取代小学会考,科目有 中文 、 英文 、 数学 。 除了一个总评级外,每科有独立评级 (1级为优, 2级为良, 3级为佳, 4级5级为可等),以评定学生的程度。学生获取升中试成绩表后,可到心仪的中学报名, 继续学业。

  5. 中文名. 香港英文授课中学. 外文名. 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School. 简 称. 英. 办学性质. 公营中学. 目录. 1 学校历史. 2 学校现况. 3 入学条件. 4 影响批评. 学校历史. 播报. 编辑. 虽然香港居民以日常使用中文的华人为主,但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英文占有压倒性的崇高地位,社会普遍存在“重英轻”风气,甚至在主权移交中国后仍然存在。 从1950年代起,英文中学渐受学生及家长欢迎,英文中学的数目大幅增加,至1980年代已远远抛离中文中学。 在早期,不少英确实是使用全英语授课,因为当时还有不少外籍教师在香港任职。

  6. 0. 普鲁士教育改革.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改革.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 吧! 普鲁士教育改革一指普鲁士1809年教育改革即著名的洪堡改革”。 1806年普军 耶拿战役 惨败,法国占领柏林。 普鲁士王国民生的凋敝和任人宰割的局面催生了兄弟俩改革祖国教育体制的想法。 威廉·冯·洪堡于1806年秋写信给当时普鲁士的外交部部长说:“我从未追求功名,始终对我居住的、我所热爱的国家感到满足,但却对自己的无所作为和不能为受威胁的祖国尽力而感到惭愧。 ”洪堡提出,一个国家只有通过教育普及智慧、美德、礼仪和知识,才能使这个社会的内在价值提高。

  7. 王国维人间才子遗珍未央. 原创. 阅读 46962 赞 309. 有人将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比作一颗耀目的钻石每一个晶莹剔透的切面都闪烁着令人心旌摇曳的光彩。. 这并非溢美之词。. 在哲学、史学、美学、文学、伦理学、文字学、考古学、心理学、词学、曲学、红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