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27日 · 文革55周年丨台灣學者:相比六四 中共直面文革要難得多. 文化大革命爆發距今已有55年,儘管中共已在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出台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文革做出否定的定性,但文革仍然是中國大陸公共討論中的某種禁忌,至今 ...

  2. 2021年11月16日 · 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出爐,其中歷來飽受爭議的「文化大革命」部分,被中共定性為「最嚴重挫折」、「教訓慘痛」。 決議定調文革是十年內亂。 文中關於「大躍進」和「文革十年」歷史部分的描述如下:

    • 歷史課本三次改寫「文革」
    • 為什麼改?歷史虛無主義
    • 「毛左」回歸?

    2020年9月初中國高一歷史新課本對文革的定性再一次發生改變,而這既是中共自1981年以來,第四次改動歷史課本對文革的評價,也是內地近三年來的第三次改寫。 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的決議文件《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文革的官方定性是:「文革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動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當時的中共最高領導人毛澤東「應為這一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負主要責任」。同時中共官方認為毛澤東「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功過七三開。 中共這一定性基本上徹底否定了文革,是對極左意識形態的撥亂反正,進而開啟了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改革開放新曆程,並在短短40年取得舉世矚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盡管時不時會出現左的社會思潮,甚至...

    始自2018年的教科書改寫文革,顯然不僅僅是主管部門或個別官員的認識問題,而更像是中國社會及政治領域的思潮湧動的外顯。這種同情文革、為文革開脱的言論被寫到高一學生的歷史教科書裏,說明這種錯誤思潮有一定的政治條件和社會基礎。 從2013年以來,習近平作為中共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及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多次提醒黨內要警惕社會上對中共歷史進行否定性解讀的歷史虛無主義危險性,特別重視對中共歷史完整性的解釋,希望能夠整合中共在毛澤東時期和鄧小平時期兩段歷史的一致性,彌合中共黨內和中國社會的左右對立。 為此,2013年他提出了「改革開放前後三十年互不否定」的說法,他提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繫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

    當然,由於在習近平上台之前,中國社會也好,海外華人輿論也好,基本上是沿着對文革、對極左路線、對毛澤東的批評為主導方向,期望的是越來越「右」的路線,經濟上的市場化、政治上民主化自由化,很少有聽到對毛澤東時期的肯定,所以,當中共新一屆領導人開始對毛澤東時期的成就進行一點肯定的時候,整個社會感覺一下子「左轉」了。而一些黨內官僚或者學者錯誤揣摩上意,政治投機,寧左勿右,藉由着中共回覆社會主義初心,重新整合左右共識之際,大肆擴張「左」的聲音,以至於造成不同領域的"毛左"的思想趁勢回潮。 作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不止一次強調說,中共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決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就徹底否定了毛左路線,當然,也否定了西方多黨制的憲政民主路線。 這幾年歷史教課書修訂文革表述的曲折經...

  3. 2024年4月2日 · 從上世紀80年代打開國門後的文化震撼到自由化浪潮,再到六四事件帶來的政治震撼,房寧是親歷者,也是觀察者和參與者,進入到90年代,民族主義思潮經過80年代的醖釀開始興起,房寧詳述了三標誌性事件:中國青年看世界、《中國可以說不》,以及《全球化陰影下的中國之路》,這三事件互相作用,彼此關聯,推動民間表達進入學術話語,也呈現了中國民族主義思潮興起的歷史圖景。 經記者整理並房寧修訂,《香港01》將所談內容分上、下兩篇刊發,上篇聚焦中國民族主義興起的背景,下篇透過三起標誌性事件回顧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 文章內容保留了口述風格,以期從第一視角提供理解當下中國民族主義的獨特面向。 迷惘的80年代.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帷幕。

  4. 2016年5月16日 · 教材政治化 大學不招生. 田小琳說,文革時課本都政治化,教育界泰斗、專家不是被批鬥,便是下放至「五七幹校」,教材編採權轉到各省的教育廳,「各門各科都像政治課…跟著政治口號,教材都是一塌湖塗」,中文科教材全是毛澤東、魯迅著作、政論文章、新聞報道,灌輸毛澤東思想,大大削減了學生語文能力。 大學不招生,十年足足耽誤一代人教育。 「語文課不是政治課。 」田小琳說這是編採人員的共識。 「四人幫」倒台標誌文革結束,1977年鄧小平急調一批學者重新編寫教材,組成「全國教材會議」,她是其中之一。 田小琳說幾乎全部黨及國家領導人到齊,接見他們。 (黃寶瑩攝) 田小琳說,中央極重視課材重編。 9月25日,國家領導人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齊集人民大會堂,接見他們。

  5. 2021年6月1日 · 不過即便四人幫於同年10月6日被粉碎,持續十載的文化大革命迎來終點,但其動能卻依舊存在,華國鋒等人隨後奉行的「兩個凡是」原則便是案例。 中國前進方向的真正轉折,還有待鄧小平等第二代最高領導人的抉擇。

  6. 2020年6月30日 · 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破四舊」有具體的時代政治語境。 1966年6月1日,中共黨報《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提出「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口號;當年8月的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的「文革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